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初中化学篇一
模板
(一)
此模板适合当前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更要注重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使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基于“教”的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见5~8页),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若本节课(尤其是理科的一些章节)和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则不必挖空心思搞形式主义。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3个部分:
(1)知识点编号
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
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节的第一个知识点;
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
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
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
(2)学习目标
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
(3)具体描述语句
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
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教学对象特指授课班级的学生,在目标描述中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教学条件一般都在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进行,如非必要也可以省略;评价标准除了特指以外,都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因此也不必再重复说明。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如:
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作用。
能画出常见电路元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
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程的知识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的学习内容。
教学难点主要指由于知识的深度和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在填写此栏时,除应简明地说明重点、难点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突出和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和化解教学难点。在填写“解决措施”栏时,应把考虑的具体内容简要地进行说明。
6.教学媒体的选择
(1)知识点编号
同前。
(2)学习目标
同前。
(3)媒体类型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物理形态。一般常用的有:图表、照片、标本、模型、幻灯、投影、电影、录音(cd)、录像(vcd)、课件(视频、音频、动画)、网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如演示、示范、实验、上网等。
(4)媒体内容要点
指选用的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一般情况下,媒体的名称(题目)大多可以反映它的内容要点。
(5)教学作用
指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它已在表中列出,选用时,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6)使用方式
指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它也在表中列出,只要把相应的代号a、b、„„等填入栏内即可。
(7)所得结论
指媒体使用后预期的结果。如阿基米德实验预期的结果是学生将认识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
(8)占用时间
指媒体使用过程需要的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估计到实际教学过程进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计划好媒体使用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合理掌握。
(9)媒体来源
包括自制、购入、库存、××资源库、网上下载等。
7.板书设计
板书是指教师讲课时在黑板(白板)上所写的文字、公式符号和所画的图表等内容。它是整个教学思路和内容的浓缩,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
板书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从表面上要求做到美观、整齐,充分合理地利用板面,更重要的在于板书可以使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形式有条理地呈现在黑板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要求板书设计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完整,系统性、逻辑性强,符合视觉心理,便于学生的学习。
板书设计一栏,整体可做为一幅板面,也可分为4幅板面,或者作为8幅投影片(只限板书内容)使用。如果需要在板面上书写的内容较多,可以只用符号“×××”代替板书内容即可,不必把字符一一写出。
我们通常所用的板书,多为逻辑式的:
一、× × × × × × ×
1.× × × × ×
(1)× × × ×
(2)× × × × × × ×
其实,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精心设计,学生得到的将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而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和审美情趣的陶冶。
8.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前面所进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工作,都将在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为了便于教学和交流,我们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中统一使用下列图形符号:
内填写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媒体的类型和媒体的内容要点;
内填写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内容;
内填写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的内容;
为课堂教学过程开始和结束的符号。
9.形成性练习
它是按照教学目标编制的一组练习题,用以考核学生对本节课(或本知识单元)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形成性练习题的编制,应按如下要求进行:
(1)将每个知识点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2)将每个知识点上每个层次的学习目标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练习题与之对应;
(3)将所有的练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
(4)在满足上述3项要求的前提下,练习题要尽量精简,要求做到题量少但满足检测的需
要。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深入钻研、精心设计。
10.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每节课(或知识单元)教学情况的评价,在本栏中应填写以下内容:
(1)形成性练习题的检测结果;
(2)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
(3)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
(4)遇到有测验和考试时,记录其评价结果。
本栏目应在课后及时填写。对上述反馈信息中发现的问题,应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效果最优化。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
模板
(二)
模板1 专题课程学习模式
专题课程的标题
一、学科领域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并突出主要学科。
二、适用年级
介绍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生年级。
三、教学/学习内容概述
在此处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的概述,如果涉及到角色扮演等,还应在此处设置情境。
四、学习目标/学习成果
先要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此次学习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然后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这些最终结果可以是:
·学到了一系列知识;
·解答了一系列问题;
·培养了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
总结
了所创建的事物的特征;·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进行了说明;
·进行了具有创意的工作;
·„„
五、学习过程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时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你还可以在此处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到的信息或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建议”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其中的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此处考虑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问题。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介绍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材料或参考网址(建议在每个网址后写上一句话,简要介绍通过该网址可以获得的信息)。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创建量规、自我评价表或其他评价工具,以便使学生可以知道将如何评价他们。
模板2 基于网络的探究型学习(webquest)模式
探究型学习(webquest)的主题
一、介绍
在此处向学生们简要介绍这个webquest的有关情况。如果在此webquest中包括角色扮演或闯关游戏(如“你现在是一个鉴别神秘诗人的间谍”),则应在此处设置情境。也可以使用这部分做先期的组织或概述工作。
二、任务
清晰明了地描述学习者行为的最终结果将是什么。任务可以是:
·一系列必须解答的问题;
·对所创建事物进行总结;
·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阐明自己的立场并对此进行说明;
·一项具有创意的工作;
·任何需要学习者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转化的事情。
三、资源
利用这一部分指明学习者可以用于完成任务的网址。在每一个链接中嵌入对此资源的描述,以便学习者可能在点击前知道自己将通过访问该网址获得什么。
四、过程描述
介绍学习者完成任务应遵循的步骤。这一部分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所在。一定要使这些步骤简明清晰。
(1)第一步
(2)第二步
(3)„„
五、学习建议
在此处,你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组织所收集的信息。“建议”可以包括使用的流程图、总结表、概念地图或其他组织结构,“建议”也可以采用由复选框组成的问卷形式,问题旨在分析信息或提请对要考虑的事物的注意。
如果将“学习建议”部分嵌入到“过程描述”中,可能效果会更好。不过如果你提供了大量的建议,或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不是几步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么还是将这两个部分分开的好。
六、评价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另外,你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七、总结
用一两句话概述学生通过完成此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模板3 基于问题的研究型学习模式
研究型学习的主题
一、确定问题或提出更多的问题
向学生们展示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此部分的目的在于确定一个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确定较高层次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学生做出选择。
在这里,学生们要分析即将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列表,这些问题将指导他们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选择恰当的信息。教师可能有必要确定问题或帮助学生们提出他们的指导性问题。
二、组织分工
小组成员要一起确定所应承担的责任,决定谁将做什么工作,以及他们将如何合作。他们还将决定利用什么资源,以及如何收集信息。成员们需要一定的合作技巧。
三、收集信息
小组成员收集有助于回答或解决主要问题的相关信息。如何收集事实是一个需要传授的技巧。小组工作时应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并能很好地合作。
四、整理分析信息
当小组成员们认为他们已经收集到足以回答或解决问题的信息时,他们将在一起把所收集到的信息分类。
为了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小组成员需要明确回答以下问题:
(1)所收集的信息是否有助于回答主要问题?
(2)信息是否充足?是否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3)所收集的信息是否足以做出决定或解决问题?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所收集到的信息。学生们(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将利用以问题形式组成的标准列表来分析事实。他们要根据这个标准来研究所收集到的事实,这将有助于他们筛选有用的信息,以便获得最终的答案和解决方案。
五、创建答案/解决方案
在这一步骤,小组成员们要思考下面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利用已有的观点和所收集的资料创建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最终结果(产品)将是怎样的?这段时间将是富有创意的,但小组成员们必须记住这一切要基于他们根据已收集并分析的信息所产生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六、评价与展示作品
小组之间共享他们所创建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评价他们在这个项目上的表现。评价需要关注研究过程的每一步骤。在项目结束的时候,多花一些时间确定一个新项目的目标,这点很重要,因为学生们希望按这样的研究步骤在下一次的研究中提高自己的表现!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初中化学篇二
逆向思维训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 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讨论法、竞赛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案例一:司马光砸缸
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案例二: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正三角形的顶点,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放在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出来了。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案例三:
日本是一个经济强国,却又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因此他们十分崇尚节俭。当复印机大量吞噬纸张的时候,他们一张白纸正反两面都利用起来,一张顶两张,节约了一半。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不仅创造了财富,节约了资源,而且使人们树立起新的价值观:节俭固然重要,创新更为可贵。智力思维训练题: abcde所代表的省份
对地理非常感兴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研究地图。其中的一个同学在地图上标上了标号a、b、c、d、e,让其他的同学说出他所标的地方都是哪些城市。
甲说:b是陕西。e是甘肃;
乙说:b是湖北,d是山东;
丙说:a是山东,e是吉林;
丁说:c是湖北,d是吉林;
戊说:b是甘肃,c是陕西。这五个人每人只答对了一个省,并且每个编号只有一个人答对。你知道abcde分别是哪几个省吗?
答案: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正确,那么b是陕西,戊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就不符合条件。甲说的第二句话正确。那么e就是甘肃。戊的第二句话就是正确的,c是陕西。同理可推出a是山东,b是湖北,c是陕西,d是吉林,e是甘肃。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初中化学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解决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
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
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
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
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
8、9个。
(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
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2.画图理解,自主探究
(1)用画图方式表达你对题目的理解。
(2)独立思考后独立画图,组内交流
(3)展示学生作品,分享解读。
预设可能出现的作品:
(4)寻找不同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结:大家画的图虽然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拿走的口哨个数与剩下的口哨个数。
3.列式解答,构建方法 (1)怎样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呢?
列式是:7+5=12(个)
(2)明明是拿走了其中的7个口哨,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解决呢?
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是整体,拿走的口哨是其中的部分,剩下的口哨是另一部分,把它们合并起来,就可以求出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4.回顾反思,提升方法
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谁能说说在做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回顾:读题(从图中获取数学信息)、画图(把数学信息转化成好理解的直观图)、分享交流大家画图的作品(在分享中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列式解答(用数学符号表达自己的思考)、找到用加法的道理(用数量关系说明这样解决问题的道理)。
总结:求原来一共的个数,就把拿走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合并起来。用到数量关系是整体=部分+部分。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解析交流不同学生作品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题意,掌握解答方法。注重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促进学生经验内化,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对比练习
解答下面各题。
建议:读题后,先画一画示意图,再解答。解答后,全班交流。
(1)
由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并出处算式。
(2)
师:题目中都有吃了8个鸡蛋这条信息,为什么两个题目用到的解答方法却不一样呢?
小结:第1题是已知原有鸡蛋的个数这个整体,因此要从整体中减去吃了的这一部分,就得到剩下的部分。而第二小题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就要将吃去的一部分与剩下的一部分,合并起来。两个题目虽然都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第一题求部分就要用减法,而第二题求整体就要用加法。因此在练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能看到吃掉或去掉就用减法来解答,而是要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
2.基础应用
(1)完成教材第100页第6题。
①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样多的呢?
②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③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说你这样解答的理由。
(2)游戏提升。
①拿出上课伊始游戏中的魔法盒子,盒子中放了一些彩色的小球,两人一组,一边玩摸球游戏,一边解答下面问题。
②从盒子里拿出()个小球,还剩下()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③从盒子里拿出()个小球,又拿出()个小球,还剩下()个小球,盒子原来一共有几个小球?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在游戏中理解。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明明从盒子里往外拿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在解决这样问题中还有什么困难?遇到困难大家有好办法吗?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初中化学篇四
作文修改例谈:每条材料都应该通向主题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王府街11号景山学校分部 张传海
作文内容:
以“说‘安’”为题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
教师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写了一篇作文,选用的是北京市2024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今天我们就进行一下讲评。今天讲评的重点是“材料与论点”,讲讲材料的选择,材料对论点的支持。
我们选用的例文是金颂同学的文章。我把它复印了,现在发给大家。
说“安”
金颂
在草地上玩儿的时候,多数人曾经寻找过四叶草。我也是如此。因为听说四片叶子的三叶草代表幸运。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找到过,因而感到失望和伤心。这时候妈妈问我:
“你知道四叶草的花语吗?” “那当然。不就是代表幸运吗。”
妈妈接着问我:“那你当然也应该知道三叶草的花语吧?”
我一下子被问住了。见我一时答不出来,妈妈告诉我说:“三叶草的一片代表祈求;一片代表希望;一片代表幸福。所以三叶草的花语就是‘幸福’”。
我感到茅塞顿开。三叶草是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得到的。但我们每个人却都在辛辛苦苦地寻找着四叶草。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拥有着“幸福”的同时,还在不知满足地寻找着“幸运”。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而且,因为苦苦的寻觅,失去了享受幸福的机会,这不是很可笑吗?
唐代的刘禹锡被贬职后,住在很简陋的房子里,而且失去了主持工作的权利。可是他仍然在唱: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说明他不是在找什么“幸运”,而是“安于现状”。虽然,刘禹锡已经没有工作的权利,被任命了个虚职,而且被排挤、打击,住在陋室里。但是他还是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很满足。但他还是很满足于自己的生活,没有埋怨,没有不满,反而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具有这种对待困难的态度,所以他能在生活中感到幸福。这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安于现状。
我曾经听说过很多中奖者的故事。他们收到很多奖金之后,就变得大手大脚,随便花钱,过起了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生活。当他们的意外之财挥霍一空之后,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吸毒者、乞丐,还有许多人自杀了。听到这些后,我感到很惊讶。他们,不就是那些在草地上找到了四叶草的幸运儿吗?他们可能一直认为:只有遇到“幸运”或者在美好的环境下才能幸福。因为他们幸福的标准是“财物”,所以随着财物的得失感到幸福或者不幸。这样的人即使在美好的条件下,仍然不会感到满足,不会安于现状。
我们现在是高三,可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难过的一个阶段。肯定有很多高三的学生感到很疲劳,而且对这种焚膏继晷地学习的现实感到不满意。可是,我想劝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实施这四个字,就是“安于现状”。我们可能会想“等这段难熬的日子过去以后,再安于现状”吧?但是这种人,以后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安于现状。因为这种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所以我们还是从现在就开始安于现状吧!
师:首先祝贺金颂同学,祝贺她的这篇作文非常荣幸地被我们选为例文。能够被选中,说明她的作文有可取之处。当然——
金颂:老师,能不能手下留情。我们的作文被选中,都有一种被公开批斗的感觉。很紧张。师:这种想法很正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赞美,希望被肯定。但是,我们面临残酷的高考,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精雕细琢。何况,作文是个大项。分值很高,不容有失。现在不是面子问题,而是涉及到我们人生的重要关头。我还是那句套话:风雨之后,才会有彩虹。
生一:为了胜利,请向我开炮!生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师:我们还是运用老办法,先认真阅读,列出这篇文章的提纲。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下解剖。学生以小组讨论,阅读,从题目、开头、过渡、展开、结尾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看主题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典型,论证是否严密,层次是否清晰。
讨论,形成共识。教师将内容在字幕上打出。金颂的文章大体分四个部分。说“安于现状”
一、三叶草与四叶草。三叶草代表现实普遍的生活,代表已有的幸福;四叶草代表运气,代表我们的愿望。要安于现状。
二、刘禹锡被贬官后,安于现状,作《陋室铭》。
三、中奖者成为不幸者。大奖花完之后,很多人成为吸毒者、乞丐,甚至自杀。四、高三是很辛苦的一年,很多人不能安于现状。要安于现状。师:读完这篇文章后,大家有什么感觉?说一下。师生发言:
1.题目是:说“安”,他写成了“说‘安于现状’”。这是可以的。但是这中间还需要适当的过渡。由“安”过渡到“安于现状”。可以这样设计:先说“安”有很多义项,再过渡到“安于现状”。2.全文好像不够统一。开头说三叶草和四叶草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有亲切感,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找过四叶草。这个材料很精彩,很新鲜,因为我们没有听说过三叶草的含义,没有从这个角度联系起来过。这个材料讲了运气,讲了幸福,讲了不满足,最后归结到“安于现状”,妈妈说我们都应该安于现状。可是,“安于现状”是个贬义词,它是说满足于现有的生活,不想改变现实,不想努力。那么妈妈教育我要安于现状,就不太恰当。其实,应该选择一个另外的词: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说能顺应各种遭遇,不管处在什么境况,都安然自得。
看来作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好的例子,好的材料,舍不得换掉了。想要从中提炼出一个意义,又一时找不到,只能这么有点牵强地凑合一下。
综合以上意见,我认为开头可以这样写:
安有很多义项,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随遇而安”。它可以使我们从容的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它可以使我们知足常乐,它可以使我们有一颗安闲的心,从容地享受眼前的幸福。
(然后引入四叶草的故事。)
3.刘禹锡的故事有些勉强。他并不是安于现状,也不是随遇而安,他是在发牢骚,在骂人。我们知道刘禹锡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诗豪”嘛,喜欢放炮。大家还记得他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小引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结果刘禹锡马上被攻击,又被赶回了边远山区。还连累了柳宗元等人。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太随遇而安。被安排进陋室,他很不服气,写了《陋室铭》,一方面标榜了自己,一方面骂了他的政敌。所以这个材料不太恰当。用苏轼的例子就更好些。因为苏轼是这样的一个人。
4.师:但是,如果你已经写了,使用了一个不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考试中,在高考的考场上,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那么怎样和随遇而安联系上呢?可以这样说。你可以生拉硬拽。高考作文,是考场作文,没有充足的时间酝酿,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怎样弥补失误,是一种考场的机智,一种智慧。
有篇论述“感情亲疏和认知差异”的作文《民族感情与世界》,写的是著名模特儿吕燕长得很丑,在中国得不到承认,到了法国却一举成名。作文虽然材料不错,可吕燕的遭遇实际是个审美差异问题,论述感情亲疏显然欠妥,有“偏跑”之嫌。那怎么办呢?时间已经过半,那名考生灵机一动,反复强调:作者就在作文中不断用“超越亲疏”这样的词语予以强调“点化”。说得多了,仿佛吕燕被国外接受真就是老外“超越”感情亲疏的结果,于是不仅没定为偏题、跑题,反而获得了满分。
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启发。你也可以反复强调:刘禹锡随遇而安。当然你还可以换一个苏轼的故事。5.中奖者的例子,前半部分讲得很好。和四叶草的故事正好联系起来。但是后半部分的分析,有些误入歧途,谈起了什么是幸福,没有和上下文形成一个整体。可否这样修改:首先突出获奖者是“幸运儿”,但这些幸运儿由于没有好好把握,被“幸运”戏弄了一把,成为了彻头彻尾的“不幸者”。
修改稿:
我曾经听说过很多中奖者的故事。他们收到巨额奖金之后,就变得大手大脚,过起了花天酒地、放荡不羁的生活。当他们的意外之财挥霍一空之后,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吸毒者、乞丐,还有许多人自杀了。听到这些后,我感到很惊讶。他们,不就是那些在草地上找到了四叶草的幸运儿吗?他们得到了“幸运之神”的垂青,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幸运儿”。但是,他们没能好好把握这份“幸运”,被所谓的“幸运”戏弄了一把,成为了和彻头彻尾的“不幸者”。有时候,“幸运”会成为人生的陷阱。
所以,我们应该弄清幸福的真正含义,珍惜眼前的幸福,不盲目羡慕别人的“运气”,不痴心妄想“天上的馅饼”,不怨天,不尤人,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在随遇而安的从容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成功。
6.高三要安于现状。这段说得也不太恰当。论证缺乏力量,好像是一堆废话。可以这样想:既然我们必须要过这一关,要走这一步,与其埋怨,与其厌烦,不如接受现实,随遇而安。
怎样修改:
我们现在是高三,可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艰苦的一个阶段。肯定有很多高三的学生感到很疲劳,而且对这种焚膏继晷地学习的现实感到不满意。可是,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既然,我们那么渴望进入自己理想中的学府深造;既然,命中注定要有这段艰苦卓绝的拼搏。那么,让我们随遇而安吧,让我们接受这个现实,让我们检验一下自己的意志,看自己能否在这场耐力和智慧的角逐中最后胜出。
7.文章要保持整体性,要始终用一个话语说话。安——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四叶草的故事,幸福就在我们身边——中奖者的故事,有时候,“幸运”会成为人生的陷阱——高三是一种现实,接受它,成功地到达理想的彼岸——结尾:“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8.要不要加个结尾。
总之,“安于现状”并不一定就是消极的。当我们能够做到“随遇而安”,就能知足常乐,有了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工作,制定长远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9.话题作文,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宽松的空间,我们在选择文体时,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在选择表达方式时,要选择自己习惯的;论点、材料的选择都要事先列一个提纲,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比较有把握的。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当观点确立,就要慎重地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今天,我们通过修改金颂同学的作文,主要是提醒同学们:材料确定后,对材料的分析和引申很重要。同样的一则材料,可以被引向不同的方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论证时,要明确观点,将材料引向同一个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文章的中心,主题,是罗马,每一条材料都被引向它。这样,才能做到主题明确,材料典型,论证严密。一篇作文如果是一个圆,那么,主题就是圆心,所有的材料,所有的语言和标点,都要被控制在这个圆中,服从这个圆,服务这个圆。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 逆向教学设计教案初中化学篇五
英语逆向教学设计探索
——以module one 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姚培骊
摘要
逆向设计是一种以学习目标引导的,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不以教材为依据,而以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学习结果表现为对知识进行意义理解,并能有效地将知识和技能迁移于新情境中。
关键词
逆向设计 学习结果 理解
目前通常的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或者教材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最后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初看起来这种设计没有问题,但仔细推敲,疑问不少:学习目标达成的预期学习结果(desired results)是什么?学生取得预期学习结果的评量证据(指标)是什么?学习活动是否能帮助学生取得预期的学习结果?
在这些问题的驱使下,我以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grant wiggins and jay mctighe)的《understanding by design》—《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中文版)为学习范文,开始了对重视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探索。
一、逆向设计
美国教育评量(aement)学者威金斯和麦克泰在《understanding by design》中强调教学的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强调课堂、单元和课程在逻辑上应该从想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导出,而不是从我们所擅长的教法、教材和活动中导出。〔1〕墨尔本大学教授约翰·哈蒂(john hatte)在《可见的学习》中也强调:学习起始于“逆向设计”——而不是起始于教科书、备受喜欢的课或久负盛名的活动。学习从教师(最好还有学生)了解期望的结果(对应于学习目的的成功标准)开始,然后逆向运行到学生开始上课的状态。〔2〕这种逆向设计是适合于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设计,它属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理论指引下的教学设计。成果导向教育自1981年由斯派迪(william g spady)创设以来,受到国内外教育学界的追捧。obe理念的基本原理是:所有学习者均成功(succe for all)〔3〕
英语教学设计如果采用成果导向理论下的逆向设计,就不能像通常那样依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学习目标,而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英语课程标准来确定学习目标,考虑什么学习结果可以表示达成目标,需要制定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评量标准,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获得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
逆向设计的逻辑由三个阶段构成:阶段1:如果期望的学习结果是要学生……阶段2:那么,你需要证明学生有能力……阶段3:因此,学习活动必须……(stage the desired end result is for learners to…→stage you need evidence of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stage the learning events need to…)〔4〕
二、逆向设计案例
根据逆向设计的逻辑:如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要学生理解并迁移知识和技能,那么,需要证明学生有能力理解并迁移这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活动必须围绕获得理解和迁移能力展开。
因此,我在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尝试使用逆向设计模板来进行这个单元10节课的整体设计。从三个阶段展开教学设计。
阶段1: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desired results)
阶段1的设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和表示目标达成的学习结果。学习目标要转换成基本问题;学习结果包括预期的迁移、预期的理解、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1)确定单元教学目标(established goals)
(what relevant goals(t standards, course or program objectives, learning outcomes)will this design addre?
单元目标由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英语课程目标〔5〕统整而成。
统整后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是:
a.学生将了解游记的写法,学会运用英语描述景点,尤其是大桥等建筑。
[依据的核心素养目标是:语言运用——能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和结构,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连贯、流畅的书面表达。依据的课程目标是:能写出意思连贯,结构完整的短文]
b.学生能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有关旅游的感想,尤其是能够用英语向人表达自己在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时的见解。
[依据的核心素养目标是:语言运用——能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连贯、灵活地进行口头表达。依据的课程目标是:初步养成用英语交际的习惯;能准确地描述事物,比较得体地表达见解]
c.学生能通过多媒体资源更多元地了解世界地理,熟悉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依据的核心素养目标是:学习能力——能多渠道地获取信息;文化品格——能通过文化对比,形成理解、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依据的课程目标是:具有较强
2 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从广播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学生能运用旅游的相关知识和语言通过小组合作制定旅行计划和编写网络游记。
[依据的核心素养目标是:语言运用——能运用相关语言知识进行连贯、流畅的书面表达;学习能力——能多渠道地获取所需信息;思维品质——能调动一切已知信息,创新且有价值地解决问题。依据的课程目标是: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与他人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能适应真实的语言环境,具备独立生活的语言能力]
2)列出我们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eential questions)(what provocative questions will foster inquiry,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er of learning)a.从旅行类的纪录片或广播节目中,我们能了解、收获些什么?
b.旅行开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旅行结束后,又以什么方式来记录下美好的时光?
c.什么是游记,游记怎么写?
d.怎样与友人深入地聊聊旅行的话题, 怎样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旅行感受? 3)预期的学习结果
预期的迁移是什么?(transfer of learning)
(how could the students apply the key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y acauired in the unit in practice?)a.能听懂、看懂原版的英语旅行类节目。b.能用英语交流个人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c.能通过网络等媒体搜集更多的旅行信息,编写详尽的旅行计划 预期的理解是什么?(understanding)(what specific understandings are desired?)
a.旅行中有意识地积累所见、所闻、所感,既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为未来写作做准备。
b.视频、图书可以拓展视野,加深对世界地理和风土人情的理解。c.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编辑记录旅行足迹,既可以增加生活的乐趣,又便于留下永久而珍贵的记忆。
要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knowledge and skills)
(what key knowledge and skills students acquire as a result of this unit?)学生将会知道……
a.旅游主题的核心词汇和拓展句型(our expectation began to build./there’s no feeling quite like seeing…./ the bird’s eyeview of the city…./ tower over / speed by/ approach the very top of … etc.)。
b.如何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游记的写作。(in composition and speech, chronological order is a method of organization in which actions or events are presented as they occur or occurred in time)c.动名词及其完成式在语篇中的应用(the perfect form of gerund).学生将能够……
a.听懂或看懂关于旅行的节目或杂志,从而开展多渠道的可持续的自主学习。
b.能用英语描述旅行计划,畅谈旅途中的感受。c.通过小组讨论制作一张详尽的旅行攻略。d.完成一篇描述建筑或者风景的游记。
阶段2:确定评量证据证明学生有能力完成理解和迁移:(acceptable evidence)
(through what authentic performance tasks will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desired understanding?)
阶段2的设计内容包括: 1)表现性任务(performance task)a.《听力课堂》——听懂原汁原味的英国广播电台bbc的关于旅行的特别节目,并能分析出不同类别旅行的特点和适宜的人群。
b.《人在囧途》——创设飞机上偶遇的驴友对话的情景,在对话中描述自己的旅行计划或旅行中的收获,吐槽遭遇的困难、烦恼及内心的感受。
c.《环游地球之____》——暑假里,高三的同学们计划集体去香港,作一次毕业旅行。应用所学过的关于旅行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为他们制定一份为期三天的旅行计划,并附有详尽的旅行攻略。
2)根据预期结果,需要收集的其他证据(other evidence)
a.复述课文——用课文中游记的写作顺序复述课文。
b.小测验——课文词组的默写及用重点词汇翻译句子。c.改写句子——用动名词改写句子。
d.技能测试——写一篇《climbing mountain tai》。3)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students’ self-aement)a.自评作文《climbing mountain tai》。b.组内互评英语小短剧《人在囧途》。
c.小组与小组互评为高三毕业旅行制作的旅行攻略。
4 d.单元结束时,反思旅行有哪些不同的种类,能各自让我们收获些什么。以及未来我们该如何计划旅行和记录旅行。
阶段3:设计学生完成理解和迁移的学习活动:(learning plan)阶段3的学习活动设计要思考三个要素:一是活动顺序,二是关键活动,三是活动编码。即:教与学的体验顺序如何安排,才有助于学生发展和展示出预期的理解?要依据顺序逐次列出关键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同时以 whereto元素中相应字目为活动编码。例如:
w=where 了解单元学习的方向和预期结果(what)h=hook 把握(hook)学生情况和保持(hold)学生情趣。e=equip 代表知识的体验观点的探索。r=rethink/ revise 反思和修改等。
e=evaluate 允许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和应用进行自评、互评。t=tailored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来设计作业和活动。o=organized 组织教学使其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持续参与的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本单元的活动顺序如下:
1.以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如(你们经常去旅行吗?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旅行呢?有什么特殊的难忘的经历吗?旅行中参观过大桥吗?是怎么参观的?)切入主题,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好奇和兴趣。h 2.介绍基本问题,讨论本单元的最终表现性任务(《听力课堂》、《人在囧途》和《环游地球之___》等计划)w 3.根据学习任务和表现性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讨论文本,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及方法,掌握描述旅游过程、安排及感想的表达,积累景物描写有关的词汇和句型。为后期的表现性任务做准备。e 4.头脑风暴,先让同学们聊聊阅读过的游记类的名著。名著选粹,让同学们根据所读到的片段,判断它们来自哪几本小说。(《西游记》、《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环游地球80天》)启发同学们思考,游记常见的叙事顺序有哪些?按照课文中的记事顺序写登山游记并自评,教师用ppt集中反馈。e 5.摘取中学生英语报上刊登的泰国文化之旅的文章,作为学生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在了解了泰国人的语言习惯后,开展小组合作,查找其他泰国特殊的文化习俗,制作一张泰国旅游的小册子。老师从旁观察,并提供相应的指导。e,e2
6.各小组之间分享探究性学习的结果,进一步讨论问题:作为游客,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 r
5 7.选取bbc的特别节目《听力课堂》作为听力资料,让学生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完成练习,讨论不同类型的旅行给人们来的不同的收获。e 8.应用在听力材料中学到的内容和语言,进行《人在囧途》的情景表演,模拟飞机上偶遇的驴友的对话,描述自己的旅行计划或旅行中的收获,吐槽遭遇的困难、烦恼及内心的感受。并让学生就同学的表现进行组内互评。e2, t 9.讨论旅行中“那些尴尬的事”让同学们思考如何才能避开这些不必要的无奈,播放并讨论视频《how to get the most out of your travel》e, r 10.暑假里,高三的同学们计划集体去香港,作一次毕业旅行。请同学们根据小组讨论和思考的结果,为他们制定一份为期三天的旅行计划,并附有详尽的旅行攻略。学生在ppt上做展示,各小组间进行互评,并根据评价反馈进行修改。
三、
逆向设计的感悟经过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一课的逆向教学设计探索,我的教学设计思维有了四个“逆向”变化。
一是由教科书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的思维习惯有了转变,“逆向”为重视并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这里,学科核心素养起的是引领作用,教材内容起的是因材施教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调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才有可能促进学生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
二是学习目标中的“知识、技能”的二维度思维习惯有了转变,“逆向”为四维度的“知识、技能、理解意义、迁移”紧密结合的学习目标。而这四个维度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布卢姆的认知过程有六个维度:“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知识的应用,但是,教学设计中没有新情境的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环节,高阶思维的分析、评价和创造是无从着手的。
三是确定学习目标后就设计教学活动的习惯有了转变,“逆向”为及时将学习目标转变为预期的学习结果。这样就使学习目标成为可操作、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成果。学生也能由先前的由某个词表示的抽象学习目标,转而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在一个什么新的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有效地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地掌握了某种本领。
四是教学活动的安排过多地考虑教师教学过程的习惯有了转变,“逆向”为注重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认知与体验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结合等多因素的综合学习活动,这种基于学生学情的因人施教,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素质,能够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著,闫寒冰、宋雪莲、赖平译.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24:14.〔2〕 约翰·哈蒂著,金莺莲等译.可见的学习(教师版)——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24:105 〔3〕 spady w g,marshall k traditional outcome-based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1(2):65-74.〔4〕 grant wiggins and jay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guide to creating high-quality units〔m〕.usa:ascd,2024:9
〔5〕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上海:上海 教育出版社,2024:27-29
〔6〕洛林·w.安德森等著,蒋小平等译.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24:51-52
此文发表在《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4年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