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一
⒈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资料。
这一教学资料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再透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透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资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⒉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他们知识面窄,个别学生主动性不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潜力还比较欠缺,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只有透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构成数学的概念。因此本课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以“数学活动”引领全课,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在体验中感悟角,在辨析中理解角,使学生在理解中应用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经验,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⒈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⒉透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潜力。
⒊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材处理:
教材中先出示立体的主题图,然后出示例1,我认为书里的情境图比较复杂,而且又是立体图形,角的特征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先出示例1,让学生找角,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这是由原先的立体图形改为此刻的平面图形,看起来简洁明了,避免了由于立体图形带来的一些干扰,使角的特征得以在情境图中突显出来,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倡导做数学的理念,所以本节课我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做”中体验、“做”中探究。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首先我采用谈话法,这样的导入简洁,所以设计时我仍然采取这样的导入。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安排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联系实际,找角。
首先出示39页例1,让学生找角,由于这些实物都是学生平时经常见到的,学生对角也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找到角,然后把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三个角,这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天认识的新朋友。这样设计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感受、抽象角。
之后出示38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角,学生边汇报,课件边闪动角,采用演示法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二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资料。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必须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透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潜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构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思考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潜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用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透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之后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资料,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透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状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貌的?这样问就应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之后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三
《我的舞台》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 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 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 1991 年第 3 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在自己实际教学后,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更多的审视和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一、长文短教:
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将它越读越薄后,才算是读透了,读进去了,读懂了。那么一篇文章也是这样,这篇文章比较长。一篇长课文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每读一遍提炼一下,浓缩一点,这样在反复读后,也就将一篇长文读成短文了,或者是浓缩成了一段话、一句话、几个词了,才算是真真读懂了。
教学《我的舞台》这一课时,在设计上就是采用围绕一个问题“舞台在哪里”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去读懂文章,体验情感。在每次读的时,给予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
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的?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同时找出前后呼应的句子,感受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
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寻找课文写了舞台都在哪里?通过交流,理清课文条理,提高概括内容的能力。
第三遍默读时,深入感悟思想含义,找出课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如学生抓住她随母亲演出时,挤在厚厚的幕布后面,憋闷得满头是汗等词语体会出她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评剧的浓厚兴趣,以及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感染后的执着追求。在此适当点拨孩子联系前文感受首先母亲就非常热爱评剧艺术。
再就是结合她六岁时的拜师学艺的刻苦练习,特别是动作的细致描写,奶奶的侧面描写,感悟她对艺术的坚定信念,以及她踏实做人的品格。
这样一个问题的牵引,通过朗读和体验由课文表面内容到内涵思想上的逐渐深入理解,使课上得实在。
二、注重体验:
本文的描写处处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执著。于是,体验作者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朗读中,注重引导孩子交流不同的描写带给你的内心体验是课堂上我用心想要引领孩子的地方。如描写呀呀学语的我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学生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流露的童趣,重要的是要试着去感受一个小孩子对艺术的朴实的爱。
新凤霞对艺术的热爱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这是在自己朗读中没有体验到的——此时安排学生了解新凤霞的资料,并欣赏《刘巧儿》片断,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内心的体验也更为强烈。
最后请学生谈学习后的启发、收获,升华思想情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
三、不足之处:
尽管在课前我们经过了认真地思索和设计,但是从整个课堂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提高。
1 、坚持培养学生课前用心读书、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的思考、朗读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数不少的孩子不会用心预习。
2 、在课堂上我还是引导得有些多,孩子交流得也很多,而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体验的练习还是偏少,在今后应以朗读为主,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课堂时间安排有些挤,最后的交流启发和回顾摘记没有完成,课堂生成的东西太多,应该适当取舍。
4 、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够,四字词语的练习,细节描写的积累等。
附:介绍一则小知识,夏天蜂蜜会变质吗?
蜂蜜不会变质,蜂蜜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每次蜂蜜倒完以后,要把瓶盖拧紧就行了
蜂蜜是一种天然的抑菌剂,优质蜂蜜在室温下放置数年也不会腐败,表明它的防腐作用极强。前提是不能参杂水分!但是不是绝对的,被酵母苗污染,可使蜂蜜发酵变质,表面出现泡沫。
1,还没有从蜂巢中取出来的蜂蜜不会变质,因为细菌侵染不了蜜蜂巢体,巢里的温度很高,恒温是32或33度,那么多的小生命在呼吸, 湿度也比较大,很多微生物不能够繁殖,蜂蜜是不会变质的。
2,储藏中的蜂蜜只会“糖化”,不会变质。蜂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蛋白质、酶、维生素(в2、в6、рр 等等)和多种矿物质。新鲜的原汁蜂蜜呈粘稠透明状,时间久了就开始结晶和变硬;因此,不论是从口味、还是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应选用加工过的蜂蜜。
要判断蜂蜜是否加工过,可以把勺子放进去搅拌,然后拿起来观察,原蜜会从勺子上淌下来,而经过加工的蜂蜜则会象胶条一样粘贴在勺子上。蜂蜜时间久了自然会“糖化”,但不会因此变质,这种稠化只说明蜂蜜质量好。
蜂蜜的色泽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亮黄(洋槐色)到深棕色(荞麦色)不等,有的呈绿色;蜂蜜的色泽、口味和芳香随采集的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不同。大致说来,色泽深暗的蜂蜜里所含的铁、铜等矿物质要比其它的高出几倍。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四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透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透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习,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五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的经过。课文篇幅比较长,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文白参半,方言较多,学生阅读的难度较大。全文紧紧围绕一个“智”字展开,在文中“智”主要表现在吴用等人的“智取”和杨志的“智押”。因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
1、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是否无智可言,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在课堂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我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番努力,本篇教学将主要采用“主问题讨论式”,让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主动走进文本,讨论探究。这样,既体现了整体阅读的性质,又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空间,是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整体阅读教学思想的。学生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就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构思的精妙、人物形象的鲜明,还可以感受到语文之美、语言之美。同时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培养学生通过语言分析课文的方法,因为任何架空语言的分析都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迁移。在分析以晁盖、吴用为首的众英雄形象“智”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智用天时、地利、人和、计策等四个方面,在智用计策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观看相关的视频欣赏(播放《水浒传》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故事情节,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其次文章也生动刻画了杨志的人物形象——精明,但急功近利,性格粗暴。在引导学生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并体会塑造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时,我重点从智打扮,智行踪,智选路径等方面表现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再次,引导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文章用不少笔墨描写了“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热天气,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表现。赤日酷暑的描写为情节发展作了必要铺垫,为表现人物作了有力烘托。学生通过景物描写的分析,深入思考,实现了对文本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总的来说整堂课思路是非常清晰,重点突出,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每节课总会有许多遗憾,我的课堂也存在不少缺点。就效果看,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很明显,有些学生没有充分预习,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今后多督促学生自主预习,提高学生听课的情绪。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六
《金子》这一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如在导课初读课文后,让同学们思考:文中的主人公彼得有没有找到金子呢?学生答案有两种,一种找到了,一种是没找到。导课时老师的引导,这里所说的金子是指金属金子。为什么没找到,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彼得是一个吃大苦耐大牢,勤劳能干的人,为以后找到真金作好了铺奠。说找到金子的同学是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看出的。这时教师出示该段,让学生品读,并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展开讨论:真金是什么意思?彼得怎么找到真金的?他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彼得说他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课文内容迎刃而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繁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朗读出来。
教学本课时,对语言文字及词汇的积累处理得较好,如读到第六自然段时,出示花图,让学生用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情景,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如联系上下文,学会查无字词典等。
最后对题目的理解也较到位,真正理解了题目的深该含义。
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今后在挖掘教材上还需下大功夫。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篇七
《这个办法好》讲述了少年毛泽东与小伙伴们上山干活时,指挥大家分工合作去放牛、砍柴、捡果子的故事。说明做什么事都应当少花力气干出成绩的道理。
本文生字较多,会写的字 7个,我会认得字 14个,再加上是低年级学生。基于这两个特点我尽量让枯燥的识字教学“活”起来。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孩子是否对这堂课感兴趣,所以我以生字为主体,以多种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愉跃中学。
识字教学,我倡导在学文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识字,以自学、合作学、个体检查、游戏等多种方法落实识字教学,鼓励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运用汉字、词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第一步,初读课文时,学生边读边圈画出生字新词,对生字新词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步,让学生自主认读,加深记忆;第三步,采用小组合作做游戏的方法巩固记忆生字的音形;第四步,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检查正音;第五步,利用扩词、用词语说话深化学习,达到识字、理解、运用的目标,为下一课时的写字做好铺垫。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又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学习课文时围绕“谁想出的办法?”“什么好办法?”“办法好在哪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评悟课文,感悟办法的妙处。
教学中,我还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拓展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进行值日时,也要注意和别人分工协作,这样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值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