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征文: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及其历史经验研究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的90年的光辉历程中,统一战线始终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法宝、一大政治优势、一项长期方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全面回顾统一战线的艰苦奋斗历程,认真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努力形成规律性认识,把它变成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对今后的统一战线事业的巩固、扩大和发展,为实现新世纪党和国家的三大任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战线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
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统一战线的核心和支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峰强领导,就不会有巩固和广大的统一战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如下论断:“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入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峰强的领导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簪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1]
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实行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依靠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再通过对同盟者进行宣传教育,逐步取得认识上的基本一致性,同时给同盟者以物质利益,使同盟者愿意采纳并付诸实行,从而实现党预期所达到的革命目标。毛泽东说:“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着(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l轻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者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从而实现了党对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也反映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共同心愿,从而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爱困统一战线的领导。
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既要反“左”、又要反“右”。右倾投降主义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放弃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左”倾关门主义则主张“一切斗争,否认联合”,把统战对象拒之门外,取消了统一战线,哪里还有领导权?民主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时期同样如此。党的统一战线历史反复证明,“左”和右两种倾向,都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大敌。1957年以后,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终于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这期间,“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极左思潮泛滥,实际上是取消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因此,必须改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一靠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二靠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坚定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靠尊重、照顾和维护同盟者利益,正确处理中共与党外人士的关系。历史证明,在各种政治联合体中,谁最能有效地代表同盟者利益,并带领同盟者达到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利益,谁就能处于领导地位。因此,要给同盟者以应得的物质利益,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待遇问题;要充分尊重和认真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要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要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党内同志必须牢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以保持党的先进性为自订提、通过与同盟者的亲密合作和坚强团结实现的。
二、统一战线的工作必须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
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不同的,统一战线的工作重点也必须适时转变。例如,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确定党的总任务是迎接全民族抗战的到来。党的统战工作的重点也从争取地方实力派逐步转向争取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双方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秘密接触。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实际状况,做出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目的重大政策变动,终于在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这是党的统战工作重点适时转变的成功例证。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理应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生产力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1956年党的八大决定,全党工作的重点应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但毛泽东很快否定了这个正确决定,在“左”的思想支配下,不断发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一大二公”,急于求成,导致了生产力的停滞以至严重破坏;当这种做法遭到抵制的时候,便不断发动政治运动,做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论断,以致发动“文化大革命”来实现他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构想。统战工作在“左”倾错误的干扰下,不是着力调动广大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是孤立地关门搞思想改造,结果使统战工作的路子越走越窄。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才把统战工作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服务的轨道上来,统一战线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30年来,统一战线不断巩固、扩大和发展,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都凝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形成了团结、稳定、开拓、活跃的政治局面,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日订发展;峰持、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了社会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其他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促进了社会安定团结;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胜利恢复了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统一战线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高度重视和发挥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的作用,广泛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了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三、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统一
毛泽东说:“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3]也就是说,党的纲领、路线和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不能动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来实现党的纲领、路线和奋斗目标的重大进步。原则的坚定性是第一位的,放弃了原则,统一战线就要破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由于不善于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企图以妥协让步和束缚工农运动等消极措施拉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结果造成了统一战线的破裂,致使大革命的失败。抗日战争期间,王明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认为国民党是抗战的领袖,否认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如果按照他的错误主张去做,只能导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抗日战争的失败。
原则的坚定性又必须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在不损害原则性的条件下,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以便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发展和巩固。在1937年初,为了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提出,如果国民党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集中国力,准备把对同作战定为国策,中共愿保证实行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把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在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坚决执行抗日统一战线的的共同纲领。这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政府的重大让步。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在重庆谈判中,中共同意让南方8块根据地,将军队缩编为占全国军队总数的1/7,这样才迫使国民党口头上承认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的典范,“一国”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两制”则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是求大同,存小异,是对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发展。1938年1月10日成立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会。其实也是山西省党统一战线的一个标志。
四、统一战线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
统一战线的主题就是大团结、大联合,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统一战线可以通过在社会各界中多做一些了解民意、理顺情绪、联络友谊、沟通思想等工作,使党和政府了解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信息和情况,听到不易反映上来的呼声和意愿,获得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统一战线汇集了各方面党外代表人士,他们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中具有共产党不可替代的影响力,通过他们去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可以有效地消除各方面不稳定因素。对实现我国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阶级阶层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与分歧,协调各阶级利益关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反映他们的要求、维护他们的利益、尽量减少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和冲突。统一战线一贯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能够做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因为统一战线成员中出现不同的意见和思想认识问题,就放弃对他们的团结,而是要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地反映社情民意,注意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实现利益上的共识,充分照顾同盟者利益。能够引导成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各种利益要求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广开思路、集思广益,最大限度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如实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从而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
五、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和巩固工农联盟
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在无产阶级的同盟军中,农民是最主要、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基本力量。毛泽东从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指出:“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4]同时,他认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5]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实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奠定了在中国革命中建立工农联盟的理论基础。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邓小平在阐述统一战线性质时,首先强调了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的基础地位。1979年6月,邓小平在《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一文中指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广泛联盟。”[6]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工农联盟问题。1990年6月,江泽民《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政权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7]¨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工农联盟问题。在高度重视工农联盟问题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工农联盟的措施。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一号文件做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这是以总书记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巩固工农联盟的重大战略决策。
从江泽民到总书记,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统一战线的重大发展,就是把新的社会阶层纳入统一战线的工作范围,并把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运用统一战线的方式,正确处理新的社会阶层问题。统一战线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着眼点并不仅仅限于这部分人本身,而是要着眼于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推动和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各阶层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依靠广大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使工农联盟在新形势下切实得到巩固和发展,发挥他们在建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的力量。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作为新的着力点,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使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好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个课题,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六、结束语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和争取实现祖国统一的世纪,统一战线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统一战线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决不能动摇;作为党的一个巨大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统一战线的历史发展,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学习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总结统一战线的新经验,用来指导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