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穷人的教学反思(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一

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

1. 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

2. 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 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二、紧扣题眼,体会理解

1.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景观”)

2. 自读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 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二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则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 是“情”。语文课堂应该音乐流淌、诗情飞扬的。我们语文教师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课堂上,当我们“四处留情”,到处“抒情”、“煽 情”,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语文课堂难道不就是一曲动人的乐曲吗?有感动、有向往。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浸润其中,何愁语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

在《父亲和鸟》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用导语营造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如,教学伊始,一曲《鸟叫》后,我对学生说:“孩子们,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鸟的天堂,此时,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的小脑瓜中会出现哪些描写鸟的词语或诗句呢?”孩子们“旧情复燃”,小嘴中迸出了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诗文,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在领会“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时,在欣赏了群鸟图后,我说:“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学生 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毋庸多言,清晨树林里燕穿雀跃、百鸟争鸣的景象立刻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在本课将近结束时,我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并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出示了一首小诗《告诉你》,此时,孩子们情感激荡,千言万语化为了动情的朗诵。

教学伊始,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尽情地欣赏清晨林中小鸟的鸣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中,在理解小鸟和树林的快乐时,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多幅群鸟图,并配上乐曲《百鸟朝风》,孩子们激发感情。接着,让他们自由地说说,清晨的树林,快活的小鸟,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林中那快乐的小鸟,时而低旋,时而高飞;本课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又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小诗《告诉你》,孩子们的情绪更加激动,动情地朗读着。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读、品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学着提问题,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引导学生读悟结合,谈感受。自然引出课文结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让学生体会“我”也是一个爱鸟护鸟的人,这样设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个性得到张扬,课堂诗情飞扬,美丽流淌!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三

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今天,当我与我的学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优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时,震撼着阿炳坚强又正直的人格美时,我欣喜地发现:原来学生可以更美的!

一、“个性飞扬”是美

新课程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欣赏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飞扬”,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动,那是主体能动性的张扬。如何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舞台呢?以往,我的备课本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写得极尽详细,初看颇有针对性,实质却完全是我的朗读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学生,把我的感情强加于学生,学生只是我的朗读工具。他们也许不懂课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读”课文;他们也许不明白为何要这样读,却依然读得“有声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于文字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倾听孩子的声音”,脑海中飞快地闪过这一新课程亮点。我精神一振:为何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情”呢?听听他们是怎样欣赏《二泉映月》的?于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番设计:第一教时,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昂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学生准备充分之后进行首次朗读反馈。只要求学生读,而不需要谈“为什么这样读”。接着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确定学生理解的难点,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第二教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之后再次清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次应告诉大家“为什么这样读”。两次朗读,各有侧重,且逐层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点,后者则是理解后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开始上课,下课时却欣喜万分:初次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斑……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彻,学生对于阿炳知道得更多,对于《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欣赏,对阿炳的崇敬,对曲子的喜爱……于是乎,有的同学配乐朗读,声情并茂;有的同学小组合作,情感共鸣;有的则激情昂扬,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声有色地朗诵,使人震撼…….看着这“个性飞扬”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为了真正还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我作了一番大胆尝试:尝试让学生自己走近阿炳,尝试让学生与阿炳对话,与文本对话,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尝试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时便有了这样的构思:

一、创设情境,感悟内心

学生轻轻地自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画出来,然后交流理解。

1.分享读懂的快乐。

2.提出读不懂的地方。

3.结合课文第3小节与课前搜集的资料合作解决疑问。

二、精读感悟,品味赏析

1.引读有关课文: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把——情怀,倾吐给——。

2.质疑:读到这儿,你觉得我们该研究什么问题了?

3.合作研究。

4.讨论交流。

当我终于把这设计定稿时,我很是担心:学生会质疑吗?他们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吗?合作研究能解决问题吗?这一连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悬了起来。终于到了关键性的时刻:引读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后,我静待着同学们提出该“研究”的问题。“阿炳怎样通过琴声来倾吐自己的情怀?”我惊喜啊,这不正是课文的重点吗?学生能一下子点出来,多棒呀。“阿炳想通过琴声倾吐自己怎样的情怀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理解的难点,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读懂了整篇文章。学生果然也急于解决他们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小组合作研究,通过读课文,听音乐,看资料,津津有味地讨论交流。最后,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阿炳通过琴声曲调的变化起伏抒发了他内心对音乐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更倾诉了对生活、家乡、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我心中的“石头”完全落了地,被惊喜笼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来是这样美丽!

三、“童心闪烁”是美

一直以来,黑板是教师的“专用地”。教师可以在上面“指点江山”,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教师的“蓝图”,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即使教师漂亮的板书是对课文最简洁的概括,生动的板画是对课文最形象的再现,学生也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面对“神圣”的板书,他们不敢思索,也不能质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假如真还给学生“自主”,那么这一块历来被学生视为“圣地”的黑板是否也应该成为 学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时的后半部分设计让我领略到了学生无穷的智慧。黑板上书写着不仅仅是他们智慧的见解,更是一颗颗闪亮的“童心”。

课堂已接近尾声,学生已顺利地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乐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读课文。这一次,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读的,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着对乐曲的欣赏,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对阿炳的崇敬。看着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我激动极了:“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旋律,这么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请你在黑板上倾诉你对阿炳的崇敬,写出阿炳最令你感动的品质或精神吧!“刹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犹豫不决,而是跃跃欲试,小手林立,因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动涌流着,他们愿意通过板书来倾吐这种感动。于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颗颗闪闪的童心,一份份纯洁的童真。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四

昨天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在不同的班级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级三班上的这节课,和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对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主。有时也会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解决,但是都是些不紧要的词句。这节课,我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熟读后,我采取重点字词帮他们解决,一块来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边讲边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笔记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讲完之后,让他们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学生就课后习题中的字词解释,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个同学,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做的比较好,其余几个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词意不恰当。更令人生气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几个词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错了,气得我差点吐血!

第二节课我又到了七年级七班(我带这两个班的语文)上这篇课文,在临上课时,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前两天在听我校丁老师的课,人家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也很强吗?于是,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一个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说,我可要问你了。”话音一落石玉环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学完内容后,我找学生上黑板做题,天哪,竟然全对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刘谈起这个问题时,她也感叹:有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在下面还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以任务,以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五

上课前,我就担心,这篇小诗这么有诗意,恐怕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融入诗的感情。但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上课听得很认真。

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征,学完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盛开的紫丁香,帮助孩子们理解小诗。

上第三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在什么时候会疲倦?孩子们都纷纷想到了老师的辛劳,最后,我小结,只要小朋友们上课专心,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老师就不觉得疲倦了。孩子们似乎听懂了,上课都格外地专心。

学习第五小节时,我提问:老师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又香又甜的梦?孩子们都纷纷猜想,一位学生说:“老师一定梦到了我们长大以后的样子。”我接话:“对呀,老师梦到你们长大后成了科学家、医生等等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梦到了我们班成了文明班级。”……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又是纯真的。如果我能建议孩子们让老师做一个又香又甜的梦,读第五小节,我闭上眼睛,做一睡觉姿势,我想孩子们也许能读得更专注,更真诚。

但是,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我觉得以后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你喜欢哪一段,就站起来表演朗读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欣赏,提醒学生读的时候要有快慢、有轻重、有节奏,像音乐那种朗读。

二、重视老师的率先示范

老师率先范读时,好像听音乐一样,请学生欣赏。然后请学生当我的小老师,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让学生感到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一种荣誉,在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接受语知和语感。

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当学生通过有关的语句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快心情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课文,融入课文,鼓励他们学着文中的孩子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这真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 有的孩子喊:“我们多么开心呀!我爱这美丽的秋天。”学生完全被感染了,“开心”在课堂上空飘荡着。这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体会、感悟,表达这种心情。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六

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是《夜归鹿门歌》,这篇课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在备课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找不到一个切入口,最后,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这个单元的目标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据此。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以李白《赠孟浩然》诗中的前四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导入,先入为主,让学生对孟夫子及其隐居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讲“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后围绕此方法设计了四个问题。自我感觉不错,一气呵成,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但是等我讲完这篇课文,发现问题多多。

第一,问题设计有点概括化,第三个问题“展开联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山中的画面,江边的画面,并概括画面的特点”,在展示点评学生作业时,发现好多同学仅仅是将课文内容翻译了一篇,并没有自己独特理解的含义。我在此也没有提示学生对意象添加适合的形容词修饰,感觉这个环节有点流于形式。

第二,老师的讲解太感性,第四个问题“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喜欢哪一个画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尽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好,但是总感觉空落落的,原来老师在这里缺少具体的补充,比如“忽到庞公栖隐处”这句中的“忽”字的解释不到位,一句带过,应该重点讲讲,“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应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句话中读出了孟浩然看似洒脱隐逸生活背后的无奈与失落。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感情,除了提供几则关于孟浩然求仕的轶事外,还应该联系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前两联描绘洞庭湖壮丽阔大而充满活力的景色;后两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样一联系,同学们对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来的初衷也并非做一名隐士,而是积极博取功名利禄。在唐朝,文人们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得不到功名利禄时,往往选择了隐居。一种隐居是真隐居,过着与山林禽鸟为伴的生活,与世无争;另一种隐居是假隐居,即希望通过隐居这样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赞赏,皇帝的认可,然后图谋一官半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终南捷径”。孟浩然的隐居应该属于后一种。他想得到官职却得不到,他想受到当局者的关注于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迫不得已,并非是一种自然率性。这样我们就越能理解孟诗这一句“惟有幽人自来去”背后的辛酸、落寞与孤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环节一个重要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好好地备课,而且还要备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七

学完这篇文言文,我深深感到:教学文言文,朗读是第一位首先,教师要对古文熟读成背,为学生做好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朗读顾问的兴趣;其次,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1、放慢朗读速度;

2、注意按意思断句;

3、熟读的基础上达到流利背诵

另外在上《叶公好龙》的第二课时时,孩子们从“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中领会到叶公对龙艺术的喜爱,又从“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领会到叶公对真龙的恐惧,我要求学生把两部分进行比较理解,要孩子们谈谈自己对叶公的看法。

结果就有了四种观点:

1、不要做爱慕虚荣的人。

2、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的人。

3、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4、叶公的行为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前三种看法都是对的,但后一种学生的见解也是有道理呀,但这却违背了本文的教育意义。于是我这样引导孩子们的:

1、这篇课文是以什么语气来写的?

生:嘲笑。

生:讽刺。

2、好,能感受到讽刺之意。哪个句子体现出这种意味?

生: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3、太棒了,既然是以讽刺的意味来写,作者肯定有他的目的,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似乎是刻意想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4、那他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呢?或是想让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有意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做人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实事求是,不可弄虚作假的精神。接着,孩子们热情高涨,谈到了生活中这种“叶公好龙”似的现象。对什么叫寓言故事也加深了认识。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八

教材分析:《共同的家》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歌。本单元课文内容围绕“家”,从不同角度安排了4篇课文。有写家庭生活的;有写动物生活的;有写大自然事物的家,延伸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本单元的重点仍是培养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读,理解课文意思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语言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 第5句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学理念:

第一、阅读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成诵,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1、体验阅读,读中见悟

以读为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共同的家》一课,结合诗歌短小精悍这一特点,我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结合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嫩绿的芽破土而出,迎着和风微笑……”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2句式迁移,刨编诗歌

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句式“(什么)是(谁)的家”的迁移有两次。一是在学习课文“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前,其主要目的通过句式的拓展练习使学生对于我们和底气关系的感悟,从蓝天白云、树林小鸟以及其他的生活经验迁移过来,无需说教,一样亲切感人。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二是在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师生共同探讨,共同研究,老师给学生以指点,学生也给老师以启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第二、识字方面:《新课程标准》 的识字教学,遵循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培养学生的 识字兴趣,减轻了劳动强度,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但是,新课程的读写分离从另一方面又给识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君子动口不动手” 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识字教学成了新课程下教师最头疼的问题,教学过程敏繁分琐析相当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且耗时大。我觉得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是培养识字能力的捷径。当然自学不等于老师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这样的所获才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同音字,基本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增减笔画。

教学思路:《共同的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会两个生字“云、子”,会借助汉语拼音读文,做到三不。能初步懂得课文内容。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安排。

第一,导入。以及具亲和力的语言,学生熟悉的内容我的两个家引入,让学生猜猜我有几个家,问题很简单,但是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白家就是有爱的地方。

第二,新授。我根据教材句势相同的特点,从家入手,联系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以读带动说,即引导学生观图说话,读句子提问题,再读句子体会情感。把学习的权利全部给学生。其间,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树林欢唱的小鸟,泥土冲破土而出的种子,以及利用一些反面例子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并且练习用“是( )的家”句势说话,延伸了课文内容。

第三、背诵。也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告诉学生要找规律,找窍门,事实上也就是告诉学生文章的写作顺序,为后面的仿写习作打基础。这样做,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儿歌中的这内容背诵了下来。正像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的:“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教。”的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导之以理,授之以法,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第四,识字。识字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分析汉字的结构,是由什么和什么组成的;分析字形特点,如一些象形字“火、山”等,再有利用熟字学新字,也是我们在识字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本课中共有三个生字,我重点采用的是分散识字。在第一课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本节课重点学习“个”字,学生可以选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记忆这个字。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以后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也是孩子们为阅读和口语交际、写作的基础。为此每学习一个生字,我都要安排组词,然后就是用所组的词语说一句话。这样,要求学生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学以致用,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

第五,作业。本次作业我设计了两个梯度,第一是人人必做的写话练习,这样做学生对新学字词的记忆更深刻,进而扩大识字的天地,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孩子们在实践中自然会喜欢学习汉字,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是选做的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一首小诗,也就是由句到篇的过渡。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难度,尤其是对于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但是我觉得只要学生能够写出生活中所见、所想,写出自己心中的想象的事物,做到文中有物,能够涉及到一点点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有收获的。

穷人的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上午第二节,我在七年级六班上了一节数学公开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检讨一下。

1、课前准备不充分

由于时间比较匆忙,准备不是很充分,例如,收集数据,我应该让小组长先把结果统计,再交给我,然后我把结果写到黑板上,而不是,让他们上交问卷调查表,这样由于工作量太大,导致我再课堂上没有完成,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这就成了抽样调查,而不是全面调查!第二个体现是,有的环节衔接的不是很好,因为这种课一般环节比较多,如果整理不好思路,容易半路卡壳,我虽没有卡住,但是遇到了这样的险情!

2、自身素质需要提高

数学教研组长李波老师在评课时说起来他曾听魏桥实验中学与淄博、滨州还有一个地方的四校联合公开课,其中一名来自淄博的老师,她与我们的学生交流起来非常的自由、和谐、自然,可见人家的素质。那么,何谓素质?我觉得不外乎两点:一是过硬的数学基本功及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二是自身的语言素质及自信心。当然这是我融通的概括,细说起来是很难得,而对于我来说,一是教材把握不透彻,二是自信心还是不足。虽说通过历来的锻炼,我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有的时候,求胜心太强或准备不充分时,还是会莫名的紧张,那么,如何克服自己的这些弱点,让自己有一个大的提升呢?我想最基本的是吃透教材,并且多看优秀教学案例,扩展自己的面,那么,在备课时,才不会出现好长时间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人不怕失败,怕的是失败了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愿我们永远做一个愈挫愈用之人!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