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第一二章读后感篇一
《边城》这部书我很早就看过,但从这两天的重读效果看,当初似乎没看懂多少。
湘西的小镇边城,美丽、纯净、朴实的代表和最佳写照,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友好产物,在一片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中间世世代代生长着的村民,似乎从精神到灵魂都融入了山的清新与水的淡雅,人们的生活没有收到外界现实环境的影响,人性也似乎没有受外界物质精神的束缚。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闪耀着人性美的理想人物,既不同于鲁迅笔下孤寂的斗士,也不是老舍文中无奈的贫民。庄严、美丽、虔诚、友善、诚信,以至于对于外界的物质文化的轻视和不屑,一切都充满了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却又善良的如此清雅自然。呐喊的狂人到了这里也会悠闲的漫步于边城的小巷;福海和祥子也会放下手中洋车的手柄,做在街边一边看着人来人往,一边抽袋烟。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这本书读过好多遍了,第一本《边城》是生日的时候同学送的,封面还有祝语,第一次看完用铅笔在书上留了很多记号,写了很多深刻的句子,直到毕业我才拿出来看第二次,发现了那些画过的痕迹。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几次,在深圳的时候还买了一本新的,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再也找不到了,前段时间又买了一本,原本也没有打算再看,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就带回家去了,那天在家准备收好,顺手拿起来,也就开了个头,既然已经开始看了,总要看完的。
《边城》并不长,很薄一本,字数不多,但是故事却回味无穷。我最早看的时候觉得湘西的茶洞真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景那么美人又是那么朴实,在那里生活似乎很惬意,不需要想很多,大家都那么和睦那么坦诚。大概我以前是不懂爷爷的那份心思的,只是觉得爷爷想太多,又不够坦诚,只会旁敲侧击试探翠翠和二老,很像不招人待见的老头。现在似乎能明白一点了,他是怕了,他害怕翠翠会像她母亲那样,再丢一个曾孙给他,他老了,已经没有办法承受住这样的打击,也不可能再抚养一个小翠翠了,他不得不害怕啊。他有足够的爱,可是他已经没有足够的岁月了,他硬朗了一辈子,终究还是赢不了天,他不得不变成这样的小老头,他需要变成这样。我不止理解,甚至开始同情他了,老天没能让他看到翠翠的好结局,我也觉得挺难过。
大老和二老,不止顺顺偏心二老,连作者也这样偏心他的,大老实在,二老更多带着浪漫情怀,他有很多的闪光点,就像电视剧里的男主角,相貌堂堂且身手不凡,又那样有情趣,宁愿要“渡船”也不要“磨坊”,确实是正宗的男主角了。
为什么那样好的人又都钟情于翠翠呢?除了美,总有别的其他原因吧,是啊,这样的翠翠又有谁会不喜欢呢?那样美那样天真那样可爱又那样质朴,就像一朵长在深山里一尘不染的洁白的花,谁能不爱?作者自然是爱的,大老二老自然是爱的,你也爱,我也会爱,这就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有人甚至会怀疑,是否当真会存在翠翠这样的人,可是要是没有,作者怎就想象得出来这么美好的一个形象呢?我不知道翠翠的结局当是如何,或者作者也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希望二老在“明天”就出现在翠翠的门前,为她唱那未完的歌。
翠翠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漂亮的小山城,这里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风景美得让人向往。
翠翠一天天地长大了,祖父也真正老了,他为翠翠担心,他心想得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他的事才算完结,恰逢顺顺家大保来表明自己对翠翠的心意,过不多日,顺顺家当真请了媒人为大保说亲,但祖又只说要看翠辉自己主张怎么样,祖父这样的做法在当时难能可贵,那个包办婚姻盛行的年代,祖父是真的疼爱翠翠,翠翠同样惦记着祖父,祖父不在翠翠身边,翠翠就会很想念祖父,会忍不往想哭,翠成真的很依赖祖父。但是翠翠对二老心怀好感,这样让翠翠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这时,天保大老的事被二老知道,傩送二老同时也让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于是他们决定公平竞争,通道碧溪岨去唱歌,但是当弟弟一开口,他便知道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他伴弟弟回家时,就已经决定离开茶峒,将翠翠让给弟弟,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大保掉到茨滩淹坏了,顺顺一家都认为大老的死与祖父有关,不愿再提起这门婚事,二老也离开茶峒。祖父也因为这件事郁郁不快,得了痧病,最后在一个暴雨夜悄然死去。翠翠失去了祖父,从此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去摆渡。
沈从文先生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给翠翠这个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很难过,为翠翠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他们那么善良可爱的人,为什么要忍受这样的悲惨的命运,但是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抛去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看,里面的每个人都是那样的淳朴善良,那样纷乱纠结的年代,有一方水土,明净澄澈,养育了纯美至善的人们。
雨后,我坐在阳台,读着《边城》。
这部小说初读之下,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柔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好像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翠翠和爷爷简朴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到了小说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来。翠翠的爱情之路好像愈发坎坷了,就像京剧《三岔口》给人的感觉一样,一件两情相悦好事却被一连串的误会打乱,总也成不了。
船总的儿子大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大老的殒命却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而爷爷的木讷和口拙也让船总和二老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应该是爷爷吧,这位带着那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职守的在岗位上奉献了50年,他拥有过平凡的妻子、可爱的孙女、几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经历过妻子的死亡,女儿的离去。最终在对孙女的担忧中与那条渡船伙伴一起逝去。虽然一生清贫,但这也算是完满的一生了。
时间总由清澈流向浑浊,然后,又从浑浊的边缘处透漏出一丝怀旧的泪光,那是遗留在脑际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种眷恋,亦是感怀时光匆匆而过却无以名状的一丝遗憾……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这么一个地方——凤凰,那里曾给过你期盼与欣喜。或许,在那烟雨朦胧的水面上,在那枯黄败落的秋叶上,在那光滑静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或许,在风雨飘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见一个老人颤动的孤影。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记起这么一个人——沈从文,他曾用一种既恨又爱的笔调刻画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态变迁。而如今,他却又留下了一个让世人追逐的梦——《边城》。他以一颗热切的心安息在沱江边上,那里只有山泉绿树、鸟鸣虫吟为伴,简易素朴的石碑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绝笔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当你带着《边城》的梦,风尘仆仆的奔赴凤凰,而当你去过了凤凰,并带着凤凰的现实又重新回到沈从文勾画的梦中《边城》时,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凤凰因沈从文而名著,还是沈从文因凤凰而不朽?这里没有唯一的答案。也许,沈老也不曾想过。
与世辞别二十余载,然而,还有无数陌生的过客,慕名而来,伫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鲜花。游客们这种不约而同的真挚情思,必定是在坚持着或守望着一个似真似幻的梦——边城凤凰。这个梦,曾因沈从文先生的勾画与现实神似而变得临近,但如今却又因现实的破碎而变得更加遥远。游客们高高兴兴地来,却又悻悻地离去,没能寻到最初设想的安慰,却装了满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却依然不知疲倦、不听劝告地从五湖四海虔诚而来,冲动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梦。
难道真有一个清晰淡雅、淳朴寡欲的世界?也许有。这个只有沈从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楼林立之间,奔波于平滑笔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适的空调温室里,当他们从沈从文先生虚构的故事里,开始遥想这么一个梦幻与现实巧合相遇的凤凰古城时,一种顿然开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们想从喧闹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隐没于略带寂寞的古城小镇。白天,临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渔夫,听着那竹篙与江水拍打时清丽的哗哗声。晚上,徒步江边,看渔火闪烁,听着酒家里的稀落耳语,眺望着异乡的皓月。把烦恼忘于脑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闲与宁静,这是何等的惬意!
可是,他们看到的却只能是一个与想象中相差太远的地方。当一串串的五颜六色的彩灯被嵌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的时候,凤凰就已经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当一个个酒吧一窝蜂地占据了沱江两岸时,凤凰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与清闲。当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着计算着一丝一毫的金钱利益时,凤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朴素与单纯。游人们离凤凰近了,可他们的心却离凤凰远了,现实中凤凰的陌生感带给了他们失落后的深深感叹。
沈从文先生虚构的边城也许只是一个象征之地,《边城》中的真与善也许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应该一直追逐的方向。
当你再一次来到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会理解墓碑上的这句话:“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这是每一个墓碑前的过客必定会轻声吟诵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沉浮跌宕,在艰难困苦中认识自己、雕刻自己,最终欣赏自己,也不至于辜负了半生光阴。从沉浮跌宕中平静下来,回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豁达的心境便驰骋于天地,世间恩情真善猛然间浸入心怀,坦坦荡荡,洒脱超俗,这样也不至于穷途末路,落得个遗臭万年。这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边城》所要告诉大家的最真实最虔诚的人生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边城”,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是一个向往边城的人,可是他已经走进了边城,因为边城早已经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凤凰,只想魂归故乡。他不想给世人留下断残的现实,却不料留下了一个误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远道而来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畅游在他所勾画的梦中,欢声笑语,充盈耳畔。可是,梦醒之时,却凄凉满地,失望连连。
我想,从那一刻起,当第一个仓皇的脚步走进凤凰时,沈老就开始走向孤独了。在某个能听得见泪水滴落的夜晚,沈老从耀眼的霓虹灯下走过,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独的背影……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因为这样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开沈从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说,躺在床上两个夜晚就读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从文的行文纯净质朴,描绘出来的那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像是记忆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的那种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终贯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撑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总,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这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这只能是一个悲剧。
少年时代的爱情、因为懵懂、因为纯粹、再回忆的时候才倍显珍贵,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好彼此喜欢、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为喜欢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剧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让她不敢去与现实抗争。小说的最后,因为船总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纯粹的喜欢之间便夹杂了对已故人的罪恶感,所以一切都变了,即使还是喜欢,那也和原来不一样了,纯粹的爱情搁浅了,青春已经不在。
因为年轻,所以关注了太多小说中的爱情,但小说所讲述的东西远不止于爱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也是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个感觉没有结局的结局,也许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终究会在“明天”回来,因为有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姑娘,需要最简单纯粹的爱情。
事实上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一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是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初读《边城》,有种道不尽的感概,书中为节选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万分。在文章一开头,便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是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最淳朴的人们;那里,有最古老的风俗;那里,曾发生过一段凄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贯穿全文,秋天过后等待的又是下一个秋天,翠翠等待的却始终唯一,自从与‘他’在河边邂逅,就已注定了他的命运,尽管初次见面,但俩人却无拘束的动了嘴皮子。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于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翠翠心中滋长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虽情为二老所系,却终究遇见了大老,就这样,二老与大老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但他们并没有不恋手足之情而夺爱。尽管爱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们宁可选择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俩人相约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声美妙的似世间绝唱,自二老开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见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决定退出离去,却怎料意外身亡。
这本是一个没有时间流逝的小城,十七年来,在这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翠翠和他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子,一切事情不过是过眼云烟,消纵即逝,生活在风轻云淡之中,若不是那年进城,遇见了城里的男子,翠翠会不会有个美好的结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悲剧的开始往往是毫无征兆的,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的笑着,等待花开结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与二老的短暂邂逅,当时如此清纯的翠翠,在最后独自等候着他,宁可舍弃一生去等那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的他,给人以遐想的结局,却又掩不住其中的悲伤。
如果没有遇见,生活依旧平淡继续,然而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没有相遇,相知,相爱,就不会有相离,与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里男,她仍做她的摆渡女,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她的等待,是否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片光明,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去,等到最后,竟忘了承诺。等待是一种痛苦,我若是沈从文,我定不会让你这么难受,我会还你一个青涩的爱情。翠翠,你是否会感觉到徐志摩也同样与你是天涯沦落人?
最后的最后,在碧溪边的渡船上,依然有一个清寂的身影在执着的守望着……
边城第一二章读后感篇二
时间总由清澈流向浑浊,然后,又从浑浊的边缘处透漏出一丝怀旧的泪光,那是遗留在脑际久久不能消逝的一种眷恋,亦是感怀时光匆匆而过却无以名状的一丝遗憾……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想起这么一个地方——凤凰,那里曾给过你期盼与欣喜。或许,在那烟雨朦胧的水面上,在那枯黄败落的秋叶上,在那光滑静默的青石板上,你依稀可以听到一声沉重的叹息。或许,在风雨飘零的夜里,在那幽深孤寂的小巷里,你依稀可以看见一个老人颤动的孤影。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你还会记起这么一个人——沈从文,他曾用一种既恨又爱的笔调刻画了湘西的人情冷暖,世态变迁。而如今,他却又留下了一个让世人追逐的梦——《边城》。他以一颗热切的心安息在沱江边上,那里只有山泉绿树、鸟鸣虫吟为伴,简易素朴的石碑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绝笔之作,沱江的潺潺水流是他坦然低唱的一首警世哀歌。
当你带着《边城》的梦,风尘仆仆的奔赴凤凰,而当你去过了凤凰,并带着凤凰的现实又重新回到沈从文勾画的梦中《边城》时,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是凤凰因沈从文而名著,还是沈从文因凤凰而不朽?这里没有唯一的答案。也许,沈老也不曾想过。
与世辞别二十余载,然而,还有无数陌生的过客,慕名而来,伫立在沈老的墓碑前,送上一束鲜花。游客们这种不约而同的真挚情思,必定是在坚持着或守望着一个似真似幻的梦——边城凤凰。这个梦,曾因沈从文先生的勾画与现实神似而变得临近,但如今却又因现实的破碎而变得更加遥远。游客们高高兴兴地来,却又悻悻地离去,没能寻到最初设想的安慰,却装了满腹的苦水。可是,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却依然不知疲倦、不听劝告地从五湖四海虔诚而来,冲动莽撞,以致打碎了期待已久的梦。
难道真有一个清晰淡雅、淳朴寡欲的世界?也许有。这个只有沈从文先生知道。
城市里的人整天忙忙碌碌地穿梭于高楼林立之间,奔波于平滑笔直的柏油路上,安立在四季舒适的空调温室里,当他们从沈从文先生虚构的故事里,开始遥想这么一个梦幻与现实巧合相遇的凤凰古城时,一种顿然开朗的欣喜感沁入心脾。他们想从喧闹浮躁中全身而退,然后隐没于略带寂寞的古城小镇。白天,临窗而坐,酌一杯清酒,看江中泰然的渔夫,听着那竹篙与江水拍打时清丽的哗哗声。晚上,徒步江边,看渔火闪烁,听着酒家里的稀落耳语,眺望着异乡的皓月。把烦恼忘于脑后,把身心寄托于清闲与宁静,这是何等的惬意!
可是,他们看到的却只能是一个与想象中相差太远的地方。当一串串的五颜六色的彩灯被嵌在每家每户的屋顶上的时候,凤凰就已经失去了黑夜里的那份神秘。当一个个酒吧一窝蜂地占据了沱江两岸时,凤凰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与清闲。当大街小巷、老老少少都步伐匆匆,忙忙碌碌地追逐着计算着一丝一毫的金钱利益时,凤凰就是去了骨子里的朴素与单纯。游人们离凤凰近了,可他们的心却离凤凰远了,现实中凤凰的陌生感带给了他们失落后的深深感叹。
沈从文先生虚构的边城也许只是一个象征之地,《边城》中的真与善也许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应该一直追逐的方向。
当你再一次来到沈从文先生的墓碑前,你可能会理解墓碑上的这句话:“照我所思,可以理解我;照我所思,可以理解人。”这是每一个墓碑前的过客必定会轻声吟诵的一句话。人生在世,难免会有沉浮跌宕,在艰难困苦中认识自己、雕刻自己,最终欣赏自己,也不至于辜负了半生光阴。从沉浮跌宕中平静下来,回味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豁达的心境便驰骋于天地,世间恩情真善猛然间浸入心怀,坦坦荡荡,洒脱超俗,这样也不至于穷途末路,落得个遗臭万年。这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边城》所要告诉大家的最真实最虔诚的人生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边城”,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是一个向往边城的人,可是他已经走进了边城,因为边城早已经住在了他的心中。他回到凤凰,只想魂归故乡。他不想给世人留下断残的现实,却不料留下了一个误解后的念想。
一群群远道而来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畅游在他所勾画的梦中,欢声笑语,充盈耳畔。可是,梦醒之时,却凄凉满地,失望连连。
我想,从那一刻起,当第一个仓皇的脚步走进凤凰时,沈老就开始走向孤独了。在某个能听得见泪水滴落的夜晚,沈老从耀眼的霓虹灯下走过,并在昏暗中留下孤独的背影……
边城第一二章读后感篇三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第一二章读后感篇四
雨后,我坐在阳台,读着《边城》。
这部小说初读之下,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柔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好像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翠翠和爷爷简朴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到了小说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暴躁起来。翠翠的爱情之路好像愈发坎坷了,就像京剧《三岔口》给人的感觉一样,一件两情相悦好事却被一连串的误会打乱,总也成不了。
船总的儿子大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大老的殒命却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而爷爷的木讷和口拙也让船总和二老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在整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应该是爷爷吧,这位带着那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职守的在岗位上奉献了50年,他拥有过平凡的妻子、可爱的孙女、几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经历过妻子的死亡,女儿的离去。最终在对孙女的担忧中与那条渡船伙伴一起逝去。虽然一生清贫,但这也算是完满的一生了。
边城第一二章读后感篇五
初读《边城》,有种道不尽的感概,书中为节选部分,看完全文更是感概万分。在文章一开头,便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是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最淳朴的人们;那里,有最古老的风俗;那里,曾发生过一段凄美的故事
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贯穿全文,秋天过后等待的又是下一个秋天,翠翠等待的却始终唯一,自从与‘他’在河边邂逅,就已注定了他的命运,尽管初次见面,但俩人却无拘束的动了嘴皮子。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于是,似乎有什么东西在翠翠心中滋长了……
然而,生命不只是邂逅一人,虽情为二老所系,却终究遇见了大老,就这样,二老与大老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但他们并没有不恋手足之情而夺爱。尽管爱情面前人是自私的,但他们宁可选择一种和平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意。俩人相约为翠翠唱歌,二老的歌声美妙的似世间绝唱,自二老开口唱歌的那一刻起,大老就已遇见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决定退出离去,却怎料意外身亡。
这本是一个没有时间流逝的小城,十七年来,在这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翠翠和他的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子,一切事情不过是过眼云烟,消纵即逝,生活在风轻云淡之中,若不是那年进城,遇见了城里的男子,翠翠会不会有个美好的结局。只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画悲扇?’悲剧的开始往往是毫无征兆的,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的笑着,等待花开结果的那一天,就如同那年翠翠与二老的短暂邂逅,当时如此清纯的翠翠,在最后独自等候着他,宁可舍弃一生去等那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的他,给人以遐想的结局,却又掩不住其中的悲伤。
如果没有遇见,生活依旧平淡继续,然而命运伸出手来,我们无能为力。若人生只如初见,多好,没有相遇,相知,相爱,就不会有相离,与煎熬的等待,他仍是他的城里男,她仍做她的摆渡女,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她的等待,是否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片光明,这是值得深思的,她等他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去,等到最后,竟忘了承诺。等待是一种痛苦,我若是沈从文,我定不会让你这么难受,我会还你一个青涩的爱情。翠翠,你是否会感觉到徐志摩也同样与你是天涯沦落人?
最后的最后,在碧溪边的渡船上,依然有一个清寂的身影在执着的守望着……
边城第一二章读后感篇六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因为这样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开沈从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说,躺在床上两个夜晚就读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从文的行文纯净质朴,描绘出来的那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像是记忆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的那种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终贯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撑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总,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这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这只能是一个悲剧。
少年时代的爱情、因为懵懂、因为纯粹、再回忆的时候才倍显珍贵,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好彼此喜欢、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为喜欢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剧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让她不敢去与现实抗争。小说的最后,因为船总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纯粹的喜欢之间便夹杂了对已故人的罪恶感,所以一切都变了,即使还是喜欢,那也和原来不一样了,纯粹的爱情搁浅了,青春已经不在。
因为年轻,所以关注了太多小说中的爱情,但小说所讲述的东西远不止于爱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也是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个感觉没有结局的结局,也许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终究会在“明天”回来,因为有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姑娘,需要最简单纯粹的爱情。
事实上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一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是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