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十号文库
最新劳动合同电子版(4篇)

在人们越来越相信法律的社会中,合同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可以保护民事法律关系。优秀的合同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范本,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合同电子版篇一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依法约定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是否规范,一些重要内容是否进行了约定,对于维护双方尤其是劳动者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合同法》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这是用人单位一方的主体资格条款,确定劳动合同的当事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者一方主体资格,确定劳动合同的当事人;

(3)劳动合同期限:劳动合同期限可分为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订立的是哪一种期限的劳动合同;

(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内容是指劳动者具体从事什么种类或者内容的劳动,一般是指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或职责,工作内容条款是劳动合同的核心条款之一,是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工作地点是劳动合同的履行地,关系到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劳动者的就业选择,工作地点的变更,往往会影响双方劳动合同的履行;

(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为了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一般为法律强制性规定;

(6)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提供劳动而获得的对价,是劳动合同的核心内容;

(7)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为国家强制性规定,在劳动合同中予以强调,目的是强化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是履行劳动合同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

(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人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兜底条款。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上述必备条款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结合我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认定该劳动合同为无效。

因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1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本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所以,劳动合同缺少必备条款时,用人单位应当将必备条款增补在劳动合同中,或者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增加所缺少的必备条款,也可以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报酬及赔偿。

劳动合同电子版篇二

日前,人事部决定,将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见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最高不超过1年,期间可享受保险和基本生活补助。

而几天前,全国人大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其中对试用期做了规定,“非技术性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技术性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高级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见习期和试用期到底有什么区别?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有的企业在劳动合同中,使用见习期的概念,一般为1年;有的企业在所有员工的劳动合同中,都使用试用期,一般为6个月。而两者似乎都有法可依:前者依据人事部门的规章,后者依据《劳动法》。而尴尬在于,个别企业为节省开支,延长新雇员工的试用时间,恶意使用见习期的概念,甚至在1年的见习期间,随意解雇员工,不付给任何补偿。

为什么会出现法律错位的情形?笔者在人事部门的政策法规中查到:见习期是计划经济时期,人事和教育部门专门针对刚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在转为国家干部编制之前,制定的考核时间,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人事制度下的一种做法。但到了90年代,双向选择和自由择业成为主流就业模式,原劳动部于1995年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了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6个月的考察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劳动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

不过,见习制度并没有因此而被废除。相反,在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紧张,为了延长毕业生找工作、保留户口档案的期限,也为了强调地方政府承担就业责任,人事部门开始重新强调毕业生见习制度,但为避免与试用期的时限冲突,做出了时间一般为半年的规定。

应该说,政府促进就业的为政思路,值得肯定,而力避与《劳动合同法》冲突的立法精神,更难能可贵。毕竟,在立法实践当中,政策与法律打架的事情并不少见,既有部门立法的惯性思维所致,也与政策讨论与监督不足有关。而此次,人事部门能及时调整见习时间,使其与试用期一致,是践行法治的一步。不过,笔者建议,我们能不能让工作更进一步,把见习制度直接纳入《劳动合同法》?

要知道,已有的见习制度除了与试用期时限不一致,更重要的,还有权利与义务上的差别:见习期只对毕业生有约束力,对单位无约束力,如果单位认为毕业生在见习期内不合格,可以延长见习期,或者做出辞退处理。而试用期对劳资双方都有约束力,在试用期内,劳方可以随时辞职。法治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则,就是平等,不能同一个人,根据a法,享有5分权利;而根据b法,享有10分权利。这会导致公众无所适从。

而且,随着人才流动市场化越来越明显,除了公务员等少数职位可以解决户口,大部分毕业生都进了企业,很难解决户口,这一点在北京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与当初设置见习期的大环境已经完全不同。所以,为了不给法律留下漏洞,不妨将见习制度写进《劳动合同法》,且只适用于进入特殊岗位;将试用期作为一般制度,见习期作为例外。这样,既照顾了特殊情况,又能避免法律冲突,实为一举多得,利好多多。

劳动合同电子版篇三

对于劳动合同即将到期的员工,公司会对该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确定劳动合同续签意向。劳动合同续签规定如下:

劳动合同到期前,人力资源部会根据员工劳动合同到期的时间,提前对劳动 合同将到期的员工进行工作考核评估。

1. 普通员工提前三个月;

2. 中层干部提前半年;

3. 高管不用做续签的工作评估(每年做述职报告并由董事会对其工作进行

评估)。

1. 员工本人的自我评估(做为工作考评的一部分);

普通员工:《工作总结》

干部:《述职报告》

2. 工作总结(述职报告)的内容:

a.进公司以来的工作历程;

b.在奥特迅获得的经验和成长;

c.你爱奥特迅吗?你愿意继续留在奥特迅工作吗?你认为继续在奥特迅工作有前途吗?

d.有人说在奥特迅好混日子,你认为这样的人适合留在奥特迅吗? e.你认为奥特迅如今发展的如何?今后能发展得好吗?

f.在今后的工作中你能为奥特迅尽哪些力量(包含对工作的建议、对公司的建议)?

3. 由部门负责人及主管领导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a.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填写《员工工作考核表》,对该员工的工作按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工作协调、责任感、工作勤惰、工作质量及纪律性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

4. 根据工作考核评估的结果,做出是否续签劳动合同的续签意向; 5. 填写《劳动合同到期处理意向表》,确定是否续签劳动合同的意向,对工

作考评合格,同意续签劳动合同的员工给出工作评价及续签劳动合同期限的意见;对工作考评不合格,不同意续签劳动合同的员工,给出不续

签劳动合同的原因及理由(中层干部由主管领导来对其进行工作考核评估)。

根据部门及主管领导对该劳动合同将到期员工的工作考核评估,分别处理如下:

1. 对于公司同意续签劳动合同的员工:

a. 由员工填写《劳动合同到期续签劳动合同意向书》;

b. 员工同意续签劳动合同的'由人力资源部与该员工续签劳动合同;

2. 对于公司不同意与员工续签劳动合同的员工:

人力资源部负责填写《终止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该员工劳动合同到期终止,并按《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按进公司的年限支付赔偿金(20xx年以前进公司的,自20xx年1月1日起计算)。

3. 员工提出不愿意续签劳动合同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员工提交了辞职申请或终止劳动合同申请;

交回的《劳动合同到期续签意向书回执》上明确填写了不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

员工收到《劳动合同到期续签意向书》十天内没有将回执交回人力资源部的,逾期视为本人不同意与公司续签劳动合同。

以上由员工提出辞职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几种形式,公司都不予支付赔偿金。

人力资源部

劳动合同电子版篇四

因此企业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应支付双倍工资。若未支付,职工可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员工辞职需提前30日通知企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辞职可能会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没签合同,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关系,不用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一来企业对劳动者的约束力就变弱了。

《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对企业是不利的。

《劳动法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签了合同约定了试用期,企业就能在试用期内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随时辞退职工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而未签合同就不存在试用期的问题,辞退职工就必须给付经济补偿金。

法律规定只要劳动关系存在,企业就应履行劳动法规定的各项义务。若不履行,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必须签,应该签。签了有利于企业规避法律风险,有利于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