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发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文章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冬日里,最让人感动的是落雪,那晶莹剔透的小精灵,从空中飘飘洒洒,悄然而至。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银妆素裹,让人情思飞扬。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1、听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4、课文写到了哪几种雪?据此给课文分段。
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带着下列问题默读课文:
⑴勾画出描写南北不同雪景的语句:
具体步骤:
①指名朗读描写暖国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语句。
②指名分别概括南北不同情调的雪的特点。
③师生共同补充、纠正。板书: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奋飞,旋转,升腾”。
⑵对于南北两处的雪,鲁迅更为欣赏哪一处?你是怎样体会到这一情感倾向的?
点拨: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作者在前3段具体描写了暖国的雪,表现了暖国的雪之“滋润美艳之至”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第4段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⑶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文章蕴含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具体步骤: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勾画关键性语句,筛选回答问题的相关信息,同时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②集体交流。
③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允许有不同的理解。
④学生充分发言后归纳小结:
暧国的雪平和,恬静,温润;朔方的雪奋飞,旋转,升腾。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先生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2、品味语言: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本文语言优美精辟,蕴含哲理。希望同学们用情去读,细心品味,从中汲取语言营养。
具体步骤:
⑴示例引导:
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可这样理解: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这是完全献身的体现,也是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的赞歌。
⑵学生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语句,试作简明的点评。
⑶集体交流,师生共同评析。
1、学生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讨论用怎样来朗诵的语气和情感来朗诵课文的前三段和后三段呢?小组学生相互讨论、评价、交流,学生集中明白。
2、全班男女生对读,女生读前三段,语调平和,柔情,男生读后三段,语调铿锵有力,达到读出不同情韵,尽展不同形象。
3、你认为本文对你自己人生有什么启发?
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关键词句参考:
树立远大理想美好人生顽强意志战胜挫折在逆境中抗争为……奋斗等等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板书
雪
鲁迅
物: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意:美丽、快乐、富于活力;悲哀个性独立、张扬豪迈、顽强不屈
情: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叹其孱弱赞美朔方的雪顽强不屈、追求理想的斗志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二
教材分析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闪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格与精神。
3、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教学重点
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的重点句子,体会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1、出示一幅图片,板题。这是什么?(桥)它有什么特点?要是洪水来了,又会怎样呢?2、小结:
那今天这座桥又会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近这座桥,走进今天的故事。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
学习生字、词语。
学习洪水的大:
1、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再去看一看,请同学们快速朗读1~6自然段。
2、读了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3、那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害怕?请同学们仔细默读1~6自然段,划出这些句子来,想一想。
反馈:那些句子让你心里觉得害怕?
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挡。⑴谈感受。
⑵这样可怕、凶猛的洪水又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⑶指导朗读。
小结:这样势不可挡的洪水席卷了整个村庄时,什么都变得不堪一击。那真是太可怕了。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到害怕?
出示句子: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多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⑴说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师:人们此刻的心情是怎样?
⑶引读:
更多的人惊慌了!我们一起喊,齐……南面没有路,快往东跑,齐……还是没有路,快往西跑,齐……
人们发疯了似的寻找生命的出口,南面、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引读: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而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洪水,人们时刻感觉到死亡……引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人们……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⑷惊慌失措的人们此时谁都想早点过去,如果都往桥上挤,有什么样的后果?
小结:争先恐后地涌去,这后果是多么可怕啊!这时候的洪水已经没腿深了,然而就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谁挺身而出了?老汉(板书)。他的身份是(党支部书记)。
学习老汉的精神:
1、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的老汉,他的哪些行为又令你感动了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第7到23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来,读一读,想一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反馈:老汉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
句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⑴师:为什么感动了你?(生交流)
⑵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他不说话,只是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但从他有力的眼神里,你觉得他仿佛在说什么?
师: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
⑶指名读。
⑷师: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
在这样的一座山面前,人们停住了脚步,只听见老汉沙哑地喊到:引读──老汉沙哑地喊到:“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多么有震慑力的一句话啊,人们听了之后──竟没人再喊―引读下句。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桥。
⑸小结:看着有秩序过桥的人们,老汉心里松了一口气,是呀,他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呢?
他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感动。(相机板书:舍生忘死)
句二: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⑴谈体会。
⑵师:此时的老汉又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了。
齐读:为了人们能更有秩序地过桥,老汉──
为了能够更加抓紧时间过桥。老汉──
为了全村的生命安全,老汉──
小结:这一揪,在这座窄窄的木桥前,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老汉,他就是一座真真正正的山啊!(相机板书:舍己为人)
句三:出示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⑴谈感受。
⑵朗读指导。
小结:在最后一刻,老汉还是把生的希望推给别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多么伟大的一座山啊!
可是一个无情的浪头打过来,桥塌了,也吞没了小伙子,老汉苍白地看着,似乎要喊什么,你们说他要喊什么?
1、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几次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村民们得救了,他们站在河那头,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这时候洪水吞没了窄窄的(桥),吞没了(老汉),也吞没了(小伙子),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出示结尾:
五天之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看到这样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3、写话:面对此情此景,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对老汉说吧,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交流。
4、总结,升华。
板书
桥
山洪势不可挡
老汉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三
总体构思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又根据过去“初中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我们计划用第一、二单元的教材内容,把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铺开。《理想》这首诗写了作者有关理想的种种感受和体悟,习惯养成教育定位于:
1、继续学习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强化第一单元已培养的习惯:作笔记;作勾画;质疑。
这里习惯培养的具体操作指标是:有具体的方法;有强烈的意识;有行动。
由于本诗的内容“形散”,又基于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理解诗文内容的水平可深可浅,因而学习的重点舍弃了整体感知,而放在局部探究感受上。关键是学生能有自己的体会点,学习才落实,因此大胆设想:在学生对诗充分感知后,让学生根据当时的感知情况自己选择或“先质疑”或“先说自己有感受有体会的诗句”(在教学实际中学生90%选择先质疑),在“质疑”和“体悟”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与导向。其附着的教学内容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富于联想与想象,教学中通过仿第一诗节造比喻句“理想
是,”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如下导向准备
1、有理想才能有作为;为了实现理想,要有“牺牲”的准备,比如“牺牲”一定的玩耍时间。重要的是要有得失观,有得必有失,只看你想得到什么,因而可能要舍弃什么。
2、通过对“忠厚者常遭不幸”诗句的探讨,培养学生敢于“怀疑”。
教学板块
我们班上有没有来自金堂县的同学?你们与《理想》的作者流沙河可是“老乡”哩──自然简介作者,引入课题。
1、学生自由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生齐读,师正音。
3、请一位学生读,其余作勾划。
(之前已教学生怎样勾划:一疑二好三关键,勾划提示最明显)
方式:学生质疑学生答,师点拨。
教师准备:
1、第3节:“历史的脊梁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第4节;“折磨我那进取的心”──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失望、失败是折磨人的。
第6节:“敲碎你的黄金梦”──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
2、借对“忠厚者常遭不幸”一句的理解鼓励学生敢于怀疑。
1、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并且说说理由;有感情地读一读。
引导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语气,是否读出感情。
2、联想拓展:适时引导学生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3、自由组合小组,选喜欢的诗节,表演朗诵。
教师准备:
1、注意引导学生“合作”;
2、鼓励学生在朗诵形式上有创意;
3、教学生学会倾听;
4、对别人的优秀表现衷心赞赏,学会鼓励他人。
作勾划汇报──好词佳句。
给“可望不可即”造句。
1、仿照“理想是,”句式造句。
2、找合适的音乐配乐,准备朗诵比赛。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四
教学目的
1、德育点: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能力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3、知识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侧面描写。
教学重点
1、锻炼学生看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2、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过程
同学们,自然界中有的动物能模仿人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那么人能模仿其他事物的声音吗?下面请大家听听这些声音。这些都是人口模仿出来的。很奇妙吧!口技表演就是一门奇妙的艺术。不信?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口技》这篇课文。1、听课文的朗读。
2、齐读课文:
⑴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⑵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3、正音:
让学生自主找出读错了的字词,学生质疑完成正音,体现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4、再读课文。
(开展小组活动完成)
1、让学生观察画面,看图概括文章内容。课文讲了些什么呢?
⑴尽量扣准图片及课文内容进行流利的口头表达。
⑵适当进行点评。
2、好,那同学们想想,课文描写了几个场景呀?三个场景。哪三个?
3、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些场景的呀?通过声音的描写。请在文中画出所描写到的声音。(学生口头作答)
4、听到这些声音,听众们的反应如何?
第2段:“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第3段:“意少舒,稍稍正坐”
第4段:“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让听众们如此入迷的口技表演,口技人有些什么特别的表演道具吗?
5、课文首尾。
⑴请男女生各一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⑵文章首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不是重复吗?当然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二者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不已。
1、课文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2、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有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学反思
1、遵循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学校快乐教学的原则,我从备课开始就关注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用心备课的同时也认真地备人。因而这堂课教学目标完成得较好。我通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行文的流畅和精彩的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体验;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民间艺术的高超精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意。
2、不足之处:
⑴有一个问题向学生提出时,我措辞有不够精准之处,以致让学生在回答时有一些小偏差。
⑵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我有急于道出的心理倾向。
⑶我上课还不很老练,有一些紧张,没能做好挥洒自如。
⑷教学机智尚待加强,我在处理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发性事件的应变不好。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诵诗。
教学难点
诗意的理解和“诗”的书写。
教学过程
板书:所见
认读“所”,正音,注意平舌音。
读题,解题:
这首诗就是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情景。
过渡:
诗人看到了什么?
1、自由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每一句诗读通顺。
(启发:遇到困难可以怎么办?)
2、抽生读:
随机出示生字,正音。
3、再读:
重点指导2、3句的字音。
4、同桌互读:
正音、评议。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现在你们是诗中的牧童,而我就是诗人,我在树林中散步,我看到了什么呢?
(作观望状)
2、师生互动,演绎悟境:
⑴生交流自己在干什么。
(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补充,理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⑵让学生演演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通过师的点拨,使学生体会到“振林樾”的含义。
⑶有了上述体验之后再读诗,鼓励读出情感。
⑷过渡启发:
忽然你听到了什么?想干什么?
启发学生结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进行表达。
⑸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有机地渗透理解“意欲”的意思。
⑹然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演一演“忽然闭口立”,同时指导感情朗读)
⑺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评议)
1、师诵诗:
生想象画面。
2、引背。
3、同桌互背。
4、齐背。
(可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辅助表达情感)
1、出示生字,抽读,齐读。
2、认读田字格中的字。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4、师重点范写指导“诗”。
5、生练写,师巡回指导。
6、评议。
背诵一首描写夏天的诗。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重视精彩句段积累、仿写。
3、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体会文章精妙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准备预习本,采用“预习—发现问题”的学习方法,将预习时的整体感受、精彩。
积累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猜测回答写在本上,供老师备课参考。
2、教师:
在看过学生的预习本,了解学生的困惑和认知状况的前提下备课。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法语中有“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的说法,它是从布封的名言“风格是属于个人的”引申而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就体现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让我们大声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感受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1、自读:
两人或四人一组,互相读、听(可选最喜欢的一段,可接力读)找感觉。教师和班级的“朗读大师”(学生)巡视,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2、赛读:
将全班分成甲乙两大组,各组选主持人一名,将课文5个自然段,分成三部分,1和3为一部分,2和4为一部分(甲乙分组读),第5自然段单列为一部分(甲乙合读)。
甲乙两组由抽签或掷硬币方式公平选择前两部分内容,由各自主持人召集,确定本组读的形式。(评分标准:全体参与程度,读的技巧,声音大小,整齐性、准确性,有无情感)甲乙按自然段的顺序读自己的部分,甲读乙观察,乙读甲观察,甲乙挑出对方声音小的,不流畅的,热情不够的各一名,朗读课文,多给他们参与、锻炼的机会,评出进步者。甲乙各选出己方读的最好的三位(声大、准确、入情)代表本组比赛,选出最优秀者。
比赛中由班级的“小包公”和“朗读大师”作评委。
3、赏读:
教师与最优秀者比赛,全班同学评判打分。
4、小结:
学生谈读的感受。
教师总结朗读全过程,供参考:鼓励合作精神,一帮一,一对红;肯定团队精神,重参与,重过程,轻结果。指出重点词句,指导整齐,准确,有情;讲解朗读技巧:长句短读,排比有力,冒号停顿,节奏舒缓;指明情感主线:歌颂赞美,情感深沉,读出同情,读出自由美。积累、仿写、感悟
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仿写其中的一句。
记住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理由。
1、全班分成六到八个组,交流预习时各自的整体感知,选择一名记录人,收集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推荐一名代言人,总结本组研讨情况。(发言人数,发言人次,整理结果,思考方法。)2、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在评价中小结,重点以学生的概括为结论,肯定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重在形成结论的过程,不必过分强调结果。
3、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展示教参及专家们的整体把握分析,供学生参考,重点挖掘学生与众不同的思考和与专家们不约而同的想法,使学生体验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道理,鼓励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追求精神。
4、学生根据上述三方面,用自己的话整理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交流笔记。
投影或小黑板上供参考的内容:
1、文体:既是科学小品,又是优美散文。2、内容:用文学笔调,描绘两种生存状态下马的不同形象。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3、结构:
一(1~2)人类驯养的马勇毅、驯良、被奴役、当玩物。
二(3~5)天然野生的马美质、美德、美貌。
4、艺术风格:人性化描写。
5、小结:
提示:结构划分时,学生倾向于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人类驯养的马的品质,第二部分(3~4)天然野生的马的品德,第三部分(5)通过对比介绍马的外貌特征。这种划分言之成理,不要否定。
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1、展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电脑或投影),肯定学生的预习劳动,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表扬优秀,鞭策落后。通过学习小组解决一般问题。
2、出示最集中的能体现《马》文重点难点的问题,问题和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供师生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有种成就感,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研究问题的学生会受到鼓舞,会更好地去发现问题)。
⑴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疑难词句)
⑵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写作方法)
⑶学生丙: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现实困惑)
……
出示教师根据上述三问整理出的变式问题
⑷养马人给马戴项链时,心里是什么感情?(不同见解)
⑸你也不喜欢七种动物吗?(目的使然)
⑹怎样解释现实化妆现象?(求异思维)
……
3、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遇到的障碍,老师不要急于包办,可采用给学生提供“马”的相关资料或印发《教参》中“有关资料”部分,让学生再认识再理解,充分表达,尽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讨。资料中有几处关键点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
⑴欧美人与自然很和谐,狗选美,鸡选秀,人与动物较我们更贴近。欧美的动物在心中,我们的动物在口中。
⑵布封是博物学家,为什么对马情有独钟,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是用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表达的?对不喜欢的事又是怎么样表达的?对马的认识与布封都一样吗?饿了时我们或许会想吃马肉呢。
4、小结学习情况,启发学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参与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智力是多元的,体验是独特的;探究是多向的,答案是多彩的。
围绕学生乙的问题:“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论文。(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能并诵古诗。
3、激起学生读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课外学了许多古诗,现在谁愿意将课外学习的古诗背诵给大家听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诗:
板书:
13古诗两首
3、出示课件:
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画,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做什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读古诗《所见》。
板书:
所见
4、齐读课题。
1、自读古诗:
读完后读给同桌听一听,互查读音。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
所,牧,捕,蝉,闭,立。
⑵注意翘舌音:
蝉。
⑶小组识记生字。
⑷开火车读生字。
1、将这些生字带入诗中,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2、出示课件:
师指牧童与黄牛图问:
这是什么?
(牧童骑黄牛)
3、放录音(牧童唱歌)问:
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样?
(歌声振林樾)
4、课件出示:
蝉声。
5、师诵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闭上嘴的牧童会怎么做?
6、多美的一首诗,我们再来读一读:
⑴指名读。
⑵男女读。
⑶齐读。
1、师配乐朗读:
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⑴引背。
⑵同桌对背。
⑶齐背。
2、生扮演诗人到画面前诵读古诗。
想一想:
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蝉了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生认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同时讲解。
4、生先描红,再练习写,师巡视。
5、评价。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感悟理想的意义,领会理想的真谛。
2、感受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联系自己,树立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1、范读:
课件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听读、欣赏,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⑴读准生字词的音。
⑵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理想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件出示提示:
⑴读了第()小节,我明白了。
⑵第()小节告诉我们。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小节: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不断提高。
第三小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四小节:理想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第五小节:理想给人力量。
第六小节:理想能净化人的灵魂。
第七小节:实现理想要有牺牲。
第八小节:理想能改变人生的意义。
第九小节:理想能让人重新做人。
第十小节: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第十一小节:不要丢弃自己的理想。
第十二小节: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不一定要很全面,能讲出某一层意思就行了。老师相机板书。)
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归成一句话,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主旨:赞美理想,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再一次全体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虽然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但对于某些小节还不不太理解。因为诗人的语言中蕴含的道理要透过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赏析一些句子,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诗人是怎样赞美理想的?本诗中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件出示喻体形象。)
第一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一组比喻有什么特点?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第二组: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三组: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四组: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的你的自私心。
理想能净化人的心灵。
第五组: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新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自由选择小节背诵。
2、诗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你很有启发的是哪些呢?
小组讨论、交流:
⑴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说明。
①获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解: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拥有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社会理想奋斗的幸福感,就是获得。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5小节。
②牺牲: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解: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理解)
③练习背诵第5、6、7节。
⑵“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又可以怎么样来证明呢?人应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理想呢?
①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树立了理想,就能重新做人。(9)
(理想让浪子回头走上正轨)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9小节。
②当理想被歪曲,被玷污后,一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并且提高警惕。(10)
(走弯路不要紧,人总会遇到考验,经得起考验就是坚持理想)
请三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0小节。
③不要安于现状,不要夸耀过去的成绩。(11)
(英雄失去理想,就会变成平庸的人,与平凡人的因有理想而伟大形成对比。反衬出理想的可贵)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1小节。
④练习背诵第9、10、11小节。
3、比较阅读:第1课《在山的那边》和本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比较一下,找出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1、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呢?
2、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同学可以再从“正直、勤奋、毅力”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或者自己想一个值得赞美的词语来创作。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九
教材简析
小说通过记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小说首尾呼应,叙述口技表演者的开始到终了的情态和所用的道具,主体部分则是铺叙的具体口技表演的情景──一个四口之家晚上睡觉时突遇大火的几个生活场景,叙述波澜起伏,曲折多姿,惟妙惟肖。作者在表现时注重对表演者口技表演的正面描写和听众听时反应的侧面描写相结合,有力渲染了表演者技艺的精湛绝伦。另外,语言虽极简练但又极为形象,很具表现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页下注释和查阅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并积累识记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能找出文中正面与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能分析其结合起来写的作用。
3、能品味分析课文中精练、形象的语言。
4、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实词、虚词,正、侧面结合描写的作用,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读懂课文;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准、读懂课文。
教学设计
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现在中央电视台有个曲苑杂谈的栏目,里面就经常有人模拟各种各样的声音。(如有条件,可播放洛桑学艺vcd片段,学生兴趣更浓。)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早在几百年前为我们表演的口技。(板书课题)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作品写作时代背景。
明确: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善写诗文。著有《铁崖文集》、《秋声诗》等。《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先请学生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评价并且补充。)
2、读准下列字音:
吠(fi)叱(ch)倾(qīng)少顷(shǎoqǐng)惊觉(jio)
1、导入语:通过检测预习,可以感知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如有朗读磁带等音像资料更好)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请同桌注意字音、节奏,相互纠正。
学生齐读课文。
1、导入语:对于文言文,我们不仅要读准它,更要读懂它,下面请同学参照页下注释和板书提示,有些可作些笔记记在书上,作些积累,在此基础上,把课文翻译一遍,如有不懂之处,可以随时与同学交流意见,也可直接问老师:
⑴学生自己参照页下注翻译课文,有疑问处作好记号。
⑵小组交流疑问之处。
⑶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全班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决。
⑷翻译课文第一段。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明确: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的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⑸提问:文章篇首有一个字,充分概括了口技者的表演技艺的特点,请找出来。说一说,它在全文之首,起了什么作用?课文第一部分除了这一字外,还有哪些语句能具体表现口技者的高超技术及艺术魅力?
析:善,擅长之意,指口技艺术表演者技艺之高超或精湛。从文章结构上是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除了善字外,还用了四个一,列数道具,暗示简单,衬托表演者的高超技术。另外,用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反衬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一个无字,点出宾客对位名噪京城的者向往,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营造了表演前静谧的气氛,为下文表演千奇百怪、惊险万状的声响埋下伏笔。
⑹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⑺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⑻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⑼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⑽学生带着理解意思的想法自由朗读课文。
1、解释下列词语:
古今异义的:但()、虽()、走()
古今词义略有差别的:会()、厅事()施()、闻()
古今用法不同的:宴()、乳()、名()、善()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析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设计
设问导入:当我们看一场表演时,如何知道它非常精彩?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引导明确:首先确定一场表演涉及的双方(表演者、观众);表演者:表演的内容,表演的道具;观众:看表演的反应。
那么本文又是如何来表现口技者的精彩演出呢?精彩又体现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搞清这些问题。精读课文:
1、课文在写口技的精彩表演的同时,哪些地方写了观众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口技表演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这四处侧面烘托,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2、文中两处写动物的声音遥闻深巷中犬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平时生活中或者你学过的文中有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明确:
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口技表演者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也为下文情节一户人家由人初醒到全家喧闹作了铺垫。
微闻有鼠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演一家人由醒而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场面蓄势。
类似的例子如: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教室里静得一根针掉下去都听得见等等。
3、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这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是。首尾呼应,强调道具简单,突出技艺高超。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图表空格。
5、试以听众的反应为纵坐标,声音的变化为横坐标,画一个情节发展的紧急情况坐标图。
二、诵读课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三、布置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写自己一位熟悉的人,
板书设计
口技
林嗣环
口技表演宾客反应
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深夜惊醒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醒而复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火警、救火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
“春晓”和“村居”。
注意“春”和“村”的读音。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春晓》。
1、听课件录音范读:
⑴第一遍认真听,听好后,请大家评一评。好吗?好在哪儿?
⑵我们再来听第二遍,请拿起笔边听、边圈出翘舌音的字,交流,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检查:
小组朗读。
1、读读古诗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春”,与春天有关,“晓”留疑,等学完古诗后解决。)
2、“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句来说一说。说对了,我们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
学生说对哪句,随机出示相应的诗句,并学习理解生字词。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⑴师: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睡觉的时候,睡得很香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⑵找搭档前,先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什么了?
⑶出示:春眠不觉晓。
⑷认读生字“眠”并理解:
(眠:睡眠,睡觉,所以是目字旁的。)
⑸早上一醒来,诗人听到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动听的鸟叫声。谁是我的“最佳搭档”,用诗中的一句话说是?
引出:处处闻啼鸟。
⑹谁想找最佳搭档,记住说得好的才能成为你的最佳搭档。
⑺认读“闻”字,在这里有个字和听的意思是一样的,请拿起笔用“”标出来。
(用耳朵听,所以闻中有个“耳”字。)
⑻这么认真就奖励大家“闻一闻”鸟叫声,请用手做好“闻一闻”的准备动作。
(课件播放鸟叫声)
⑼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心情赶紧读读这两句吧!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出示花落图,观察:不仅听到了,还看到了什么?花儿怎样了?想一想花儿落到哪里了?
(地上:好像花毯。小溪里:在打转又好像鱼的花伞。)
⑵落到地上,落到小溪里,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强调句子:花落知多少)
⑶看到那么多打落的花儿又想到了什么?
⑷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⑸引出句子:夜来风雨声
⑹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真让人惋惜或别有风味)读一读。
5、解题:学到这,知道这首古诗写什么季节的吗?春天里有鸟语,有落花。那具体写了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景色呢?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本课指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
6、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
自由读。
7、指导节奏。
(拿起笔划一划)
⑴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⑵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⑶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人教版二册第一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的。当我们翻开这还散发着墨香味的书本,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美”再次扑面而来。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地品味这些美的诗文,再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而在这次年级教研活动中,我在这组美妙的课文中选择了古诗《春晓》。
《春晓》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这浓浓的春意以及如何让孩子有朗读古诗的兴趣,是我这篇课文需要完成的情感目标。无论是一开始的导入,到整体感知,到体悟诗意,到最后的朗读成诵都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中努力实现学生“要我背,要我读”到“我要背,我要读“的转变。在导入环节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孩子自己随意背或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背会背的古诗。我便顺着学生的情绪,请他们边欣赏古诗的情境边聆听古诗的范读,对接下来诗意的体悟就有了铺垫。
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食而能够化”从而也不至于泯灭兴趣,采用了“最佳搭档”的游戏体悟诗意,让学生敢说、乐意说。同时巧妙引导古诗中古今意变字词的理解。如“处处闻啼鸟”的“闻”,这种古今意思有别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少不了教师的引导。我让学生先用笔划出古诗中与听的意思一样的字,一开始,有一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我通过课件出示“鸟啼声”以及动作(用手贴耳边),在“闻”的理解上也就迎刃而解了。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这一节课上,在体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有多种感受,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也留下了遗憾,如果让我再上一遍的话,我一定要好好把握。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进行更有效地学习。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体悟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可以尝试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
猫的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习主动质疑,主动释疑。
教学过程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宽敞。”这种庞大的动物是什么?(鲸)
1、出示多媒体,导入:
一天,东海龙王兴致特别高,想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鱼类联欢会,比一比哪一种鱼最聪明,表演的节目最棒,得到名次的给予重奖。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地点,顺利地通过由蟹将军把守的赛场的大门。鲸得到这个消息后,也想溜进去凑凑热闹,去拿个大奖。当它正准备游进赛场大门时,被蟹将军挡在门外说:“你不属于鱼类,不能入内参加。”鲸振振有辞地说:“我就是鱼,不然大家怎么都叫我鲸鱼呢?”
t:鲸和蟹到底谁说得对?分学习小组讨论。
指名学生汇报。
t:刚才读课文,你们已经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类,你们还想了解有关鲸更多的知识吗?(自读自悟。)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指名学生为本课设计板书:
t:鲸的特点实在太有趣了,鲸哪方面的特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4、学生交流感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鲸的特点:
(如找有关句子朗读、画简笔画、看图辨别须鲸和齿鲸、分角色读等。)
学了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让我们来到大海边,亲自面对鲸提问,对于提出的问题,知道答案的同学可以自由发言,比一比,看谁表现得最棒?
学生边质疑释疑,老师边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解决课堂上的疑难问题。
t: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把自己想象成海洋博物馆里的讲解员,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有关鲸的知识。
2、把自己想象成一头虎鲸或须鲸,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向别人介绍鲸的特点。
t:先准备两分钟。
指名学生上台讲。
评议。
1、把鲸某一方面的特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下来。
2、运用本课的说明方法,抓住某动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断。
3、上网查找或课外阅读有关鲸或其他海洋生物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