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四号文库
2024年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1、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规律、运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扣子若干。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1、摆扣子。呈现教材上的三组扣子图,师生共同观察,接着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4)组、(5)组是怎样摆的,为什么这样摆。

2、完成统计表,可全班一起做,也可分组做;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然后交流。

3、全班讨论。先让学生讨论“议一议”的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参照前面的方式进行。

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第7课时

2、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能克服解决问题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与同伴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纸和笔。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1、引出问题。师生谈话提出亮亮家装修的问题,同时,师出示小黑板,亮亮卧室的长、宽和可选择的瓷砖信息。

2、进行关于铺地面问题的一般讨论。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交流自己的经验。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根据本班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方法一,同时给出两个问题,先小组内研究,再小组间交流。

方法二,分别对两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先提出问题(1),鼓励小组合作解决(计算方法)。在交流之后,再进行需要钱数的计算。

注:在上述两种方法中,问题(1)是本节课的重点。交流时,要让学生把计算每种瓷砖块数的方法都说一说。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讨论。在交流、归纳各种之后,让学生队进行讨论。

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六、补充练习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

4、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出示练习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1、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绘制简单统计表的方法,并学会看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

2、问:你有什么想法?(作用、制作方法、和统计表的区别)

3、认识统计图

(1)让学生看刚才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反映的情况都是学生转圈的情况,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对比,想一想他们的效果有什么不同?(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板书(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意义和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对比,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现在以这一幅统计图为例,谁能说一说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标题、制图日期……)

你从这幅统计图上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师: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直条越长,数量越多。

师:说明直条的长度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

生:数量的多少。

师:(画出竖轴)垂直射线也可叫做纵轴或y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人数。

师:(画出x轴)水平射线也可叫做横轴或x轴,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表示统计的`项目。

师生谈话制出条形统计图。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

师:这样的统计图是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生:更清楚、更形象、更容易比较大小。

小结: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更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板书: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

还有哪些数据可用条形统计图来展示?可以怎样设计?(讨论后再回答)

三、自主练习

四、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又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2、这些知识和方法你是怎样学会的?(观察对比、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一、教材

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来说说教学过程。本课时教学安排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通过拍手游戏,帮助学生温习乘法中“几个几”相关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民主导学、自主探究。通过媒体展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这些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如胡萝卜有2根,水萝卜有3个2根,我们说水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进一步深化对倍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1倍”的关系,即小白兔的只数与小灰兔的只数相同,所以说小白兔的只数是小灰兔只数的1倍。其次,通过新知应用的五道习题进一步强化和拓展了学生对倍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拓展思维涂一涂,由图转化到数,实现了对新知识的升华,渗透了数形思想。

第三个环节是检测导结: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检测,及时了解课堂的效率,发现不足及亮点。认真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总结经验。同时通过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小组协作能力。

沪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