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位于**自治区西部,1976年建市,面积1754平方公里,辖**、**、**三个区,全市总人口50万人,有蒙、汉、回等25个民族。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改革、调整和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为主体,第三产业和城郊型农业相配套的经济格局,地区特色经济的框架初步形成,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6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0元,分别增长15%和17%。
截止2024年底,全市有学校、幼儿园168所,在校生84256人,教职工7598人。其中:公办学校、幼儿园67所,在校生70292人,教职工6246人。
二、**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成效、经验
**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47所,其中:初级中学1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5849人,专任教师1480人;小学30所,在校生30593人,专任教师234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2人。
全市下辖三个区,没有旗县,农区面积与人口很少,且已完全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农业户口,农村学校基本已经融合到城区,学校建设管理与城区学校完全执行相同标准,不存在城乡差异。
办学体制上分三区、市直属四块,民族义务教育(1所蒙古族中学)和特殊教育(1所特殊教育学校)由市直属管理,其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归三区政府管理,实现了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顺畅,责任明确,工作有序,发展良好。
**市党委、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再加上多年来经济状况较好,全市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较高,均衡状态良好。1996年在**自治区率先实现了盟市整体"普九"达标;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消除了农户籍,整体改造了农村学校,实现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体化标准、一体化管理。率先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一直能够享受同等待遇。近几年,经过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条件及校园环境整体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校际间差距基本上得以消除。目前正在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设施设备配备,将整体上提升义务学校装备水平,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
师资队伍整体良好。由于市区人口较少,居住集中,全市设立一个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培训从机构、制度、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常规继续教育培训、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分职能分类别的培训均成为常态化,每位教师均能及时得到充电、提高。按照隶属关系,市直及三区每年都有计划地引进新毕业大学生及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并注重加强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队伍梯次连续,结构合理,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结构。根据实际,出高薪聘用部分名优校长,为薄弱学校增添力量。此外,各区还积极探索内部调整机制,制定激励性政策,调整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经过几年的努力,应该说全市师资队伍水平在地区、校际间是均衡的。
注重并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下力气治理有关招生、收费、教学等行为。彻底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重点班;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均实现了划片、就近、免试入学;强化学籍管理,规范"小升初"分配手段和程序,遏制择校现象也有明显成效。所有学校均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按学科配齐各教师,学生的入学机会,升学机会均相对公平。同时积极探索实施改革,支持薄弱学校发展,近几年实行的将一部分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的改革措施,对促进薄弱学校的提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市整体现状看,地区、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课程实施、升学机会都应该是均衡的,但是,偏失的质量观和盲目的择校观制造并助推着教学质量校际间的不均衡。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城市改造,城区居住区出现收入层次和文化层次群体差别,收入和文化层次较好居民区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基础较好,其片区学校学生成绩就好一些,客观上造成了学校质量差别,这些学校就成了群众极力择校的热点,择校又为学校间质量从舆论到事实差距的拉大,超了助推作用。尽管采取了许多遏制择校的手段,但由于人际关系复杂性,择校现象仍然很热。目前,全市核心区内2所初中和3-5所小学择校热现象比较突出。
四、对策和建议
1.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了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省级政府统筹的体制后,对推动义务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义务教育现状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各级政府的责任。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分担比例,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权限。特别要强调顶层设计,对长期难以解决的,地方各级政府及基层群众认识不统一的,关系到教育大局的,一定要强化顶层设计,出台统一政策,标准等,如,义务教育质量的标准,义务教育均衡的标准,经费投入的标准,甚至包括考试测试标准等。
2.要强化政策、法规的严肃性,强调令行禁止。有关中小学生减负、规范办学行为等规定政策已很明确,而且无疑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不彻底,基层仍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讨论,广大家长群众认识一直提不高,各地学校执行政策一直不完全到位,学生负担仍然很重。
3.教师职称制度需要调整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实行"评聘分开"后,本意要激活分配制,打破论资排辈的`固化局面,但由于操作难度过大,各学校无法通过考核自行聘任职称,仍然处于固化局面,不能以此调动职工积极性,出现了有些地区干脆不开展聘任,导致大量评上职称的无法聘任,而有些条件好的地区放大聘任职数,降低难度,又回到按资历聘任的老路,而且出现了地区间教师待遇的不均衡。这一问题需要从顶层上研究解决。
4.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与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国家保障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但对城市既没纳入保障范围,也未做公用经费保障的政策规定标准,由于各地城市的财力不同,重视程度也不一致,城区间存在经费水平不均衡,甚至出现城市不如农村的经费水平。
二是投资结构上普遍存在不合理。多注重房舍、校园建设,对内部设施设备的配备,更新注重不足,需要做好政策规定,对设施设备投入要加大,并对地方政府提出要求。
三是对区县一直以"第一个增长"即,"财政对教育的增长比例高于地方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增长比例"的标准与要求已经不尽合理,地方经常性财政收入忽高忽低,而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稳定增长。应该研究调整更细更具体要求。
四是应大力推行学校公用经费科学预决算制度。目前按生均标准拨付经费,人数少的学校显然会因生均成本高而欠缺,应推行地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持一定值的基础上,按学校运行成本给予预算安排的制度,保证各学校经费公平,有利于促进均衡发展。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对本市的教育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素质等教育均衡问题, 初步对建德市教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帮助推动建德市教育工作, 同时可为其他县级城市教育发展作借鉴。
【关键词】教育发展经费教师素质
建德市教育事业近几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 尤其是通过省级教育强市的创建, 进一步引起了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全面推动了教育发展。严州中学分校、新安江中学、明珠小学和各乡镇一大批学校基础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已经使全市教育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虽然人民群众对建德市教育取得的成绩非常肯定, 上学难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但群众对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却更多了, 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对要求子女上“好” 学的要求更加迫切了。学生家长在目前教育的均衡问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设备条件改善等方面还集中了比较大的意见。这一方面是因为群众越来越重视教育, 所以相应地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 但同时, 也说明了建德市教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调查小组对建德市2024 年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抽样调查。
一、建德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农村教育发展
1. 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学校基础建设。目前,建德市许多乡镇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 乡镇一级很少能对学校建设发展有很大的经费投入, 只有少数学校能够找到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来扶持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的限制使全市学校教育基础很难再有进一步大的发展, 特别是偏远乡镇学校基础设施改善的难度更大。
2. 教育经费不足造成了学校教育负债严重。近几年,建德市通过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 学校的基础设施相对有了很大的发展, 许多学校也抓住机遇大力开展了食宿改造等工程。然而每实施一项工程, 往往只能争取到部分资金,一个学校实施的基础建设项目越多就造成负债越多。大量的教育负债影响学校的稳定, 也影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工作精力。
3. 教育经费不足影响办学条件改善。因为缺钱, 学校正常的办学条件也无法改善。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房, 有些有学校虽然有机房, 但电脑都是靠别的单位送的, 基本是淘汰下来的, 没法让学生使用, 导致一些学校被迫停止计算机教学; 电脑、电教器材坏了没钱维修, 只好停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等问题。
(二) 教师队伍问题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
1. 教师专业结构失衡。建德市农村中小学普遍缺少英语、信息技术、劳动技能、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业教师,仅农村小学2024 年就紧缺25 名英语教师, 39 名信息技术教师。农村教师专业结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水平, 进一步拉大了农村与城区教育发展的距离。
2. 农村教师年龄偏高。据调查, 建德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40.8 岁, 其中45 岁以上的占农村教师总数的35.7%。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高的现状, 使很多教学新理念、新要求、新技术在农村无法真正落实, 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3. 教师水平问题。大量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 能力水平与正规老师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些老师年龄较高外出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从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来看, 仅初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 城区学位高出农村学校近11 个百分点。
4. 教师素质问题。近几年, 极少数教师不注重形象,大讲吃喝, 爱好赌博, 严重影响了教师在群众中的形象。目前, 少数教师因为私底下做家教工作而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引起社会较大关注; 少数教师喜欢聚在一起打牌、吃喝等, 逐步形成风气, 不顾形象, 影响群众对教师的看法。
(三) 学生生源质量亟须提高
1. 农村的学前教育严重滞后。调查显示, 在城市中,3-6 岁的学龄前儿童中有83.7%已入幼儿园, 而农村中, 这一数字仅为45.12%; 城市中, 3 岁以下入托(入园) 儿童的比例达到11.39%, 而在农村, 这一比例仅为1.57%。在农村,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几乎是空白, 无法提供完整有效的学前教育, 使得农村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严重影响了建德市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农村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建德市农村外出打工人非常多, 而这些家庭的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了家庭教育。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 使得农村孩子无论是成长的社会环境还是家庭教育环境都比较差, 在踏上小学之前就缺少了必要的教育。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要树立办学是政府行为的观念, 加大教育的投入, 减轻学校校长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责任和负担, 让学校校长真正能把精力集中到教育教学中来。要切实做到“四优先” 即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 要优先考虑教育的发展; 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 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用地; 在财政年度预算中, 要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在教育投入中, 要优先保证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落实。加大教育投入, 切实帮助解决教育负债等问题, 实现教育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提高生源质量。坚持每个乡镇要建设一个规范的公办中心幼儿园, 并加大对乡镇幼儿园的教育指导工作。根据农村的实际逐步规范村级幼儿园,坚决取缔农村无证无资质的私人幼儿园。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加强小孩子家庭教育工作。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教师。要实行教师内退制度, 允许农村中小学年龄男57 周岁, 女52 周岁以上的教师提前内退或不计编, 以空出编制补充年轻专业对口的优秀教师。调整目前农村教师师生比编制, 实行农村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师编制政策, 小学师生比农村与城镇均为1∶21. 初中均为1∶16. 缩小政策上对农村教育的不利影响。进一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要加强农村优秀教师的培养, 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 通过一系列对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 逐步使农村教师队伍年轻化, 知识专业化, 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
四是加强教育督导, 完善督学和督政制度。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 建立和完善教育的督导评价标准和机制。坚持“督政” 与“督学” 相结合, 督导工作不但要“督学”, 还要“督政”, 使各级政府确保其政府行为到位, 确保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和资金投入; “直接督导” 与“间接督导” 相结合, 在以督导机构直接对各地进行教育评估为主的同时, 创新教育督导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家长和学生从办学方向、办学思想、教育改革、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五是推进乡镇品牌学校创建, 有重点的扶持学校发展。要根据全市人口出生情况, 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规划。目前建德市“一主四团” 发展架构逐渐形成, 人流物流资金等也开始向“一主四团” 集中, 教育的规划和发展重点应与之相适应, 有重点地培养“四主团” 乡镇学校的发展。
六是科学合理地增加生均公用经费。目前的生均公用经费还含有福利费、工会费、党员活动费等, 虽然近几年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对规模小学生特别少的学校, 在生均公用经费安排上不应该一律按学生人数来计算, 否则严重影响到目前规模小的学校日常工作(有些学生少的学校校长培训的经费都没法保障), 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一个生均公用经费总数的底数, 以保障规模小的学校正常开展工作。
我们将调查推广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教育领域, 使我们的调查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初步对建德市教育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帮助推动建德市教育工作, 同时可为其他县级城市教育发展作借鉴。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实现“两基”目标之后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全面了解我州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助推我州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按照年初的工作部署,于4月至6月,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学校、专家、教师访谈等方式,对全州8个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形成《关于我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草稿)。在此基础上,赴外省先进地区考察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一、我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州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96所,其中乡镇学校219所,朝鲜族学校57所;小学171所,初中12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44所,完全中学5所。在校生12.66万人,其中乡镇4.54万人,少数民族学生3.32万人;专任教师1.42万人,其中乡镇7484人。
近年来,州、县两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基[2024]1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创新机制体制,将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落实。以迎接省对县市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工作为契机,2024年起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政府和教育部门“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作为对县市政府和教育局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2024至2024年,我州顺利通过了吉林省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延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年9月21至22日,龙井市、敦化市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专家组的验收并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的评估认定。
1、坚持优先发展,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导向。州及县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把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行动计划和惠民实事。州及县(市)都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及时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政策保障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层级督查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
2、不断深化改革,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州及县(市)从规范办学行为着手,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做出详细规定,公开课程表、任课教师安排表、作息时间表等,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阳光下运行。严格学籍管理,采取多种措施严防学生流失,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省定标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力《中国教师报》课改团队,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选树了29所高效课堂改革基地校,充分发挥了辐射一方、影响一片的作用。
3、合理配置资源,学校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各县(市)根据学龄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对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目标,坚持以“八个一样”为基本标准,实施校舍新建工程、校安工程、薄弱校改造工程和校园绿化美化工程,仅2024年就落实薄改资金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县市政府努力克服地方财力不足的困难,切实保证义务教育建设投入资金,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逐年缩小,教学仪器配备率基本达到要求,除部分教学点,村小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了省定办学标准。各县(市)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实现均衡。
4、完善体制机制,城乡教师队伍结构日趋优化。
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和交流机制,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聘和特岗计划,累计补充录用教师1141名,其中特岗教师505名,特岗教师全部分配到乡镇,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的不足。同时,全力推进大学区管理和城乡学校“捆绑式”发展模式,建立了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2024年以来,八个县(市)共交流、提拔校长111人,交流教师943人,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各县(市)政府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按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1.5-2.5%标准核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学校按公用经费的10%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教师培训学习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农村教师按初、中、高级职称,每月分别发放50、80、100元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月100-300元。州政府每年拿出120万元,为200名支教教师发放生活补贴。加快了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减轻了农村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的生活负担,农村教师的生活、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5、科学规范管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各县(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公平原则,出台了系列相关政策,全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零障碍、零拒绝”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享受与当地学生一样的减免政策和资助待遇。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无情家庭子女教育,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妇联、青工委、红十字、社区等各部门协同关爱的`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三类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残疾儿童能分类就近入学,三类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不让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提高农村学生饮食标准,保障其健康成长。
二、我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州、县(市)两级政府及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州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财政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
1、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较大。一是经费投入差异大。延边尊师重教,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但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州县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较大。8个县(市)仅在两项教育费附加方面就存在很大差异。比如,2024年延吉市两项收入是19901万元,而安图县仅有689万元;土地出让金收入计提的教育资金延吉市生均达到2024元,安图县仅有500元。收入的差距直接导致教育投入的差距,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二是生均教育资源差异大。国家和省都对学校班级数和班额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诸多原因,超大校、超大班现象依然存在。这一问题延吉市尤为严重,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标准,全市有1所初中和12所小学存在超规模办学现象,共超出班级189个;5所初中和8所小学存在超班额现象,超班额班级共计285个,其中小学最大班额66人,初中最大班额达到7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