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2024年教学案例设计(十二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教学案例设计篇一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

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

总结

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篇2: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24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教学案例设计篇二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课

----《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借助情节图简要叙述故事大意。

2.学会质疑,能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对比手法的妙用。

3.感悟“一诺千金”的深刻内涵,激发向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

3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课件)趣味猜成语

一、略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揭题释题

(板题)这节课咱们不玩猜成语,我们要学习一篇1400多字文章,文章的题目叫——(齐读)顾名思义,“一诺千金”就是说——

生1:一个庄重的承诺价值千金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说。

生2: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生3:诚实守信。

那假如周末你答应和同学去登山,但妈妈临时说带你去ume看一部很火的电影,你会怎么抉择?(递话筒抽2-3生说。)追问:为什么?师相机点拨:听出来了,如果承诺了,最好做到。板书: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2.梳理情节,说大意。

a.这篇文章又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纸,默读课文, 快速地

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完成作业单的第1题。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提醒:起因是什么?经过中又包含了哪些主要情节?请直接提取信息。b.交流故事情节完成了吗? 来,说来听听。

生说(抽1-2生)相机点击课件: 许诺---寄书——收信----寄书----寄枣

c.看着大家刚才梳理的情节图,谁来简单讲讲故事的大意。

预设: 到陕西出差时,见当地小孩子有些可怜,我许诺给他们寄连环画。回北京后,忙碌的“我”偶然想起此事,赶忙想办法寄书。后来在收到李庄孩子的来信后又寄出了文具和书,同时也收到了李庄寄来的大枣。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诺千金”的道理。

强调学法:你看,画情节图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还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大意。

3.文题对照,一度质疑

故事都了解了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我给孩子们寄书的事。(板书:我寄书孩子们)在你看来,要实现把一些旧书寄给别人的承诺,简单不简单?(简单)可是,看看题目,“一个承诺价值千金啊”,简不简单?(不简单)于是,在题目和课文之间,你自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抽2-3生说)

生: 许下的诺言很普通,所做的也谈不上轰轰烈烈,为什么要说“一诺值千金”?生: 是作者在自我吹嘘吗?还是别的原因?

生: 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如此简单的诺言会有千金一般的价值?

二.精读——对比细读感悟意涵

1.讨论“感受”明方向

没错,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深深的疑惑与追问。那作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老师查阅了原文,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读读。(课件:7自然段)

7.我看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愧,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伤了他们的心,拿什么来补。

点拨:从作者的这段感受中,我们明白了,原来所谓“价值千金”,不是针对作者而言,而是针对——孩子们。要解开我们心头的疑问,看来,还得从孩子们那儿来找原因。

2.聚焦书信找原因

①回到课文,你觉得哪一段最能让作者从孩子们身上感觉到“价值千金” ?(6自然段)就让我们把目光着落到孩子们的这封书信上面,(课件:6自然段)用心地读一读,看看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生读、思、批注)

师巡视提醒: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理解简要地批注在相关词句旁边。②交流

▲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

生1:“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同学们天天都在想着这事,把这个诺言看成是头等大事,无比

期盼得到书,可见这个诺言对孩子们多么重要。

师:是啊,天天想,天天盼,这“一诺”对孩子们多么重要。接着说?/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2: “等了两个月没有” 一直执著地等,多么重视。

师:因为这“一诺”,让孩子们忍受了两个月的期待的煎熬!这是何等重要的“一诺”呀!

生3:“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万一”就是万分之一,两个“万一”写 出了孩子们没有因为时间间隔久和大人嘲笑而放弃,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尽全力去争取。师:两个“万一”抓得好哇!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一诺”的分量!那真可谓“一诺——(指课题,生接:

千金)那!

生4:“洗干净手”“搂着”得到书后如获至宝,迸发出了巨大的读书热情。

师插:好吧!就用你的朗读来传递这“一诺”的重要。

▲联系上文想想,当孩子们日思夜想、苦苦盼望的时候,那时的“我”都干了什么?(生说:忙于工作,顾不上,忘了)(课件:3段)后来呢?(犹豫了),然后呢?(寄了旧书)然后呢?(快忘了)

师点拨: 我都快忘了这点事的时候(板书:忘了),但孩子们却一直记着

(板书:记着)。我以为孩子们早忘了,没想到孩子们却如此在意。这是多么鲜

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对比朗读:(配乐)

1当我觉得孩子们早忘了的时候,(课件:第1句“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抽生开火车读2当我忙于工作,“一晃就是两个月”的时候,(课件:“等了两个月没有”)

3 当我坐车被凹凸不平的山路颠得死去活来,还要翻过两座大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流,再走上一个多

小时才到村里的时候,课件:“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

4.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课件: “万一书寄来呢? 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

5.当我终于将同事捐来的旧书寄出去的时候,(课件:“洗干净手”“搂着”)

而这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课件:7段)齐读。

师:在作者的羞愧声里,你是否读懂了 “一诺千金”的含义?

自己认为是很小的承诺,或许对别人来说却意义非凡,所以答应别人后就得努力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评:掌声为他响起,我听到了你们思维拔节的声音。

三、回读——二度质疑,深化意涵

1.二度质疑,感悟意涵

▲ 诶,不对呀?孩子们!作者明明兑现了承诺,为什么还要羞愧呢?

(生:为自己的犹豫)(课件:3段)

咱们倒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联系课文想想,“我”的犹豫有道理吗?

生1:我觉得作者想“孩子们早忘了吧?”有道理,因为当时只是随口说说,作者认为孩

子们不会太在意。所以有些犹豫寄还是不寄。

师:何况此时已经是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离许诺之时已经相隔——(生:太久了)

小孩子哪里会一直毫无希望地等待这么久呢?兴许早就——忘了(板书:忘了)过渡:(再看看别的理由)接着说。

生2:作者的犹豫有道理。作者出差时路途漫长而艰难,估计连邮递员都没有。即使有,条件恶劣,路上随时都可能弄丢。所以说“根本到不了孩子手里。”

追问: 从“根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把书成功寄到孩子们手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话: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明知书到不了孩子手里,寄了也白寄,你会怎么做?

生1:不寄。因为不想做无用功;不想浪费)

师: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很真实;很务实;

生2:要寄。即使明知对方收不到,但依然坚持寄书,因为一旦承诺了,就要无条件

做好。师:

师强调: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即使书无法收到,但依然记得(板书:记得)给孩子

们寄书。因为作者深深懂得:一旦承诺,就必须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必须

做到。)说得多深刻呀!不再犹豫(擦去“如果承诺最好做到。)不光在意别

人的感受,(擦去“一旦承诺就得做到。)更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是

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一诺千金”。(变“。”为“!”,使板

书成为: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2.(课件:成语图片 电影格式)解说:它溶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已经溶入到了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3.引入视点,引发思考

最后,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朗读作家秦文君的一段话,在静静的思考中,结束我们本堂课的学习。(课件:)生读。

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实在、牢靠,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已经超出了准则的含义,而带着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的光彩。---秦文君

读懂了吗?(生:懂了)不可能,(这样的道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回答。不过明白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

板书:

一诺千金

我对比孩子们

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忘了记着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记着忘了

教学案例设计篇三

古代散文教学设计例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散文“文”“言”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鉴赏优秀作品,继承民族传统文化。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能使学生触摸先人们的思想,体验他们的情感,触摸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深沉的人格魅力,用古人健康的、智慧的心灵去影响和感染学生的心智,使之获得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有益启示。然而,高中古代散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古代散文文体意识的缺失

入选高中教材的古代散文内容中等偏难,情感复杂,部分学生不喜欢选文或者认为注释偏少,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常规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言”而轻“文”,恪守“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八字真言,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翻译疏通,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的特殊用法一一道来。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而且使情文并茂的古代散文变成了学生眼中的“天书”,令他们望而生畏。

文言文,虽然以“文言”呈现,却终还是“文”,“言”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赏识“文”。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尤其是古代散文,大都文质兼美,体现了或显或隐的文体特性,展现了作者个性化的哲思,极具艺术表现力。文体意识缺失的教学,不仅会导致古代散文教学千篇1律,而且也会掩盖了一部分散文背后的文化内涵,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学和文化层面。

殊不知,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功能、语体和结构特征。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古人在特殊的情况下对特殊的文体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文体中包含着社会环境和作者特殊的心路历程,有着各自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作家借用这些文体表达自己的需求,教师在教学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文体特征,联系作者的用意来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二.古代散文的文体特征的界定

古代散文的概念十分广泛,凡韵文、骈文之外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可称之为散文。古代散文的文体种类有不少分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古代散文大致分为记叙类散文、山水游记类、议论类散文和抒情类散文。

记叙类散文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是纪传体、国别体和编年体三类,而《史记》《战国策》《左传》被看作是古代记叙类散文的典范。记叙类散文的文体特征是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记叙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

山水游记类散文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类散文源自于先秦的诸子散文。议论类散文大多运用准确、概括、鲜明、连贯的语言阐释说理、分析议论,在规范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说理通俗易懂。议论类散文能灵活调用一系列修辞手法,恰当穿插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技巧,并巧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或寓理于象,或融情于理,或缘事析理,使议论形象生动,新鲜活泼,深入浅出,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抒情类散文是古代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及个人生活境遇的观照、反思和表达,是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中华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而古代抒情类散文也大多具备借物、人、景等来抒情的文体特点。常见的抒情散文通常表现为托物言志。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

三.从文体特征入手,重设古代散文教学的尝试

《项脊轩志》中的“志”,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借记叙“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人、事连缀成篇,其中包括家道中落、母亲遗忆、祖母厚望、与妻情深以及自己少年苦读、科举不利、中年漂泊,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和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

《项脊轩志》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类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抒发感情、表现怀抱才是作者建构文本的基础。基于对托物言志类散文文体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2.体悟作者情怀,学习文中表达感情的手法。教学方法主要选用诵读法、涵咏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的设置主要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明确、归纳文言知识,并学会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学习作者借外物抒情、借细节抒情、借语言抒情、借对比抒情等表达感情的技巧和方法,体悟作者蕴含文中的复杂情感。

鉴赏的第一步是整体感知。阅读古代散文,要把它当做一篇完整的文章来读,而不仅仅把它当做古汉语材料来阅读,不是首先死扣字、词、句,而是要先整体理清文章的思路,特别要注重把握其人、事、理(情)。在阅读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把握本文的行文的情感线索“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梳理作者围绕项脊轩记载了那些“可喜”“可悲”之事,初步感知蕴含其中的感情,体会散文作品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点。

第二步是知人论世。古代抒情散文是作家依据自己的思想和生活而创作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抒情散文,必须了解作家和他所处的时代。即便是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有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作品也就各有其思想和艺术特点。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而科举不顺,加之幼年丧母,妻子早逝,经历坎坷,所遭惨恻,这些人生影像会折射在他的作品当中。不仅如此,归有光从小爱读司马迁的《史记》。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而《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第三步是反复诵读。抒情散文的抒情性与散文语言的“情调”有很大关系,而散文语言的“情调”又与句式、韵律的选用紧密相连。作者根据文章感情的变化,句子或短或长,长短相间,整散结合。在教学中,选择范读、齐读、诵读比赛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句意,读出语调、读出顿挫、读出情感,尤其要体悟到文章是如何在写景和叙事中,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

第四步是品味涵泳、体悟情怀。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和手法。1.借景抒情。作者在文中渲染了一幅“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珊珊、小鸟时鸣”的清幽境界,体现了作者醉心读书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2.借物抒情。作者巧妙地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来收束全篇,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自己对亡妻的怀念之情。3.借细节抒情。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感人的细节中,也深深地浸润了作者早年丧母的伤痛和对亡母的深切思念之情。祖母看望孙子时的三个动作“以手阖门”“自语”“持一象笏至”,写出了祖母对孙儿殷切的希望,写出了对祖母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一直科场不利、有负祖母希望的愧疚和痛楚之情。4.借炼字抒情。“明月半墙”中的“半”字生动再现了明月只照到墙的一半那种朦胧的美感;“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字写出了庭院的寂寂,更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始”“已”“凡”“再”几个词语的准确运用,不仅再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叔伯隔阂程度由浅入深,家道不断衰微的事实,而且也表现了作者深深的悲慨、怨恨和无奈之情。5.借对比抒情。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再做美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平实的语言中,无限的思念和伤感之情溢于言外。

对古代散文文体的研究使我们发现每种文体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关注文体特征,重设古代散文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文体知识概念的传授,而是进行语言的品读、整体风格的把握;重视文体意义,也不是僵化地进行文体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更多地领略到古代散文中的“美”,使他们爱上古代散文,从而完成古代散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

胡慧娟,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教学案例设计篇四

例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的重要化学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生产中遇到的钢铁腐蚀、电解和电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池、燃烧等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上述现象或反应的实质。因此,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并能据此熟练地判断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另外,氧化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本课的难点来自教材,这部分内容抽象,问题复杂,内容相近,记忆量大,故确定难点为: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和相关概念。根据高考要求(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把重点也定于此,以期重点和难点同时突破。

二、教材处理

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均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抽象概括能力的缺乏,分析推理能力的欠缺,思维逻辑性不强。鉴于此,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和安排,设计了与新课题有关的引导性材料,将化学方程式作为先行组织者,它比教材更具概括性,以此作为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同时,将有关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有利于分析概括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概括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同要素,进行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比较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漏洞,则需要学生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形成了教师在拼命地教,学生在玩命地学的恶性循环,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通过实验教学,看似费时费力,课堂容量不大,一节课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刺激,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把接受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和透彻。课后不必再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巩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同时,通过跟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协作、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展示自己的、小组的实验成果,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强烈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实践成果得到了肯定,兴趣也就得到了保持;通过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去创新的能力。这才是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通过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状况,在分析解决这些状况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深刻,在考试中较少出现“反复做,反复错”的现象,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实验的功能,把学生从繁重的习题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收稿日期:2024-12-08)

教学案例设计篇五

低年级写话教学设计例谈

《学习园地一》的写话训练的内容是“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春天在孩子的眼里并不陌生,他们有很多的体验与感受,但你一开始就让他们把春天的发现说出来,他们会感到无从说起,即使能说也是支离破碎的语言,达不到训练的要求。那么要敞开学生的心扉,让他们有内容表达,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就要引导学生先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具体的场景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会积累大量的素材,也就是“厚积 而薄发”。故此我以下列方式引导本次写话教学。

一、创设情境自我体验

兴趣与情感是学生写话的前提,学生喜欢的是具有一定场景的活动,并且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以《找春天》为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现实的生活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春天是美好的,阳春三月,虽然还没有百花盛开,绿树成荫,但暖暖的阳光,细柔的春风,那点点滴滴的绿色,使孩子一下就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们在田野里奔跑着,玩耍着,那天真与浪漫的欢乐使我无法比拟。我抓住这个时机引导他们:“你们找到春天了吗?”孩子说:“找到了,老师你看,那里的小草都发芽了,绿绿的多好看啊!”我也兴奋的走过去蹲下来,扒开枯萎的杂草,一片葱葱的绿色露了出来,我对他们说:“春天真的来啦!这嫩嫩的小草,穿着绿油油的衣服,还打着一把小伞呢,多可爱呀!你们想对它说点什么吗?”孩子的兴趣一下激发出来了,有的说:“小草啊!感谢你,是你告诉我春天来临了。”有的说:“小草啊,你是春姑娘吧!长得这么好看,我把你带我家去吧!”还有的说:“小草啊,你快快长大,长大了,把大地打扮得就更美了。”孩子七嘴八舌的发言,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我因势利导,再问他们:“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说:“我发现柳树长出了绿叶,一片一片的。”我说:“一片一片的像什么呢?”“像一只只小蝴蝶落在上面。”我说:“恩,你真会想象。”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小河里的冰雪融化了,清清的河水,永不停息的向前流淌着。”我启发:“你听到它的声音了吗?”有的学生嘴快:“我听到了,小河在唱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那个学生幽默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在这欢笑声中体验到春天的美好,体验到了生活的欢乐。我再次提出话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找春天,你们找到了吗?”“找到了。”“你和春天握手了吗?”“握手了。”“你和春天说悄悄话了吗?”“说啦”“你想把春天带回家吗?”“想。”“你怎么带回去呀?”“我们把春天放在心里啦!”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不仅创设了气氛,还引导了学生怎么想象。由此我想,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如此的情景,如此的生活,学生还不愿写作文吗?

二、合作互动师生交流

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感性的积累,接下来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的表达是往往是口语化的,生活化的,虽然有好多话要说,但又不知如何说好。回到课堂后,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表达,而是先从积累词句入手,做好说前的准备。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都知道那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词语?”学生开始争先恐后的回答,如,春风拂面、和风吹送、阳光明媚、冰雪融化、大地复苏、绿油油的、轻飘飘的……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我又补充了一些词语,另外,我还给了几个例句,如,“一股暖风吹来,轻轻的拂过我的脸颊,啊,春天在风儿里,我听见它悄悄地告诉我,春天来了,我是春姑娘派来的。”“春天在山坡上,在草丛里,不信你扒开杂草仔细看看,嫩嫩的绿芽,就想像顽皮的孩子。”

有了以上的铺垫练习,我开始让学生说春天的发现。学生的发言是无秩序的,谁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主要是创设自由交际的空间,让学生自我形成互动的情境。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表达,基本上没有什么条理性,但先别担心,首先是鼓励他们敢说。如,有的说天气、阳光;有的说树木、小草;有的说小鸟、河流,等等都是内心的感受。这时,教师做什么呢?教师不要当听众,要有必要的评论和点拨。引导的重点:一是如何让学生发挥想象。学生敢说不等于会想像,所以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同时要抓住典型的语句加以引导。例如,学生说:“我看见河边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摆着。”我接着他的话题引导:“柳树也是有生命的,它也有语言,也有情感,春天来了它能不高兴吗?你能想象一下柳树的心情和语言吗?”这样就放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二是引导学生如何用词,把句子说完整,说明白。学生的词汇积累少,有的用词是一知半解,教师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训练。三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相互评价,是相互的促进,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可这样引导:“你认为他说得怎么样?”“他的哪个词用的好?”“你是怎么想象的?” 教师要延缓评价,先听学生的看法,再做评价。

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有机的引导,创设出合作交流的情境,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不拘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形式,学生就感到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话能说,并且越说越好。

三、多说少写,不拘一格

低年级的写话训练应走由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路子。我认为写话训练重点不在写而在说,说的有条理,富于想象,表达了真情童趣,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要让学生把所说的话都写下来,对于低年龄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所以主张多说少写的原则,但不封顶。如何引导学生把说话的内容写下来,还要有一个过渡过程,那就是让学生讨论一下怎么写。有人会说,不是主张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吗?为什么还讨论呢?这和过去的做法不一样,过去是教师规定的,不顾学生的实际,有基本的框框。而现在是从学生的主观出发的,他们自己商讨怎么写好。例如,学生说:“我想先写那天找春天时的天气和我的心情,再写我看到的树木、花草、河流、小鸟,最后写我的感受。又如学生说:“我想把春天编成童话故事,想象她来到人间都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等等,学生各抒己 见,相互启发,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作文形式。

四、写后互评,评后再改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往往不注意细节,你别看他说得很好,一用笔写,就急于求成,另外还有文字的障碍,所以写作思路是“跳跃式”的,此没说明白就想到彼了,一看学生的写话多数不成章体。写好作文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写后评改很重要。学生自己写的作文自己改,往往做不好,因为写的时候已经思维定式了,哪能会改呢?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先教给学生怎么修改。怎么改要发挥群体的作用,一般是拿出具有典型的作文,最好是写在黑板上,大家都能直观,然后引导学生逐段、逐句的评价,在讨论中让学生感悟,怎么写是最好的,最让大家满意的。集体评改例文后,让学生相互修改,可自主的结对子,鼓励学生写评语,也可用表情符号来表达满意的程度。最后,让学生根据别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感悟,再自我修改,重新抄写。

教学案例设计篇六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连贯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丰硕成果。但回顾这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审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仍有急需我们探讨、努力、改进的地方,尤其教学设计的连贯性方面还没有引起我们一线实践者的普遍关注[1]。

关键词:教学设计 案例 连贯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它也是一门艺术,能够融入设计者的丰富经验,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2]。然而,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一些闪烁着“创新与灵性”的环节,因为缺乏教学设计的“连贯美”而黯然失色。本文结合案例摭谈教学设计的连贯性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数学广角《重复》(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交集)。执教者设计了这样的4个重要环节:

1、执教者拿着2个呼啦圈(一红一绿)和装着若干个红球和绿球的盒子(红球和绿球等量)走上讲台,随机找一组学生做摸球游戏(摸球要求:每生只摸一次球,并且同时摸出两个球),要求学生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站到哪种颜色的呼啦圈内。其他学生和教师一道记录学生摸到球的颜色和指导该生站入相应的呼啦圈内。(这个环节用了与集合非常相似的两个呼啦圈把学生引入了问题情境,通过确定摸到两个不同颜色球的学生应该站在两个呼啦圈“交汇处”的位置,为学生学习新课奠定了感性基础。)

2、在师生的共同下,教师把两个呼啦圈摁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有重合部分的两个圆,并将参加游戏学生的名字填到相应的“圆”内。(用了描画呼啦圈的直观手法,帮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呼啦圈”重叠 过渡到抽象的“重复”。)

3、执教者出示鸟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只会飞的”、“只会游泳的”、“既会飞又会游泳的”粘贴到相应的“呼啦圈图”内。(引导学生理解“重复”,解决实际问题。)

4、执教者组织学生现场调查全班学生的爸爸“只吸烟”“只喝酒”“既吸烟又喝酒”的相应人数并填写在黑板 “呼啦圈图” 上,再引导学生讨论“既不吸烟又不喝酒”的爸爸们应该在哪个位置?(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渗透“全集”意识和“补集”思想)

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执教者从始至终都是紧紧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教学活动的,这个设计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巧妙的融入到围绕“两个呼啦圈”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并实现了形象与抽象的过渡、知识的巩固与运用、思维的深化与拓延。凸显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环节的连贯性。

多年来我一直注重教学设计的连贯性,积累了一些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口算除法》第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题是:有8个气球,每班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班?设计的新课例题1是:有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新课知识点1:能整除的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 设计的新课例题2是:有83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新课知识点2:不能整除的被除数是两位数的两位数除法)?拓展题是:有12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知识点:能整除的被除数是三位数的两位数除法)?探究题是:有122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探究点:不能整除的被除数是三位数的两位数除法)?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小数除以整数》第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题是: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星期)跑步22400米,他平均每周跑步多少米?设计的新课例题1是: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他平均每周跑步多少千米(新课知识点1: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设计的新课例题2是:王鹏坚持晨练,他每周跑步5.6千米,他平均每天跑步多少千米(新课知识点2:整数部分商“0”的小数除以整数除法)?拓展题是:王鹏坚持晨练,每天跑步0.808千米,共用了8分钟,他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以整数除法)?等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简约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抓住核心内容、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图式,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不难发现由于教学环节不连贯而事倍功半的教学设计。如为吸引学生眼球,盲目追求趣味性,在教学设计里一会是牵强附会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怎么怎么样了,一会是“小明的生日paty”或算多少人,或算蜡烛数量,或算蛋糕大小,时不时的在插入一些音、视频材料,整节课频频转换问题情境,把学生搞的如坠五里迷雾,在快速的故事变化中浪费着思维,在“绚丽多彩”的故事情节中分散着宝贵的注意力,在声像俱全的情景中找不到“静思考”的时间,教师“争分夺秒”的问,学生“不假思索”的答,教师忙得大汗淋漓,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为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我们至少应该把握以下四点:

1、深入研究和把握教材。教材都是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严密的知识建构体系,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读教材,抓准教材编写意图,汲取教材编写的有利因素,发挥教材的“蓝本”作用。

2、创造性使用教材。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数学知识内在的关联性、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能抓准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最近发展区域,选择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数学情景,积极促进学生知识建构。

3、整体把握,整体设计。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入手,胸怀全局,酿制可以贯穿整节课堂的教学情境,有机串连知识点,构建一线贯穿的课堂结构。

4、有机实施,避免僵化,切忌“模式化”。有灵性、有活力的教学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盲目追求“模式化”的一线贯穿也会适得其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提供给学生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充分发展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数学课成为活动的、创造的课堂。

教学案例设计篇七

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例谈

内容摘要:本文以《晏子使楚》课本剧表演为例,从设计有效的活动教学,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实施多元化评价等方面对参与式语文教学活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活动教学 教师指导 个性理解 多元评价

参与式教学需要教师营造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将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愉快学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使学生在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最后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如何提升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晏子使楚》课本剧的改编和表演为例进行思考。

一、设计有效的活动式教学

课本剧表演是我们语文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升华文本主题、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也经常采用课本剧的表演方式,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只是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了动作和表演的成分,每个小组的表演都是大同小异,学生感觉没有多大的新意,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晏子使楚》的课本剧表演,笔者添加了让学生根据原文改编剧本的环节。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丰富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这种参与式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和进入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条件。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自身能力与学习要求之间的差距完全显露出来,并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减少或消除这些差距。

二、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很多教师误认为参与式教学较为简单,只要安排给学生去做就可以了。其实参与式教学不仅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参与主体――学生,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同时。参与式教学中会有许多的生成性因素,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其实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晏子使楚》剧本的初次改编为例,首先,剧本并不是直接将课文原文进行形式上的改编。其二,我们更应该深入体会每个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说话的语言环境,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个性化的改编。最后,人物语言的提示语并不仅仅是从一个方面来描述,还可以将人物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综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为剧本中的角色语言服务。指导后和学生共同针对原文中的一句进行改编,学生们的热情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之后学生再次进行改编,效果显而易见。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本次的课本剧表演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要求学生在剧本改编时,可以对文章进行适当的改动。在剧本的改编方面和表演过程中,都可见学生对于表现人物性格有独到的见解。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对人物形象加深了认识,而且善于思考的习惯增多了,学生能够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尝试、探究知识的奥秘,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将自己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在互动课堂里,形成了一种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的课堂气氛,它能使学生在一种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张扬个性,实现自我。在课后,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情况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学习很感兴趣。在参与式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孩子们才能主动学习,善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四、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参与式教学坚持为学生的发展而评价,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以及教师对学生测评等多元方式,促进着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只有注重发挥激励功能,才能使人人参与,人人得到提高。课本剧表演结束后,我们要一起评出“最佳小组”、“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剧本”及“最佳导演”。每个学生在大家的热情期待中体验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那些渴望得到表扬的“学困生”,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感受成功,找回自信,体验学习的快乐。参与式教学不再将学习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更要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一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获得结果等等。

在参与式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在参与式教学的探索及改进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普遍反应是语文课比以前有意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充分、全面、持久的发展。

教学案例设计篇八

课堂教学反思例谈

一、反思课堂精彩点:

把“故事会”引入数学课堂

“故事会”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我把“故事会”巧妙地引入数学课堂。我首先广泛收集有关数学家的故事以及和新知识有关的故事素材,然后进行合理加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开一个内容丰富、兴趣盎然的“故事会”,从而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学习数列知识之前,我先给学生介绍发生在棋盘格上的数学故事,讲述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的聪明运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再讲授数列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在讲述立体几何之前,我先向学生讲述蜂巢的几何结构,介绍蚁穴的合理构造,讲解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墓碑上的“圆柱容球”几何图形,用这些生物学知识和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三角函数之前,我先讲述著名数学家欧拉的故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三角函数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史丰收的“数字馒头”、陈景润的“数学明珠”、华罗庚的自学成才、苏步青的爱国之路„„这一个个数学家的成才故事激励着学生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教学实践证明,把“故事会”合理地引入数学课堂,并安排具有启发性的原始问题或解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二、反思课堂遗憾点:

画蛇添足为哪般

最近,我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丰碑》一课。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问:“大家来读一读军需处长牺牲时的语句,然后谈谈自己的感触。”学生谈得差不多了,老师又问:“面对冻僵的老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学生纷纷发言:“你真是一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啊!”“你的精神感天地泣鬼神,我们一定会把你的精神发扬光大的!”“军需处长,我们向你致敬!你安息吧!”„„随后,教师又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这几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教室里感情似潮水起伏。

按理说,这个环节处理到这里,应该说已经比较到位了。可是,这位教师却突然发出指令:“全体起立!请面对军需处长的遗像敬礼!”结果,平静的课堂一下子变得嘈杂起来。桌椅挪动声、学习用品落地声、脚步声等一刹那间齐齐响起,课堂秩序大乱,原本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静静浸润学生心灵的教学氛围顷刻间荡然无存。不用说学生,就连听课教师的心也被弄乱了,原有的思维骤然断开„„

诚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波动,唤醒学生内在的激情而采取一些独特的方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形式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切不可盲目采用这样画蛇添足的方法。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想的目的,而且还破坏了课堂上原本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得不偿失。

三、反思课堂困惑点:

激情=“高分贝”?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激情,语言贫乏,声音低沉,语调单一。

激情是否等同于“高分贝”?有的教师上课从始至终坚持使用高音量,从课前导入就激情满怀、慷慨激昂,课中、课末依然是“涛”声依旧。一整节课下来,教师大汗淋漓、嗓音嘶哑。表面上看,教师全情投入、激情四射,但久而久之,这统一的、过高的分贝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此“高分贝”充斥的课堂是一种伪激情,亦不可取。

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激情却并非如此。他们的教学节奏松弛有度,语言抑扬顿挫,语音、语调会随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课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课末,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他们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甚至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够催生无穷的力量。他们的课堂激情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动着课堂的空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使课堂渐入佳境、奇妙无比,最终使教学达到高潮。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教学的无限魅力,尽情享受着课堂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

课堂需要的正是这样的激情,而不是那从头到尾的“高分贝”。

四、反思课堂生成点:

不该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在学校组织的赛课上,一位历史老师在讲“大跃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吃食堂饭”,他出示了一张当时的照片:食堂里的师傅忙着给社员们端饭,社员们则埋头猛吃。图片的左右配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鼓足干劲加油干”,下联是“放开肚皮吃饱饭”。这时,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怎么没有横批?”也许是怕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迟疑了一下并没有停下来,而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继续往下进行。

我很为这位教师没能有效利用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而感到遗憾。当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来解决:“谁能给这副对联拟个横批?”如果有学

生拟为“好景不长”,说明他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吃食堂饭”的后果;如果有学生拟为“如此荒唐”,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吃食堂饭”的错误性质。总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这一意外情况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既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又能锻炼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的没有激情的行程。”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情况时,教师需要敏锐地洞察、灵活机智地应对,这样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反思课堂创新点:

精彩的“许愿树”

近日,笔者听了一节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班集体,我们的家》。本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班集体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懂得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为班集体这个大“家”作贡献。课上,教师设计了“许愿树”绘画环节,给学生发放印有大树的卡片,让学生为大树画“果实”。学生在画完之后,纷纷跑到讲台前汇报自己的“果实”:“我要认真打扫卫生,让教室更干净,让大家更舒心。”“我打算给请假的同学补课,不让他掉队。”“我要好好锻炼身体,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肯定或表扬。

“许愿树”绘画环节的设计,其积极意义在于:

首先,绘画活动与教学融为一体,更具教育意义。如此教学,画“果实”已不是简单的画画,学生在画前要考虑这个“果实”代表了自己要为班级做哪些有

意义的事,画画不仅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

其次,教师的评价指向突出了学科特点。对于这一设计,有些教师或许会从学生作品的线条、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点评,这样就把品德与生活课上成了美术课。教学只有增强针对性,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则很好地突出了品德与生活的学科特点。

教学案例设计篇九

例谈教学理念和目标的设计

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后,我受益匪浅,我认识到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教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做好一个教学设计的前提。下面以三年级语文课本中《海底世界》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来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

1、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海底的明暗度,声音,动物、植物和矿藏几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有关知识,描绘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结构清楚,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课文开头先讲海底深处的情况,然后具体讲述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最后总结“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见识少,再加上海底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很陌生,要想感受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就更不容易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运用多媒体,出示声音,图片,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动态的海底世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教学构思。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空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教学入手,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丰收。

4、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探究性的阅读教学,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因为它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放的过程可以从情境的创设、角色的转换、资源的拓展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内涵挖掘,注重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探索精神。我在挖掘教材的内涵时,注重了人文性,关于这一点在课堂交流和课堂作业中能体现出来。

3)、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5、预设目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海底生物的特点,了解海洋知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的难点是:学会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案例设计篇十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

这里所说的“活动”,指的是学生的课堂阅读与训练活动。

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各有一句话值得品味。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让学生在大量、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是课标的核心理念之一。

据此,在课堂教学方面,从理念到手法,从教案的整体设计到细节的精心安排,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到课堂教学结构,都必须而且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组织与开展属于学生的大量语文实践活动。

这就是“学生活动充分”。

“学生活动充分”的好处有:学生在充分占有时间的前提下进行学习;集体活动的形式成为常态,有利于学生的同步发展;教师可以组织起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丰富活动;调整教学节奏,形成课堂上动静相宜、有动有静的生动形态。

设计与组织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活动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形式”,二是“创意”。即:课堂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要实在,要有训练的力度;课堂活动的创意要生动,要新颖,要有精致的角度。请看下面的设计实例:

分层推进式朗读活动

一般的课堂朗读就是齐声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下面《三峡》的朗读设计就不一样:

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清/荣/峻/茂;巴东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一个很细节化的立意很高的朗读教学设计。它不仅仅只是有序地推进,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角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从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艺术风格之中,就将学生引入到优美动人的情景之中。

课文复述式说读活动

就是读课文加上说课文,由学生自己在说说读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说读,是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各种要求不同的说话活动,如复述、概括、叙述、评点、想象等等。说读是一种最能让课堂叫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活动。如《童趣》的“说话”教学:

朗读课文之后,教师说:

同学们,课文第一句话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现在请同学们抓住“忆”字来概说课文内容,抓住“小”字来分说课文内容,抓住“趣”字来详说课文内容。

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细节设计,让学生抓住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说”出课文内容,既思路清晰地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又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文意。

角度丰富的写读活动

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有读有写,读写结合。其形式丰富多彩,如给词写话、课文集美、信息提取、句式学用、段式学用、篇式仿写、生动译写、想象扩写、片段点评、诗联欣赏、课文概述、课文作文、艺术性概括、艺术性改写等。

下面是有关《行道树》的一次写读活动设计。

写作活动目的:集锦一批美句。

将美句集为微型短文,激情诵读。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在这样的活动中,同学们受到的训练是多么扎实有效。

微型话题式品读活动

微型话题,是教师研读课文之后提炼出来的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课文研读的小小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是一个“抓手”,都能让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都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

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泥人张》阅读活动二的课中微型话题设计:

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话题进行阐释,表达自己对作者写作技法的欣赏。

场景设置 人物出场

气氛渲染 细节描绘

对比手法 伏笔照应

悬念设置 空白艺术

由这些话题,我们可以想到课堂阅读活动的精细深刻与生动深入。

妙点揣摩式欣赏活动

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点揣摩,进行妙要列举。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是完全自由的,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发表见解。有时候,这种实践活动则有着精粹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活动的成果会显得特别精致。

比如,《松鼠》的教学片段——品析课文第2段的语言表达之美:

描述美:松鼠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

修饰美: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

修辞美: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句式美: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情感美: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一个“美”字,贯穿于文章细部的语言欣赏过程,像一条线索串起了闪光的珍珠。

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进行,需要着眼于能力训练,需要教师舍得给学生时间,需要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交流中提升、优化学生的看法。没有这三个“需要”,活动的质量会大打折扣。

(湖北荆州市教学研究室;434000)

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一

浅谈教学过程中的智慧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随时都可能遇到事前难以预料的特殊问题,从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妥善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处理的心理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俄国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同样如此,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的、生成的过程,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一基本能力素质,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如何正确运用教学机智,也成为我们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过程事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事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时间”,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以外转变成教学中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我相信,教学过程中的智慧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教学机智是建立在良好的综合素质之上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优秀的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烂熟于心,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灵活地处理教案,及时调整学生思路、进度和速度,科学地调整传授方式,合理地调控传播信息的质和量,以保证教与学的同步进行。

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教学机智要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做后盾,教师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他所教的本学科的范围内,尤其当今社会,新科技不断涌现,知识信息的总量成倍地增加,教师只有不断地吸取新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才能在三尺讲台前得心应手,课堂上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再次要有课堂调控能力,像现在家常普遍重视家庭教育,课堂上“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就已经会了”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们重新考虑教学的起点。有时课堂上学生会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教师的备课无论如何周密,课时计划的编制不论如何详尽,都毕竟是事前的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种种预想不到的情况,这都需要教师作出临时的修正和调整。

课堂教育机智的发挥,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敏锐地洞察学生总体学习情绪,及时恰当地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予以调节。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课堂教学中,有时老师的幽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洽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点染学生答题的情绪,使其精力更加集中。课堂上遇到学生心不在焉的时候,最有害且又最不科学的办法是板起面孔训斥。一个素养高,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是不会采取这类方法的。在枯燥而紧张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加一些得体的幽默,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幽默精神,而学生的幽默精神正是学生心灵自由的反映,也正是学生创新的条件。

一个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之外,还要善于进行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省、思考、探索、判断、分析和整理,才能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人说“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成长就是对细节的反思而积累起来的高度,教师要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就必须精心观察、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案例,在经常的自我反思中分析案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更新、重构自己的教学思想,提炼升华教学实践,科学理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赞可夫也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问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反思是养成教师教学机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重要方面。总之,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这依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一名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追求更高更强,才有可能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理解“教师”的含义,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

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二

例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诗词,多是脍炙人口、清新寓意的精品。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吟诵古诗词,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一、课前预习――扫清朗读障碍

古诗词具有“精、雅、神”的特点,篇幅短小但高度精炼;语言质朴但优美雅致;韵律考究但神清气灵。古诗词写作年代久远,寄寓着诗人特别的思想感情,有的古诗词引经据典,借物喻人;有的古诗词还与当时的历史、经济、文化密切相联。因此,对重点字词的准确解释及对语句的理解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教学古诗词时,预习内容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来设计。低年级学生的预习重点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认识诗词中的生字,把诗词读通顺,了解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中年级学生的预习可在读通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押韵的特点读准多音字,利用书中字词的解释初步理解诗意;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重点应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诗词不易被学生所喜爱,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完整的情节和华丽的词藻;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理解诗人的写作动机而无法理解美妙的意境。所以,教师要凸显古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让学生理解诗人用词背后蕴藏着的博大高深的智慧。

古诗词揭题的方法很多,关键要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应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以编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式导入学习;中年级应该从诗词的韵律独特、寓情于理方面突出古诗词超凡脱俗之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古诗词;高年级应结合古诗词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课时,可抓住诗眼“绿”来让学生了解古诗中一字之妙,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三、初读质疑――感悟意境韵味

古人云:“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这说明“读”的重要作用。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古诗词的意蕴,读出古诗词的精彩。

1.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古诗词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读一首新诗词的开始。学生在自由读诗词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或词典解决。对诗中的“多音字”“通假字”,在自由读之后,由教师及时进行检查,相机纠正学生的错读问题。

2.读准节奏。对小学生而言,无须去深究古诗词在押韵和对仗方面的知识,但有必要让学生从诵读节奏中认识古诗词的音韵美。如:古人读五言诗词的停顿一般按“二一二”或“二三”的节奏划分,读七言诗词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的节奏划分;或者,古人还有“平长仄短”“踏歌”等读诗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先示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习读;也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方法去练习读,然后示范读;还可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你读上句,我读下句,真正做到读准节奏。

3.读出疑问。在初读阶段,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认知,除读熟字音、节奏外,还应当关注在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都写了人,但他们各自写的是什么人呢?这就是需要让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林升的诗中写了一种人,是游人,这里的游人专指当朝的达官贵人。而陆游诗中也写了一种人,是遗民,是北宋王朝灭亡之后遗留在中原大地上的子民,不是遗留,是遗忘,是遗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游人状态一个字:醉,是烂醉如泥,是纸醉金迷,是醉生梦死;遗民的状态一个字:泪,是以泪洗面。是血泪斑斑。是欲哭无泪。)

4.读出韵味。古诗词是一种有曲调的语言,初读时要注意体会字句间的韵律。吟诗与唱歌不一样:唱歌重曲不重词,词只是一种提示,一种象征,所以听歌主要是听曲。读诗则不同,听的是词,读者要知其韵,听者要明其意。《毛诗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在通读中,学生能初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从而准确把握全诗的灵魂――节奏。如岳飞的《满江红》,诵读基调应是悲怆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基调应该是雄视天下。

四、领悟诗意――充实言外之韵

1.结合注释、插图法。课本上的古诗词大都附有注释和插图。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后,可以结合注释和插图默读,一边读一边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是不明白的?然后通过汇报或小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学习,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梳理出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成目标。

2.创设情境法。每一位诗人、词人在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或感于情,或感于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在体验中用对话、用表情、用动作去解释诗词。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时,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诗人,其他学生扮演孩童,利用书中的诗句对话。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去领悟诗意。

3.感知提问法。教师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出示两三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达到串讲全诗的目的。但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时不宜深究,不要让学生形成千篇1律的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表述全诗意思就可以了。

五、吟诵明理――提升价值取向

根据王崧舟老师实现古诗词价值取向的观点,在教学时可通过三条实践策略进行吟诵明理,即:会心吟诵得其韵,诚心直观得其象,潜心涵泳得其意。自古汉诗吟诵,两千五百年孔子“弦歌”《诗经》,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一直到九十年前,汉语的所有“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比如,人们一直认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是激励人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达的是盛唐气象,从小学到大学讲法都一样。这就是诵读的结果,这就把古诗当成大白话文来理解了,实际上差之千里。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诗的韵脚是:ou,如果拉长三秒来吟诵,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再看诗中的入声字,这首诗一共20个字,却用了6个人声字,太多了。人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词的开头就用了两个人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再结合字义来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人海了,我的生命已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更上一层楼”隐含着多少的无奈。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就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当我们吟诵它时,体会就会完全不同。

六、巩固拓展――丰富诗词积累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的美感呢?教师如果能选取一首或几首与本节课所学古诗词相同或相近的诗词(或相关史实)来进行拓展,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强化教师对古诗词的意境创设,还有助于当场检验学生是否能进行学法迁移,为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主题的系统阅读指明方向,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围绕作者进行拓展。(1)拓展作者的生平及相关时代背景资料。古人云:“诗言志”。每一篇诗(词)都是作者在某一特定时空的情绪宣泄,绝大多数的诗词作者,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就要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一次变法始于宋神宗熙宁元年,因变法涉及官僚贵族的切身利益,得罪了很多人,王安石被迫辞职,变法就此失败。一年后,神宗皇帝再次召王安石进京主持变法,时值熙宁八年二月,对诗人来说这是个特殊的时节点,因为他又一次看到了改革的希望,于是才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慨叹。至此,“春风”是谁?为什么“又绿”?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是“江南岸”?因为那“春风”吹的就是江南的王安石。通过以上拓展,学生便能贴近诗词作者的内心,对一些关键的意象的把握就容易多了。(2)联系拓展作者同期的其他诗词作品。古人的诗作往往都带有联系性,相同的作品可连成一组,这些组诗也是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好材料。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可联系作者十年前所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拓展,不仅丰富学生们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3)拓展与作者主题相同的其他诗词作品。在教学白居易的《长相思》时,可对比李煜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来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相思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的表达方法;教学王冕的《墨梅》时,可让学生联系王安石的《梅花》来认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可先了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明白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的含义,让学生在诵读中更深刻地体悟到作者对梅花的赞美。

2.围绕主题进行拓展。中国古诗词都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成了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如“千里共婵娟”的月亮文化;“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杨柳依依”的送别文化;“忧国忧民”的处世文化;“正直高雅”的君子文化……在我们的古典诗词宝库里比比皆是,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同构拓展。如教学《渔歌子》之前,先以《小儿垂钓》导入,让学生明确《渔歌子》也是写垂钓的,并让学生把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边读边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通过对比着读,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并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去体会诗人的写作心境,最终让学生明白:同是写垂钓,心境不同,意境自然也就不同了。

3.围绕写法进行拓展。

在历代古诗词中,诗(词)人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有借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在这众多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在写法上是很相似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诗歌的写法上进行拓展,让学生从更多的感性材料、感性事例中悟出诗人的表达方式。如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时,在学生朗读、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人借“梧叶、秋风、儿童、篱落、灯笼”等来衬托自己的愁绪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张继的《枫桥夜泊》,把两首诗作比较,学生便容易发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同的写法,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虽然两首诗所描写的时间、地点、环境都不同,但因两位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们会有相同的感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得到美的体验,促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