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五号文库
最新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10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一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浮躁的人们急于求,急于表现,好大喜功。张富清的事迹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人们惊讶于一个战斗英雄可以一生不显摆,人们震撼于一个战斗英雄甘于选择到最边远的山区奋斗,人们感触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

转业到来凤的数十年,张富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带领当地人民干着一件又一件事实,在我们印象中战斗英雄就应该得到物质富裕的生活,这是用生命换回来的,这是理所应当该他们拥有的,我们不会嫉妒,我们会崇拜。但是张富清颠覆现在人们对英雄的看法,原来英雄张富清可以做到不计得失,一心只为党为人民付出,真真做到不计荣辱,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英雄让人佩服,这样的党员更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摆”张富清这么说自己的英雄事迹。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些功绩都是和战友们一起用命换来的,战友们都倒下了,只是自己幸运活了下来,这些名誉、奖章都应该是牺牲的战友们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资格拿出来显摆。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我们能够理解他的想法,我们震撼于他做法。一生想想也太长了,这种甘于默默无闻地生活,只做不说的人,实在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老人不是故意隐藏军功,而是觉得不需要拿出来跟人炫耀,更不会以此向党和政府提要求,这种淡泊名利的做法令人敬佩,也让我们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张富清是一名共产党员,90几岁还在不断学习,一直向党,一心向党,把为人民服务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们必须要以张富清老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如果你是一个党员,就应该在自己岗位上甘于平凡,做一个党员干部该做到的事。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二

9月14日晚,我一人在电脑前观看《时代楷模发布厅》。这样的场景,适合一人沉思。台上的主持人与嘉宾都不是主角,主角已经逝去。让我们再次呼唤他们的名字——黄群、宋月才、姜开斌。

生活,大多数都是在平淡无奇中流淌。在这里,我们有时会安于平淡而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样三位英雄般的人物永远离我们远去,我们才发现生活并非如此。有些人,当面临巨大困难与挫折时,尤其是工作时,会选择黯然退场;有些人却会义无反顾的承担下来,哪怕前面是条不归路。

不必去说宋月才、亦不必去说姜开斌,这两位同志对七六○所的感情是深厚的,因为他们有着时间的积垫,深受七六○所的薰陶。但是,黄群同志,却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他进入七六○所的时间才一年零三个月。当他进入了这个单位,就一心扑在了事业上,其业绩也是有目共睹,让单位的质量工作整体上升了一个台阶。

当“温比亚”台风来袭大连港湾时,七六○所的某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在风雨中愈发飘摇,其中缆桩已经发生严重变形、缆绳已经脱落,无论是试验平台还是上面的工作人员都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这时,在黄群副所长的带领下,大家义无反顾的向试验平台冲去,去加固试验平台。这短短的行程,在狂风暴雨下显得是那么艰难。回顾视频监控,我们的心也被紧紧纠起,虽然已经知道结果,但是仍不忍是如此的结局。

在这个过程中,共有七名同志被风浪打入海中,幸运的是有四名同志被他人奋力救起,而不幸的是有三位同志却永远的长眠了。我们知道,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是无力的,但是,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在面临这样的灾难时,有多少人能慷慨前进,去挽救国家的财产免受损受?

对于大多数党员来说,工作都是在平静中进行,将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对于这个社会都是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认真对待,踏实肯干。如果,在安详平和的环境中都不能将手中的工作做好,那么遇到大风大浪时就更不能了。我们反观黄群副所长的事迹,他在平时就是一个极有原则、极为负责的同志。虽然,他选择加固平台,固然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但是义所当为,他就毫无顾忌的去做了,哪怕会奉献自己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正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也是共产党员的本质。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三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连日来,“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他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培养了14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被誉为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中央宣传部近日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2日晚上9时,朱有勇院士母校——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师生集体收看“时代楷模”朱有勇发布会。发布会期间,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既是对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扬,也是对全校师生的极大鼓舞。”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吴伯志说,朱有勇院士坚持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贫攻坚,以实际行动彰显守初心、担使命的共产党员本色,“他是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是全体师生的榜样!”

“朱院士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实至名归,全县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澜沧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琼珍说,“目前,澜沧县正处于冲刺脱贫摘帽关键时期,任务重、压力大,大家受到朱院士先进事迹的鼓舞,斗志更加昂扬,我们有信心实现今年摘帽。”

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是朱有勇院士驻扎的村寨。村民刘明生是朱有勇“院士班”学员。“朱院士教我们种土豆、种三七,从种植原理到实际操作,每个环节都包懂包会。”刘明生说,他自己上个月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想做一个像朱院士一样不忘初心、帮助群众的好党员。”

云南省科技厅厅长董保同说,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澜沧县脱贫攻坚能有今天的成绩,与朱院士及其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我们要学习他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把科研成果用在广袤农村沃土的奋进姿态,更要学习他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始终牢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质。

朱有勇院士先进事迹在网络上也引发强烈反响。网友留言表示,“这是国家的脊梁,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院士”“跟袁隆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之宝”……

“朱院士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农民能脱贫致富。”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院士对农民和土地饱含深厚感情,我们要学习他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四

有一群这样的人——“轻”,让他们的梦想更接近星空和宇宙;“重”,让他们的脚步更加豪迈壮阔。

他们就是中国航天员。

国家很重 个人很轻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20__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在内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当航天员杨利伟身着乳白色航天服跨出返回舱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此后,聂海胜两度飞天、景海鹏三上太空,每次凯旋后的第一句话,还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八个字,字字恳切,重逾千钧,折射出航天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这份挚爱源于深知:为托举他们一飞冲天,在祖国航天的各条战线上,多少人把铺盖搬到车间,多少人伏在桌案上入眠,多少老专家透支了健康,多少年轻人霜染两鬓……

“祖国托举我飞天!”景海鹏记得,为了研制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女设计师张万欣先后7次赴俄罗斯参加学习培训,不仅刻苦钻研技术原理,还主动参加操作训练。由于身材瘦小,她穿上充气加压后的舱外服,关节活动非常吃力,每次训练结束后都浑身湿透,累得瘫倒在地,半天也站不起来……俄罗斯专家十分惊讶地问:“她不会就是你们中国选出来的女航天员吧?”科研人员把一天当作两天用,硬是靠着这种坚韧执着的拼劲,只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8年才能干成的事。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自豪地说:穿着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漫步太空,感觉真棒!

说起国家,航天员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提到个人,他们却常常轻描淡写:

20年来,在很多人看来,邓清明是个“消失”的人,甚至不少老家的亲戚都会这样问起:“只听说是航天员,咋不见他上天哩?”作为目前航天员大队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二十年如一日训练备战,3次入选任务梯队,却始终没能圆自己的飞天梦——“把生命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漫长的等待,你后悔吗?”邓清明这样回答:“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九”出征前,北京航天城里回荡着《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航天员们至今都感动不已……刘洋说:“如今当大家对我说‘你没有变’的时候,我知道我不曾忘记初心,不曾迷失自己。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托举我们飞天的双手,一只叫‘科技’,一只叫‘国力’。”

荣誉很重 名利很轻

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三度飞天,荣誉等身。景海鹏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他仍然十分清醒:“我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能够成长为一名航天员,实现人生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的结果,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我最大的可能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如今,航天员中有7人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每次训练他们仍然带头参加,高难科目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备战“神九”任务的那年春节,刘洋在模拟器训练馆遇到了正练得热火朝天的聂海胜,他笑着说:“年纪大了,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不落后你们年轻人啊!”

面对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荣誉属于祖国,属于全国人民,属于每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回报国家、回报社会。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社会,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完美的太空一课让“教师”成了航天员王亚平的第二职业;这些年,她到过全国近百所学校,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短短的一堂太空授课,点燃了无数中小学生心中的航天梦想。一个孩子在给她的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梦想也是当一名航天员,请放心把接力棒交给我吧!”王亚平觉得,这是除了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以外最美好的记忆。

计利只计国家利,留名只留集体名。“归零,归零,还是归零……”发射前的读秒倒计时没有“零”,但每次任务结束后,航天员们的心里都会补上这个“零”。“归零”让他们一次次放下个人的成绩、经历、得失,轻装上阵,始终以从零开始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大爱很重 小爱也重

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最重

从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成了“最远的距离”。10多年来,除双休日外,航天员都按规定集中管理、训练,经常过家门而不入。

“他们心里不是没有家,只不过自己的家是小家,筑梦九天的家才是大家;他们心里不是没有爱,只不过家庭亲情是小爱,献身航天事业的爱才是大爱。”一位航天员家属这样说。

在神舟六号航天员选拔训练的关键时刻,航天员聂海胜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这个村里公认的孝子曾经发誓要让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可为了载人航天事业,他却只能在病榻前守候3天。为了不让哥哥分心,弟弟聂新胜说:“哥,咱俩分个工吧,你尽忠,我尽孝。”

“一人航天员,全家航天员。”在学习训练最艰苦的时候,家就成了航天员的“第二课堂”。成为航天员后,转椅是刘洋的第一道“拦路虎”。为提高成绩,刘洋的爱人就陪她一起“打地转”,帮她计数,还要做好保护……

王亚平报名参选航天员之初,爱人决定放弃自己钟爱的飞行事业,专心陪伴妻子踏上飞天征程。那段时间,细心的王亚平体会到了他的不舍,她说:“你就自由自在地飞吧,我能照顾好自己。”如今,夫妻二人虽然见少离多,但却正如他们约定的那样,在天空和太空比翼双飞,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人生的精彩。

“爸爸,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不要我了?”在备战“神十一”任务期间,航天员陈冬的爱人为了让他专心训练,不得已,将双胞胎儿子中的一个送回了老家,经常“失踪”的爸爸让孩子心里“犯了嘀咕”。听到电话那头稚气的疑问,陈冬在愧疚之余,只能极力克制自己,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训练任务中,用完美的33天太空表现回馈家人。

“太空真的很神奇,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心灵却不会。”20年来,这句话深深铭刻在每一位航天员的心里,激励着他们接续奋斗,一次次地在“重与轻”间做出人生无悔的选择。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五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很多人会唱这首《蒿枝坝的花儿开了》。这些浅显易懂的歌词是朱有勇为宣传科技扶贫,专门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写的,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二组正是他在澜沧的“家”。

蒿枝坝二组是个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拉祜族聚居村寨,20_年完成了安居房、硬化道路、干净饮水等建设。20_年,朱有勇和科技扶贫团队帮助这里争取到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绿化、美化、亮化。道路两旁和公共绿化带种上了三角梅、炮仗花,房前屋后增添了果树,村寨里有了路灯,新发展了马铃薯、蔬菜、水果等产业。20_年,蒿枝坝实现了脱贫。

家变美了,收入增加了,卫生习惯也改变了。“家家户户、公共区域打扫得干干净净。老百姓精神状态很好,有自信,想致富。”朱有勇说,“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在脱贫攻坚一线,他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科研精神

“家”越变越美的过程,也是朱有勇在科技扶贫中不断探索的过程。

刚到蒿枝坝住下时,朱有勇就给了村民们一份见面礼——每家10只小鸡、两只猪仔。“养大,卖掉,基本可以达到脱贫标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效果不好,“鸡猪养大后,都被村民自己吃了,变不成收入。这样的扶贫方式不可持续,还是得靠产业。”

反复地调研、思考、讨论后,朱有勇确定了科技扶贫方向和目标。

“中兴呀,你们的任务很重,但是澜沧不应该穷啊。”调研后,朱有勇语重心长地对澜沧县委书记杨中兴说。

在朱有勇看来,澜沧县发展的短板和优势都十分突出。水、土地、光热资源非常丰富,但产业发展、科技应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短板。朱有勇和其他院士专家一道,对澜沧县科技扶贫进行了定位——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依靠科技建设特色农业产业,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尽管已经有了完整的技术体系,也有实践案例,但朱有勇仍然坚持不铺摊子,不搞冒进,必须在当地完成试点、总结,再推广。

寻找林下三七的示范点比较艰苦。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有块林地,土地、光热、人工林等条件都具备,但是没有亲眼看到水源情况,朱有勇一直不放心。当时是雨季天,山上根本没有路,但朱有勇坚持要去水源地查看。“捡了一根树枝当拐杖,朱院士就钻进树林里。山很陡,有的坡度估计有六七十度。路上摔了几跤,他不准扶,爬起来继续走。手脚都被树枝划破了好几处。”一同前去的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说。亲眼看到了水源地,朱有勇才拍板定下示范点。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蔬菜、水果等产业也基本完成了试点、示范,准备推广发展。

“朱院士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全县干部群众学习的标杆。”杨中兴说。

作为院士,他亲自给农民学员讲课,手把手传授技能,培养出上千名乡土技术员和致富带头人

11月22日下午,朱有勇来到竹塘乡大塘子村的实训基地,检查院士指导班的培训情况。

思茅松树下,60名来自各乡镇的学员正在练习林下三七的点种。朱有勇来到学员中间,接过一把耙子,示范起拉种植沟。示范几遍后,他让身旁学员操作。“轻一点,边抖边拉耙子。”“对了,拉得好。”朱有勇向学员竖起大拇指。教完拉沟,他拿起几个三七种,摆放到种植沟里。“每垄地是1.4米宽,一行栽12棵苗,不能多也不要少。”朱有勇直起身子,对学员大声说,“每个人都来操作一下。过两天每个人发1000棵苗,就是你们的家庭作业,第一年成活率要在90%。第二年成活率要在70%以上。不能偷懒,我们要到实地抽查的。”

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是朱有勇和扶贫团队的全国首创,针对澜沧县素质性贫困和产业发展的实际,把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由院士和专家授课,手把手讲解和传授农业实用技能。

中国工程院派驻竹塘乡挂职副乡长毛如志博士说,20_年以来,院士指导班已经招收了24个班1320名学员,学习内容包括了林下有机三七、冬季马铃薯、中药材、冬早蔬菜、热带水果种植和养殖技术等。

“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院士指导班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澜沧县培育了一大批立足农村的技能型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这一期三七班10月份开班,第一天军训,第二天朱有勇就上了一堂课。随后的课程都在林子里的实训基地,老师边讲解边示范,学员现场实际操作。林下三七课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7天左右,要到明年3月份才结业,能够学到林下三七从种植、管理、采收全过程技术要领。谦六乡和平村丫口寨小组学员张开明说,和平村来了6个学员,今年正好有一家公司在和平村投资发展120亩林下三七,公司答应,他们结业了就可去当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每个月会有20_元到3000元的工资吧,等过几年我也想自己种些三七,收入会更高的。”张开明说。

他因地制宜找准突破点,把山区的高原特色农业提升到新高度,用科技的力量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支撑

竹塘乡大塘子村的李娜努,今年收获了第一批林下有机三七。“我的三七没有管理好,只收了10多公斤。”李娜努有点懊悔。即便这样,三七还是给她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加上以前卖过三七花,可能有五六万块钱的收入吧。”李娜努是20_年度院士三七班唯一的女学员。回家后,她投入2万多元种了2亩,家里还有其他产业,精力分散,三七地没有好好管理。“种三七不容易,管理要精细。”李娜努说,“如果不是自己种出来了,真的不敢想象,我们拉祜族山区群众也可以种这么精细的东西。”

回归山野林中的林下三七,不用农药化肥,是品质优良的有机产品,价格高效益好,因此对技术要求高,投入也较大。

根据林下三七的产业特点,朱有勇和扶贫团队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当地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有深圳田丰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龙宝集团公司、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企业到澜沧县落户,使林下三七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院士专家团队还制定了澜沧县林下有机三七种植技术规程,坚持规划控制、坚持严格审批,严格种植标准、严格基地管理,力争将澜沧林下有机三七打造成为全国三七行业中的著名地理标志。

当地的农民,依靠土地出租、打工等获得了不错的收入。竹塘乡募乃村小广扎村民小组共有农户73户279人。20_年时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245人,贫困发生率达90%。20_年至20_年,澜沧澎勃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小广扎村民小组种植林下有机三七1280亩,农民通过租赁林地、为企业管护林下三七,成功实现脱贫,20_年人均纯收入达4674元。

“我们村在三七地打工的妇女日子最好过了。手机比我们的好,一人有一辆摩托,树林下上班,不晒太阳,皮肤还白。”李娜努说,明年她还要接着种林下三七,多种一些。

“澜沧江边蒿枝坝,洋芋花啊三七花,千朵万朵科技花,拉祜山寨幸福花。”朱有勇每天都写日记,过几年,他想把在澜沧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书名就叫《蒿枝坝的花儿红了》。

20_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感想

初冬,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田地里,村民正围着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听他讲解种植注意事项。在他的团队推广下,冬季马铃薯已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金宝贝。朱有勇常说:“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理论成果要放到实践中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问题从田间来,成果到田间去

“用化学农药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用什么控制病虫害?”1982年,朱有勇在研究生面试时被这个问题难倒。此后,他踏上漫漫求索之路。

20_年,一项题为“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重大科研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60%以上。

灵感来自朱有勇与石屏稻田的一次偶遇——有的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水稻的田,发病程度却很轻微。

从田间地头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朱有勇团队解决农业难题的钥匙。在建水,他们成功推广了以科学灭虫“酒石榴”的技术,当地石榴产业逐渐壮大。如今,他又带着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项目研究来到了澜沧。

研究林下三七项目10多年,在澜沧这个天然大实验室里,朱有勇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思茅松松针的化合物,对三七的病原体有明显抑制作用,松林环境可以提供天然“凉棚”。不使遮阴网、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在保证药材优质生产的同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朱有勇为当地开拓出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径。

●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服务“三农”

“要研究真问题和好问题,尤其是农民关心的问题。”朱有勇常常这么告诫学生。

20_年12月,朱有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云南农业教育科研系统的第一位院士。他用学校奖励的200万元,成立云南农大“有勇奖学基金会”,激励学生学农爱农、潜心研究、服务“三农”。他把被企业高价求购的中药材林下种植核心技术带到澜沧,无偿把扶贫企业给予的15%技术股全部拿出来分红。

从事科研几十年,朱有勇始终以技术推动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到了60岁,这些毕生所学成为科技扶贫中的法宝。

朱有勇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他的学生。作为云南农大教师,毛如志在竹塘乡挂职副乡长,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每个项目劳心劳力。云南农大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朱书生追随他从北京回到云南,又来到澜沧,为林下三七种植环节技术把关。

科技人员的长期驻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扶贫效益。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后,越来越多的教授、专家加入到扶贫队伍。

●授人以渔,科技力量生根发芽

今年4月,马铃薯评比大赛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院士科技小院举行,村民马正发、卫成金双双问鼎“薯王”。

马正发是朱有勇在澜沧开办的冬季马铃薯班第一期学员,为期3个月的培训里,朱有勇和专家从选种到定植,从种子处理到后期管理,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每个技术环节,都教授得清清楚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协调整合云南农大教师和澜沧职中教师团队,朱有勇创办了“乡(镇)农技人员+学员+农户”模式的院士专家科技扶贫指导班。以澜沧各个产业示范点为实训基地,手把手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贫困群众。

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中药材资源与种植、畜禽养殖……在院士培训班上,近1500名农民学员学成而归。像马正发这样的学员,返回村寨就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一起收获。

朱有勇想得更远,要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未来会有更多培训班、职业学校和更多技能型人才、致富带头人、新一代农民,我也会接着做下去”。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六

《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让我们又一次走近这17名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英雄群体。

黄群到......,节目最后用一个特殊的点名仪式,让所有观众替壮烈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点到,一声比一声坚定有力、一声比一声震撼心灵。泪光中仿佛看见,他们意志坚定、身体笔直,洪亮地吼出一声到......

家里有参加过国家重点项目的人都知道,一旦参加项目,代表的是无数个不归家的日子,无数的思念与担忧,看完发布会,为老是嗔怪老公陪不了自己、陪不了孩子而感到愧疚,自己应多给他一些支持和鼓励,让他少一些担心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愿英烈们保佑所有参加国家科研项目人员平安,愿所有思念的人早日归来团圆!

面对台风与巨浪,黄群、宋月才、姜开斌三位同志英勇无惧,用宝贵的生命兑现了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和平年代,少了流血,淡了硝烟,但为国、为民奉献牺牲的精神从未离去。建国初期的钱学森为了国防事业,牺牲掉国外优厚生活待遇,回到祖国,奠定两弹基础。新时代的黄群等同志为了试验平台及其保障人员的安全,牺牲自己,保护国家利益。

时代在变,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优秀的党员、科技工作者在国家集体利益面临危难之时,总能做出了自己正确的选择挺身而出。我们应向榜样学习,学习他们对党忠诚、恪尽职守、敢于担当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国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船重工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大集体,铁汉丹心的张进同志,为了企业的发展和心系的国防事业,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七六〇研究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不惜用生命保护国家重点试验平台,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军工人为国防事业不怕苦、不畏难,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伟大情怀。有幸工作在这个大集体里,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时刻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为我们所热爱的国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渤海海畔,七六〇所的英雄们用伟大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爱国壮歌。

当海平面不再宁静,暗流汹涌,狂风巨浪企图吞没研究平台,让科研成果付之东流。若缆绳松落,将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紧急关头,七六〇所的英雄们毅然决然的冲进码头抗灾抢险。英雄无畏,大爱先行,国家财产高于一切,同胞生命胜过自己,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同志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是热血,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榜样精神。巨浪面前,没有生与死的抉择,没有退缩与恐惧,唯有红色的信仰熠熠生辉。

狂风掀起海浪,忠魂铸就丰碑。英烈安眠碧海,壮歌永鸣心间。

狂风海浪肆虐,一次次撤退的喊声劝不退抢险队员们,黄群等3名同志最终因公殉职。是他们,用生命撑起了心中的船舶梦,用行动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血肉之躯虽已倒下,精神丰碑将牢牢树起,英雄们的精神永放光芒,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向楷模学习,向英雄致敬!

十七名试验团队的勇士,在国家财产受到危害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证了试验平台及其保障人员的安全,黄群等三名同志因此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新时代的楷模,是船舶人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以英雄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立足岗位,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时的初心和誓言。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一是学习朱有勇矢志不渝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

朱有勇是一名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数年如一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扎根云岭大地,奉献“三农”事业,把脱贫攻坚当作自己的主战场,尽心竭力为农民群众解难题、谋幸福。在朱有勇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奉献的底色,是卓越的追求。

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矢志不渝、初心永恒的执着精神,学习他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学习朱有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为民情怀。

“没有让老百姓享受到科技成果,就是我的失职”。朱有勇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深厚感情。朱有勇之所以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农民院士”,正是因为他始终心系群众、紧贴群众、关爱群众、帮助群众,他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在朱有勇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民本色,是一腔爱民热血。

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争做无愧于时代的人民公仆。

三是学习朱有勇知难而上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朱有勇先进事迹的重要内容,面对“三农”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尤其是脱贫攻坚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同志展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朱有勇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工作者的刻苦钻研精神,更看到了一名党员干部的顽强拼搏精神。

向朱有勇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使命担当。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八

如今的90后,再不是长辈口中让人担忧的一代,他们代表着未来与希望,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而在我们熟知的消防员群体里,就有这样一个90后,怀揣着导演梦却中了父亲的“激将法”。他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跨过滚滚浓烟,趟过滔滔洪水,只为人民群众的平安。他就是“抱火哥”由浩杞。

上了父亲的“套”,学表演的他穿上消防战斗服

20__年,27岁的由浩杞,本来有机会开始一段“艺术人生”。从小到大一直热爱表演艺术的他,大学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话剧表演专业,梦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一名导演或者演员。如今由浩杞的大学同学想必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学生时代那个话剧表演专业的“大男孩”与如今这个在烈火浓烟中身先士卒的硬汉联系在一起了。而这一切,全都源于由浩杞父亲的一次“激将法”。

由浩杞的父亲,是一名从消防员转业的交通警察,年轻时的参军经历使得父亲对部队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终想让由浩杞体验一次军旅生涯。然而,由浩杞虽然对未来一片迷茫,但满脑子都是“导演梦”,对参军入伍完全不感兴趣。最后还是父亲拿话激他:“你先考,你考不上的。要是你能考上,你不去算你厉害。”年轻人到底心高气傲,由浩杞当即就决定去试试。谁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火场英雄。

父亲用爱给儿子下了一个温暖的“套”,一个火热的“套”,这里面,是一片新的人生。

20__年8月12日,由浩杞参军入伍。那天,正是天津港大爆炸的日子,110名消防员牺牲。由浩杞把这个消息瞒了下来,没有告诉妈妈。而老师同学们听到由浩杞要去做消防兵的时候,都觉得他疯了:大学毕业做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放弃做光鲜亮丽的演员,而去做危险的消防员?关于这点,其实由浩杞自己一开始也不明白。

从一个自由散漫的地方大学生,到一个纪律严明的部队。刚开始进入消防部队,由浩杞并不适应。从每天不叠被子到被子要叠成豆腐块,从每天懒懒散散到每天要仔细打扫卫生,不干净就要继续重新扫,从把运动当成爱好到烈日下的1500米跑和高强度体能训练……改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

然而天下没有白下的功夫。经过一番严苛的训练,由浩杞黑了,瘦了,规矩了,结实了。在消防这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的培养下,由浩杞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消防员。

而真真正正让他对这个职业,产生发自肺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来自于一次现场救人。

20__年,在辖区内某高速公路上发生一场车祸,被困住的司机血流不止,情绪紧张。凌晨三点,由浩杞和战友出动到现场,用工具和身体,把卡住被困者的车辆,像撬野兽的嘴一样撬开,救出了被困者。当把人救出送上救护车那一刻,由浩杞突然感受到:这一身战斗服,是职业,更是一份无形的责任。而这份责任也许可以让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

“在你生命中,有没有过救人的机会?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不会有。我有。我和我的战友们,日日奋斗在救人一线。我想,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自豪。消防,是我毕生的骄傲。”

警笛一响就要出发,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众所周知,消防员这份职业充满了危险性。“牺牲”、“险情”、“爆炸”这些词,似乎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对于消防队员来说,这些充满着危险的字眼,却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日常。很多消防员处理完火情之后,都会有这种心理:能活下来真是一种侥幸。而这样九死一生的经历,由浩杞自然也有过。

20__年3月1日23时47分,广东省某镇一个杂货店着火。囤积的烟花爆竹炸翻了一个燃烧的煤气罐。瓶口一直向下喷火,烈焰包裹瓶身,内部温度压力越来越高,随时可能爆炸!千钧一发间,由浩杞和指导员毫不犹豫冲进火场。靠近“炸弹”,举起压在煤气罐上燃烧的木梁,缓缓地把它扶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生怕一丁点撞击。烈火把由浩杞的手套和战斗服烧得滚滚发烫,但他死也没有松手。忍着疼、咬着牙,抬出、降温、关阀、熄灭。

谈及这次救火经历,由浩杞记忆犹新。“当时感觉我的心跳到嗓子眼,一直在狂跳,因为也是第一次遇到煤气罐着火。但是想想我们中队里还有很多比我更年轻的,加之作为中队长的我又是一名党员。想到这些,我就告诉自己,我必须得上,就算牺牲,也必须是我。”

事后由浩杞发现,自己整个手臂全是烫伤的水泡,他开玩笑说,这是一名合格消防员的勋章。

那次战斗后,中队小兄弟问起来,由队,当时你就不怕吗?

由浩杞说:怕啥?拯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咱消防员干的就是这个!他还打趣说,将来我老了给自己的孙子讲起这个故事,他肯定也会为我骄傲!

不过话说回来,怎么会不怕呢?既不是钢铁英雄刀枪不入,更何况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但是当时那种场景,容不得由浩杞考虑其他。险情当前,由浩杞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普通人”或者“一个儿子”。他是一个消防员,是一个中队长,更是一个党员干部。从面对党籍,举起右手宣誓那一刻,不管自己是80、90还是00后,是党员就得第一个上!

救火的照片被传上网络后,很多人亲切的称呼他为“抱火哥”,由浩杞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抱火哥”这个称呼由浩杞很喜欢,然而“英雄”两个字,自己是担待不起的。消防员这个岗位虽然既特殊又平凡,平时在营区里,大家一起打篮球、下下棋、看电影,或者一起去锻炼跑跑步,跟普通男孩没什么两样。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就是一旦警铃响起,他们就会瞬间完成角色转换,作为一名战士去维护人民的安全,这时生死便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如果你问消防员,何为信仰?何为忠诚?何为使命?何为初心?

他们用逆行的背影告诉你,生命的长度无法把握,但生命的厚度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他们也用自己的“逆行而上”,保卫了万家灯火!

心怀家国,只能对父母说声“对不起”

做消防员四年了,由浩杞只回了一次家,胸前多了勋章,而妈妈多了白发。妈妈问起由浩杞身上的伤是怎么弄的,怕妈妈担心,由浩杞始终不说。但看到儿子伤痕斑斑的手,就算想也能想象到儿子经历过怎样生死一线的危险。母亲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淌:“爸妈不让你做英雄,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回来!”

舍小家,为大家。平安回家,是每一名消防员家人日日夜夜的期盼。就连网友的祝福,都是希望消防员每次出警能平平安安回来。确实,给消防员最好的祝福就是平安。而消防员的期盼,则是人民群众都能平安回家。

由浩杞说:“每名消防员家属都是特别担心自己的亲人,但是有时候想想,没有办法,总有人要去干这行,总有人灭这个火,做这件事情。首先是常年不在家,无法陪伴父母左右;其次,消防员经常赴汤蹈火、出生入死,惹得父母时刻惦记着,对父母有亏欠,只能跟他们说声对不起了。”

父亲由焕臣作为一个消防“老班长”,转业多年之后仍然心系消防。每当路过消防队,看到消防队红色的大门,或者看到消防车带着警笛出发的时候,由焕臣的心情还跟以前在消防队的时候一样激动。“感觉警笛一响人民就需要我,我的责任感、使命感就出来了,那种血性劲就出来了。”

如今,唯一的儿子接过了他的信仰,披上了这身战服。接过了荣誉的同时,也接过了这份生命的危险。

但是由浩杞由衷感谢父亲,父亲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责任感,对他而言是一种光,点亮他的同时,也将忠诚与责任传递给他。

“我不后悔当消防员,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明智的决定,每个消防员都应该是自豪的。”由浩杞如是说。

传递信仰,不忘初心。我骄傲,我是逆行者!

由浩杞选择成为一员逆行者,选择成为那道守护人民身前的伟大身影。作为一名入警大学生干部,他利用自己大学的专业特长,把艺术带进警营,用镜头捕捉最美的逆行,用情怀刻画军人的样子。由浩杞根据普通消防战士的真实生活改编,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独子的逆行》,就曾在网上掀起一波不小的反响。

微电影《独子的逆行》反映了由浩杞入伍前8个月在基层的日常生活和灭火救援的真实经历,片中的消防官兵与家属等角色均由真实的消防员和家属参演。“身处其中的骄傲与光荣,每一名消防员都深有体会。军人写自己的故事,一定更真实和感人。”

影片取名“独子的逆行”,由浩杞有他自己的考虑。“现在的兵基本都是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作为父母,他们能把唯一的孩子送到最高危的岗位,是最大的无私。这便是《独子的逆行》剧本的灵感来源。”而“逆行”则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儿子毅然决然参军入伍的选择;一方面也是消防员面对危险无惧无畏、逆火而行的身影。

此前,《独子的逆行》还曾获20__年北京国际微电影“微博fans选择最佳影片”、“十佳公益微电影奖”,入围“百部中国梦网络微电影”,受到中宣部大力表彰。

除了微电影获奖,由浩杞还积极参加朗诵大赛、担任事迹报告会主持人。希望在舞台上能让全国观众更多人了解消防官兵的真实日常生活,训练战斗这些日常点点滴滴。让消防贴近百姓,也让百姓了解消防。百姓对消防多点关注,平时的日子里就会多一份平安,消防员也就少了一份牺牲。

在参加全国“时代新人说——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之“建党初心”主题赛时,由浩杞将自己的入伍经历以及经历过的消防战斗,以及在消防工作中牺牲的一些战友的事迹串联在一起,完成了一篇主题为《初心的热度》的演讲。传达消防员为了人民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不惧生死的奉献精神。打开消防队伍宣传的一扇“天窗”,让“中国消防”四个字,响彻舞台,也彰显了90后军人的力量和追求。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气贯日月,死生安足论。我们的逆行者,当他们踏上这条道路的时候,就选择了与挑战并行,与危险同路。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该被铭记,正是有这些英雄无悔的逆行,才有中国骄傲的前行!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九

余元君,生于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灾害无情,从小就立志为家乡做些贡献。进入湖南省水利系统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条水系、每一处堤防,全心守护这一江碧水,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献给所钟爱的事业。8月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余元君的先进事迹,正式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_时刻即日起推出“时代楷模余元君”系列报道,细数他在平凡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迹。他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始终保持创业激情和奋进状态。

一、严以律己,清白做人

对待上门送卡送礼品,请求在水利工程项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余元君向来都是嗤之以鼻。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进入水利系统25年来,余元君经手的项目有上千个,项目资金达到数百亿元,但他始终保持着高度清醒,没有动用手中的职权为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为支持余元君上学而辍学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农村务农,或在外省工厂务工。

二、宽以待人,热心公益

对待上门求教施工技术难题的施工人员,余元君却是不厌其烦地详细讲解,甚至将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贵资料无偿相授。余元君干净做事的风格,一度让家人认为他变得决绝无情。但听说家里晚辈上学费用有困难,余元君二话不说,帮忙资助学费、生活费。家乡要修一条水泥路,余元君也立马从工资卡中取出2万元钱,当了解到修路资金缺口比较大后,他再次取出3万元现金,交给村干部。到底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乡情,余元君分得一清二楚。

三、后继有人,星火相传。

余元君的事迹让人感动,他走后,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个平凡之人的非凡之处。全国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掀起向他学习的高潮。余元君的儿子将许久未回家的爸爸视为偶像,立志将来成为爸爸那样的科技工作者。他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获得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已经从临时工成长为优秀的项目管理员,他的儿子也取名为余梦泽,以洞庭湖为名,意为传承好守护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200字 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吴蓉瑾篇十

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是恩施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他71载党龄,在64年里深藏功名,一次次显赫的功勋,都沉积在一个红包裹里,连儿女都不知情。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境界!我们要向张富清学什么?从媒体对老英雄报道的事迹中,让笔者从中得到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

张富清出身陕西省洋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8岁时便失去父亲,大哥因为吃不饱而夭折,母亲孤身带着兄妹3人艰难度日。经历了社会动荡,张富清灵魂深处受到洗涤和震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真正的贴心人!人生捭阖,感恩“解放”,张富清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开始和归宿,这一坚持,就是一生一世。

张富清说:“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都是怎么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信仰,灵魂里的忠诚!张富清因为有了对共产党的坚贞信仰,在一次次枪林弹雨中,将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英勇善战。

张富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并没有回到故里,而是来到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湖北省来凤县。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直到95岁高龄,张富清一直隐姓埋名64年,从未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辉煌过去。

党性干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选择条件无比艰苦的恩施,是因为张富清知道恩施需要干部。面对许多质疑他为什么要到无人问津的山区工作,张富清回答很干净:“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呀!”

经历干净,是清正为官、反腐倡廉的旗帜。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张富清与同志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都保持着干干净净的革命本色。变换过那么多岗位,权力在手,但他对金钱从未有过丝毫的贪图,终始严于律己、克己奉公。

家风干净。张富清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读书,当上了干部或者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他的妻子嫁他的理由“就是因为他思想纯洁、为人正派”。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