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篇一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2分)
一、本卷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
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a.优秀文化可以推动政治进步b.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4.2024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56张老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100年前发生在“首义之城”武汉的那段革命风云,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思。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24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24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有评论说,失去正义和道德的看守后,人性的残忍和暴虐,便随时等待机会发泄。这表明人们的文化素养:()
a.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c.完全由社会不良环境决定
d.纯粹受偶然的境遇影响
6.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饮茶习惯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美国人则偏爱冰茶。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文化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风俗习惯
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7.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2024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8.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c.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从传统习俗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独树一帜d.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11.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2.受“吃盐防辐射”谣言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的“盛况”。“谣言不可怕,就怕谣言有文化”,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②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③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良好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13.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是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_______
a.传统文艺传统建筑b.传统建筑传统思想
c.传统建筑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14.文化塑造人生主要表现为()
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
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原因
c.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大同”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6.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
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d.公平、公正、合理、正义
17.仲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但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取决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历史地理等环境的影响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8.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
c.相互尊重、革故鼎新d.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
19.歌手龚琳娜演唱的神曲《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突破传统的民歌唱法,获得广泛好评。这说明:()
a.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
c.创作理念是文化创新的根源d.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0.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科学技术进步b.教育事业发展
c.社会制度更替d.思想运动产生
2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下列选项最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的是:()
a.学海无涯b.学以致用
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d.温故而知新
22.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
c.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d.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23.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誓言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24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并要求各大卫视须办道德建设栏目,俗称“限娱令”。据此回答24-25题
2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针对我国文化市场上出现的“庸俗、媚俗、低俗”“三俗”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坚持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
③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6.文化产业,产业是主体,文化是标志,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作为产业,必须面向市场,讲求经营规模和效益;而作为文化产业,灵魂在文化,缺少“文化”则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产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服务
②只有挖掘文化自身的资源和潜力,才能真正以文化来引领产业的发展
③要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的弊端
④在注重经济效益时,不可忽视社会效益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8分)
二、本卷有 4个大题,共48分(请直接答在对应答题区域内)
27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24年11月,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出了陕西的大型3d网络游戏《黄帝》、台湾“创意时尚汉字”等一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本届文博会创下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263亿元的历史新高;展示了大批体现中华文化内涵、整合现代科技的民族文化产业;展示了大批来自海外的文物珍品;吸引了逾百万海内外游客参观,共享了一场文化盛宴。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北京文博会举办的意义。(14分)
28.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24年9月,我国迎来了第八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5分)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召开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班会,请你拟出发言提纲。(10分)
(3)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一条宣传用语。(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
30.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亿人。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和社会,渴望认同,追求梦想。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介入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农民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8分)
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篇二
第三单元《我们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测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24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5.京剧、文房四宝、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变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国元素”()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②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6.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7.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8.《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的历程,通过它,100多位人物和群体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民族和语言,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要()a.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振兴b.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c.发挥先进模范的榜样作用d.确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9.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些列活动,如举办“双百”人物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图片展、学党史、唱红歌等,宣传和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开展这些纪念活动有助于()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文化重建是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三年来,当地政府积极修复都江堰建筑群等一批文化遗产,重视培养羌绣、羌笛演奏等传统艺术的新传人,鼓励编排《羌魂》等原生态歌舞作品,灾后恢复重建之所以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沂蒙》用“红嫂”式的质朴表现“红嫂”的崇高,真实地展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这表明()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对于民族精神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③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内涵是相同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a.②③b.①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什么是力量?地震可以摧毁我们温馨的家园,摧毁我们美丽的山川,摧毁我们脆弱的生命,却摧毁不了我们自强的脊梁、空前的凝聚和奋发前行的勇气!这段话告诉我们()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③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④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中央组织33位在延安工作过的老同志“重返延安”,重返他们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弘扬时代精神④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观看盛大阅兵式、群众游行和大型烟火联欢晚会后,全体华人被一幕幕壮盛的场面所吸引,深受震撼、倍感骄傲和自豪。这说明()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④我国人民对祖国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建国6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了这一点。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了()a.唯有传统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d.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独领风骚
16.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②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爱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的具体表现 ③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其表现形式是经久不变的 ④爱国主义通过具体的言行具体体现出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7.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b.我们要学习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
c.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d.各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优秀的18.在海瑞陵园的亭柱上,挂着海瑞写的一副对联:“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这副对联反映出海瑞:
①崇尚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积极的历史价值②强调执政为民的民主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③憧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环境友好的发展观念④主张勤勉清廉的从正道德,具有净化官风的积极意义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9.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0.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爆发出的巨大力量赢得了世界赞誉。海外媒体发表评论说,一个领导人在两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大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而排长队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表明
①提高国际影响力是发展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③动员和组织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④物质力和精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部门2024年春季开始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参加2024年全国“两会”的一名委员就此表示,“书法的实质不是写好毛笔字,而是学好汉字”。之所以重视汉字的传承是因为()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2024年9月26日,《荆楚情深—九连墩古墓出土文物精品展》让新疆观众们穿越历史,走近楚国文明。这些2 500多年前的精美文物今天再次面世,使人百感交集。这使人充分感受到()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国家衰落不会伴随着文化衰落
③国家富强往往伴随着文化兴盛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23.2024年7月1日,来自台湾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近100位知名人士访问山东并参加了“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这体现了()
①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两岸文化趋同 ③两岸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决于文化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春节是我国几十个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但各民族过春节的形式各有不同,如汉族在除夕夜要合家吃年夜饭,长辈给未成年的孩童“压岁钱”;布依族的除夕夜,全家人同坐在火炉旁,整夜守岁;藏族则在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等。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25.每年的9月份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对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在于()
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②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③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④是我国当前各项工作的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姓名:
一、选择题:
1-10:11-20:21-25: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
26.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10分)
27.(21分)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9分)
(2)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12分)
28.(19分)
材料一 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 2024年5月24日,姜异康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作《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谱写山东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报告。报告指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沂蒙精神,传承山东人民忠厚淳朴、勇敢坚韧、豁达包容、重诺守信、奋力争先、创新实干的优秀品格,进一步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新时期山东精神是对山东历史上各种精神的整合和凝炼,既传承了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面向未来的精神追求;既是过去山东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瑰宝,又是今后山东再创新辉煌的内源动力。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从民族精神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山东精神。(15分)
第三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10:aadbd;cacdd11-20:bdadb;dccbd21-25:ccbbc 2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是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他民族文化的理解。27.【解析】本题考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回答第(1)问要把握准角度。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包容性。回答第(2)问时要从立足实践、继承发扬、交流借鉴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化和多角度审视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28.【解析】第(1)问,材料
一、材料二都是围绕重视民族精神展开的活动,可从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作答。第(2)问,设问限制了答题角度“民族精神”,故可以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角度来谈。注意不能照搬理论,要点明山东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答案:(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山东精神对山东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山东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山东的地域体现,这种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推动着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大力弘扬山东精神,有利于提高山东人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凝聚群众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山东精神将不断激励山东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胜利,从而增强山东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篇三
《文化生活》测试卷三
1.材料一近来,荧屏上出现一股“相亲”热浪。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一时间,电视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享乐,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随之也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材料二 针对相亲节目低俗化,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6月初先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国家广电总局在两份通知中明确指出,今年以来,一些电视台开办的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着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等问题,必须进行规范管理。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净化当前的文化环境?
2.实现中国梦,必须建设文化强国。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1)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为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某地b镇举行了一次农民赛歌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下面是该镇甲乙两位农民观众跟采访记者的谈话。甲:“我们收入不多,不敢奢望观看高雅艺术的演出。我们平时文化生活单调,往往 靠喝酒、打牌、看电视消磨时间,有时能看场免费的大戏心里就很高兴。” 乙:“现在唱的基本都是一些老歌,即使是新创作的歌曲,专门反映我们农民生活的 实在太少。”
结合材料中农民观众的谈话,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谈谈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24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再次强调要通过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所要的自觉文化必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而不是任何一种与传统彻底断裂的文化。中华文明要重铸辉煌,就必须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必须善于发现异质文化的长处,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善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二2024年山西省提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省直部门和市一级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投资近200亿元。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资金的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我国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5.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而目前,我国有农民工2.42亿人,其中“80后”占一半左右,“90后”有4 000多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打工主体。他们不仅在超时加班、报酬低微且易被拖欠、劳动环境差等问题上维权意识比较强,而且学历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打拼,更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
材料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用工难,另一方面却又是就业难,两难并存。这“两难”,既是劳动者的困惑,也是企业的困惑,更是政府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化解“两难”问题,实现和谐共“舞”提一些建议。
6.“负能量”与“正能量”。
部分企业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只养了40多天就上市销售的“速成鸡”再掀波澜。媒体披露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一科研机构对24名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情被揭露„„。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与人性的持续关注和追问:企业到底有没有道德底线?公民是否有人之初的本善?有人惊呼“道德失守”“拯救道德”。
当然,正能量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为保护学生而自己身受重伤的“最美女教师”。去年 7月北京暴雨中,150名农民工勇敢地救出被大水围困的人,事后其中的一位对记者说:“救人是人的本分和良心„„”。他们散发出灿烂的道德光辉,让人们看到“天使仍在人间。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天使”?
参考答案
(三)一、非选择题
1.【答案】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需求。)③媒体等文化从业人员和单位要加强行业自律,创建文明行业。④作为公民,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
2.【答案】(1)民族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依靠先进科技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③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创新业务形态,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④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⑤坚持文化“走出去”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答案】(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2)要加强农村精神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农村基层,加强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4.【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史虚无主义“。
④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5.【答案】(1)作为政府应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2)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影响,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作为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6.【答案】①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脚踏实地、不尚空 谈、重在行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④自觉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熏陶,学习道德模范,提高自身抵制不文明行为的能力。
⑤遵守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自己培育成“四有”公民。
和“历2
文化生活测试题及答案篇四
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①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②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③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凋发展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包罗万象的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这说明()a.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 b.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c.文化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博物馆的功能是对各类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以文物、标本这些藏品作为基础元素,通过研究,提炼主题,经陈列设计,推出展览,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真正发挥博物馆养育社会文化的功能。这就是博物馆文化。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博物馆具有保存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博物馆文化对个人文化素养有重要影响 d.建设好博物馆就能实现民族精神的富有
4.2024年,国家将新增免费开放博物馆600家,届时,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将占全国现有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做法的依据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加强文化建设是政府应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能 ③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24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6.“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打开的,不仅是家门,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之门;开放的,不仅是怀抱,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度。作为——届承载着文化交流使命的人文盛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兼容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表明()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应当多样化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没提供智力支持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色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史,疗效显著,毒性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说起中药,许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草根树皮、丸子苦药汤。“丸散膏丹,神仙难辨”,多年不变的旧面貌严重阻碍中药的发展。所以要在继承传统中药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下述材料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②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个重要的回应,也是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统一的。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b.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飞速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9.截至2024年8月9日零时,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保守票房已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同时,观众对影片也是热评如潮。有人说:“看完影片,每个人都能感到一份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让可能已麻木的心灵被一份善良再次感动。”这说明()①文化产品应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②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孕育了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孔繁森„„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前仆后继。今天,他们那不朽精神如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魂,照耀了后来者前进的道路。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b.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于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 c.英雄人物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 d.民族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代代相传 11.近年来,广东饶平县讲洲镇以镇文化站为重要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迎春文艺游行活动,引导群众摒弃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另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讲洲镇公众网,宣传推介讲洲,增进与外界信息交流。上述材料体现出该镇()①精神文明层次逐步提升 ②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多样 ④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 a.①③④ d.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这说明()a.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二、材料分析题(2个题,共52分)
13.2024年是中华儿女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密不可分之年,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高扬之际。在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阻挠和破坏圣火传递,海外的华侨华人喊的都是“中国加油”;在四川汶川地震重大灾害面前,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起减灾救灾的;社会责任,驱动着人们自发地喊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这看似巧合,但它验证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反映了当代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结合材料说明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12分)
(2)你认为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2分)
14.2024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温总理上述讲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6分)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人。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谈谈你的认识。(12分)
dbdca dacca da 13.【答案】(1)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和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4分)②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竞争力,从容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4分)③弘扬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分)(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3分)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分)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3分)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分)14.【答案】(1)①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4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者须先强己,育人者须先律已。(4分)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4分)(2)①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是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因此人要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环境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3分)②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是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3分)④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