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2024年自然辩证法文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辩证法文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篇一

摘要................................................................................................................................1 abstract..........................................................................................................................1 引言................................................................................................................................1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1 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2

2.1自然界的统一性...............................................................................................2 2.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3 3园艺学内容.................................................................................................................3 4自然辩证法对园艺学的重要性.................................................................................4 5自然辩证法基本要义.................................................................................................5 6园艺学的自然辩证法要义.........................................................................................6

6.1系统观...............................................................................................................6 6.2科学技术观.......................................................................................................6 6.3创新观...............................................................................................................7 7自然辩证法在园艺生产的应用.................................................................................7

7.1建立多样性的生物类型...................................................................................8 7.2科学认识转基因植物.......................................................................................9 7.3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措施与趋势...................................................9 7.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浅谈自然辩证法与园艺学

兰彩耘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把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规律、自然科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园艺学也是研究自然的科学,所以可以将自然辩证法的知识运用到园艺学上,从而指导园艺学发展。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园艺学;作物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dialectics and horticulture

lan caiyun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bout nature and general laws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ing nature of general method of laws of nature and nature dialectics of nature, the nature and law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natural science methodology as a research horticulture is the study of natural science, so i can to apply knowledge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in horticulture,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words: natural dialectics;horticulture;crops 引言

纵观历史,伟大的自然科学家都是伟大的哲学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中介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目的就是促进自然、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园艺学也是研究自然的科学,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导园艺学发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他对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就是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给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索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在生产力的推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动下,自然科学普遍得到了快速发展。自然界中的事物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发展的。恩格斯写到:“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砾到太阳,从源生物到人,都是出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一般的规律,自然科学必定要受到哲学思想(辩证法)的支配。2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当代自然辩证法除了以自然为研究对象,还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个别的过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个别领域或者科学技术个别学科的特殊规律。自然辩证法一方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又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概括。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科学学科之间只存在普遍理性的普遍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普遍理性有无的区别。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哲学对科学实施方法论指导;科学是哲学的具体材料。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哲学对科学的批判。科学通过普遍理性的层次跃迁改造哲学;哲学将科学中的普遍理性选择性的吸收。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2.1自然界的统一性

所谓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根据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特征,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类。

自然界的物质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 2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的统一性。根据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区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天然系统。2.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性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物质系统的整体性,首先反映了物质系统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3园艺学发展和内容

我国园艺业和园艺学的发展,比欧美诸国早600~800年。在西方国家之间,园艺植物和技艺的交流,最早当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给欧洲带去了中国的桃、梅、杏、茶、芥菜、萝卜、甜瓜、白菜等,大大丰富了欧洲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给中国带回了葡萄、无花果、苹果、石榴、黄瓜、西瓜和芹菜等,丰富了我国的园艺植物种质资源。以后的交流不限于陆地,海路打开了更宽的通道。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园艺大国”。我国原产的果树、蔬菜、花卉和观赏树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国的园艺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现有中国园林植物达1527种及变种,该园以拥有这么丰富的中国园林植物而骄傲。中国传统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其艺术价值,历史地位和辐射影响早有定论。作为世界植物起源的几个中心之一,中国为世界提供了数之不尽的食品资源、观赏资源和经济资源,资源之多永远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首先,园艺产品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满足了国人的食品、观赏、绿化、经济等需要。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进行一个转型,而园艺产业的发展也必定要跟随这个转变的过程。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要求,中国的园艺产品的营销体制向市场机制的根本性转化,使园艺产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拉动了其产业发展,中国园艺作物的生产规模和产量的份额在国内农业经济和国际园艺产业中有明显优势;园艺业是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可以消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可提高农民 3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素质和农民收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起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园艺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在一些地区,园艺业已成了改变落后和贫困的产业。

此外,园艺产品在西部开发,出口创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果、茶叶等多年生作物,在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解决农民生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园艺产品生产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加工、包装、运输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与生产紧密相连的外向型龙头企业,这些将有利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总之,园艺是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果树、蔬菜、花卉及观赏树木的栽培与繁育技术。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三大类经济作物群。园艺学科属于应用基础和应用型研究学科,是以农业生物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园艺作物起源与分类、种质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贮藏加工等应用技术与原理的综合性学科。园艺研究的内容包含了作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多个方面的科学。4自然辩证法对园艺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进行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工作中指导实际工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与该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初步参加一些科研项目是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园艺科技工作者。现代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现在技术问题有越来越综合化,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在一个科研项目的规划、设计、实验、得出结果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需要协调多方的利益。无论种植多么不起眼的植物,不仅要考虑植物本身基因因素,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的。毋庸置疑,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无论园艺科技工作者能否自觉地认识到,他们总会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自觉和不自觉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会在他们的研究活动中起促进和阻碍作用。因此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一名优秀的园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与社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其才能的充分发挥。清代章学诚说过:“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可见才、学兼备的情 4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况下,科技工作者的识对其能否成才和成才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远见卓识,也有人见识短浅,但识非天生因素,它也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和提高。识,即见识,通常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作出科学预见的能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识的作用,在宏观上表现为对科学技术总体发展趋势和本专业学科领域学术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微观上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对科研课题的敏锐选择上。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见识水平,必须使其了解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还要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这样才能正确的预见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只有有了对未来的准确把握,才能看准方向,少走弯路,尽快尽好地成才。自然辩证法通过系统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哲学、社会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考察,使我们了解了科学技术的过去和现状,也懂得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见识能力。

一名合格的园艺学研究生需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了如何搞科学研究以及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用的一般方法。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神圣而不神秘。5自然辩证法基本要义

自然辩证法的要义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通过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自然科学观是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方法、基本概念、成长条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观认为,自然科学源于社会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概念、定律、原理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制度、阶级及其思想体系的影响,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科学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主 5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义是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园艺学的自然辩证法要义

园艺学作为一门协调和探索自然界与人类关系、自然界内部的关系的研究性的学科,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而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解园艺学的过程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对园艺学有所启示。6.1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采集了植物的种子、茎、根和果实。由于园艺学的飞速发展,已经由一门单一学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专业。6.2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给园艺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园艺学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 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园艺学又有了飞速发展,主要是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的成就,如光合作用机理的阐明,光敏素、植物激素的发现,微量元素的发现,遗传育种技术、同位素计年法建立,以及抗生物质的分离等,使园艺学在经济上更为重要。我们应当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发掘出一批野生果附、经济植物、药用植物和名贵珍稀花卉,然后通过引种驯化、组织培养和生物工程的方法加以改造,将它们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贡献力量,我们要努力推动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搞好园艺园、定位站和实验站的建设,组织植物分类、地理、形态、生态、细胞、生理、遗传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的力量综合研究园艺植物的野生近缘种的基因资源,为农学家提供更多的育种原始材料;我们还要采用常规方法,如有性杂交、多倍体和锈发突变等,以及生物工程方法,如细胞杂交、dna摄取和遗传工程等去改良现有的园艺栽培植物,探索将野生植物的有用基因引人园艺植物。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6.3创新观

园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乎人民日常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象也是生物圈中显著的组成成分,处于关键的位置。植物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地球上物质循环的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界作为一个天然的基因库,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宝贵的财富。当今,随着人口增一长和社会发展,世界面临着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危机。这些问题无不与园艺学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人类最终只有依靠所掌握的特定生物学规律,尤其是园艺学知识,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园艺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本资源调查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与过去的历史相比,突出的表现是在极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内,完成的过去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任务。这些进展无疑要归功于新思想、新技术的应用;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跨国界、跨学科大型综合性研究的开展;与农林医等应用学利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长足的进步对植物科学起了推动作用。今后二、三十年,园艺学将会出现飞速发展的新局面,其中包括对光合作用及生物固氮结构功能、反应步骤的一些关键之处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继续深人探讨,并且重点转向它们的运转、配合、调节与控制的研究,从而将对农业增产起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可能在工业中开拓出有希望的应用前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估计会有所突破,从而使许多重要农作物离体培养物可以更自由地获得再生植株。这项工作的成就必然导致基因工程在农作物的生产应用中发挥更大的实际效果。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密切配合,一无疑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将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随着人类对食品的重视,园艺学会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推动巨大生态工程的建设,表现出实际效果,并促进在更大的规模上开展跨国界的全球性的生态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加快生态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利用细胞大量培养生产植物有用化合物,今后可能在生产中表现出巨大潜力而受到重视。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某些有用化合物的基因的利用亦将有迅速的发展而取得一批有使用价值的成果。7自然辩证法在园艺生产的应用

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作物也一样存在“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对于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栽植过程中,大部分同样经历从播种、7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成苗、开花、结果、最后又得到种子的过程,从生到灭、繁衍下一代之生生不息中。我们研究其生长过程、就是在运用自然辩证法。

一切质变都是量的积累。事实上,绝大多数作物都易受害,特别是病害,当栽植过程中发现作物出现异常征兆时,如不早做处理防患于未然,那么最后将颗粒无收。因此发现作物最易感染的原因,弄懂作物染病机制,掐断病源或者预防,极早将病害隔离,就能保证作物茁壮生长。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可以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决定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着的双方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作物生长过程是很容易受干旱,而水是作物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缺水,将导致作物发育不良,不管是作物发育的哪个阶段,一般都会对水有其需求。一方面受到作物自身抗旱因素、一方面受到气候、地质等环境条件复杂性,人们对其了解有限的条件下,不可能穷其所有,做到万无一失;即使作物生长良好,环境适宜条件下,缺乏良好的作物管理,也可能出现问题。这些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是有联系的,我们只有统筹全局,才能把握关键。事物各要素不仅是密切联系的,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要掌握作物环境对作物生长影响规律,需对环境进行监测和预报。

对复杂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时,可将其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部分,如考察整体确定性与部分不确定性或整体不确定性与部分确定,做出重大的有风险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拟制灵活的伴随决策、应变决策和补偿决策等。由于作物生长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目前认知能力造成某些方面的不确定性,进行大面积作物栽培时,做到精心管理,风险预估,把各个环节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7.1建立多样性的生物类型

生物多样性使生物和谐发展,作物能够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育作物种类的遗传多样性;二是保护天敌种类的多样性;三是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繁育出脱毒作物原原种苗。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证实了生物个体是环境中和谐共处大家庭中的成员。合理的生物类型结构是维持生物系统动态平衡的基础。例如,利用不同作物进行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可以减轻自然灾害。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7.2科学认识转基因植物

当今转基因植物无处不在,但怎么去认识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是自然的转基因植物类型。在人类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植物的有性杂交之前,生物界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类通过自然的自交和异交进行转基因,演化出了许多生物种类,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由此推动了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这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遗传工程育种方法,是现代育种技术。由于物种间有很强的生物隔离机制,通常很难得到亲缘关系比较远的杂交种,通过人工有目的地利用生物的花粉管通道法,根癌农杆菌、噬菌体等和理化细胞融合法、基因枪法等非生物转基因技术,有针对性地定向和定量改良生物某些性状。现代育种方法具有缩短育种改良周期,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作用。对于不同生物种类,不同条件可以采用不同的遗传改良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各种育种技术,开展生物遗传改良的研究,选择自然转基因还是现代育种技术,都要思考对食品和健康、7.3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发展措施与趋势

从辨证法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即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和服务业。其核心是维护“自然一社会一经济”生态系统的基础产业。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构建“平安、文化、和谐、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背景下,也要遵循生态的科学发展观。基于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应当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和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及市场准人制度,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农业部门主要工作范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着眼全局,统筹谋划,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出发,保持长期协调发展。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测制度,从理论层面指导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安全观念。四是牢固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把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监测列入监管范畴,杜绝来自生产外的因素造成产品不安全。五是准确把握发展与监管、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定期发布监测和预警信息。六是建立以市场导向为基础,以增进消费者健康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产品种养制度,合理布局,着力打造势农产品地域,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七是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理念,强化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安全优质的整体品牌形象,带动 9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现代农业全面发展。八是牢固树立诚信、自律的意识,对农户开展持续有效的养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实现农业优质化。7.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辩证法中所指的自然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在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人类对生态破坏的程度愈发严重,这才开始对生产活动的间接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也因此我们才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这种影响。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行为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园艺学也得运用自然规律,也需有人的参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从实际出发,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不盲目发展,不看重当前而忽略未来。

结论

自然辩证法在园艺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在作物栽培运用时,我们应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内在自然规律,充分考虑园艺学与科学的有机结合,寻求可持续发展,创造大家放心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贾绍辉,于洪龙.关于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24(8):274,276.

[2]

祁玉峰.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几点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24(11):27—28. [3]

张正斌,徐萍,董宝娣,刘盂雨,段子渊,刘斌,朱有光.水分利用效率——未来农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4,1:52~61

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课程论文

[4]

周守仁.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7.

[5]

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24,13(1):52-54. [6]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4. [7] 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263-265.

[8] 程智慧.园艺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9] 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明网.光明观察.学术观点,2024.

[10] 马永华.论生态文明建设[j].理论导报,2024:37-39.

[11] 于然欣.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j].综合管理,2024:184-185.

致谢:

我完成了自然辩证法论文,要感谢教导这门课程的老师邱德胜老师,是他的兢兢业业,让我们学习到很多。

自然辩证法文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篇二

浅议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一、雾霾天气状况

相关研究的统计数据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的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持续性雾霾的次数增加显著。从空间分布看,雾霾日数呈现东部增加西部减少趋势。其中,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增加最快。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逐渐出现轻雾天气,随着时间的推移,轻雾、雾和霾的范围逐渐加大、程度逐渐加剧;在这场遍及全国的雾霾中,北京污染尤甚。今年1月份北京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无论城区、郊区还是交通环境评价点,其代表的全部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pm2.5指数达到340到446之间,属六级严重污染。不仅北京的空气质量被称为史上最脏,甚至于小半个中国都是处于这种状态的。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检测数据超过300,即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造成了北京口罩甚至一度脱销;多地的pm2.5濒临“爆表”,山东、湖北等省份的高速公路封闭,北京至武汉的动车被雾霾“拦停”等等一系列影响。对此,外媒称这是“最严重雾霾”,“雾情令人窒息”;坏消息还上了新闻联播头条,央视很罕见地就雾霾做了很长时间的报道。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

既然现在雾霾天气如此的频繁,尤其是现在即将入冬,按照往年的经验,北京的冬天大部分时间都将处于雾霾天气当中,我们首先应当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出现饱和。如果水汽多于饱和量,多余的就会凝结出来,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形成小水滴或冰晶,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成为雾。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越容易形成雾霾。据气象专家介绍,雾霾污染天气的形成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些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随之加重。特别是近几年的冬季,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同比温度比往年要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这个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根本原因还是污染物排放大。

第二,扩散条件不利。近期极端不利的污染扩散条件是形成污染过程的直接原因。由于地面闭合低压控制,地面风速减少,湿度加大,并且逐渐形成了进风逆温和大雾极端天气扩散,持续积累造成本次污染过程。

第三,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贡献叠加。由于pm2.5污染区域性以及相关联区域污染传输,也是形成重污染的重要因素。近期,周边地区污染水平明显高于我们城区,特别是大范围,大区域尺度内污染物的输送排放污染物相叠加,使pm2.5污染物浓度水平进一步升高,也客观上加重了污染水平。

此外,大气污染涉及还到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以北京地区为例:一是最远达到几百公里之外的植被遭到破坏,裸露的表土大量增加,沙尘远距离运输到城市;二是城乡结合部继中心城区之后大兴土木,五六环外尘土飞扬;三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污染物排放,包括燃煤锅炉、机动车尾气、炒菜油烟、加油站和家居装修的挥发物等;四是周边城市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如周边城市对北京pm 2.5排放的贡献度接近四分之一。

而除了以上这些比较主流的雾霾原因之外,近年来,又有一些对于雾霾成因的新观点被提了出来,其中就有“烹饪加重雾霾”这一理论。

其实,烹饪对雾霾贡献率不小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4年夏天,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之“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就曾发布其研究成果,他认为,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祸首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夏季和冬季不一样,烹饪源的影响比冬季更大,“这是不可忽视的”。王跃思认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公共环境研究中心马军认为,烹饪影响pm2.5“听似没有道理,其实是有道理的”,跟西方和日本不同,中国人烹饪更多的是用“炒”,产生的油烟是要多一点。他解释说,在扩散条件好、居住稀疏松散的情况下,烹饪排放的油烟很容易扩散,对pm2.5不会有太多影响。但在扩散条件不好,人口密度很大的时候,适当建议绿色餐饮,对减轻雾霾天气还是有好处的。马军说:“在重污染日的时候,其实可以适当倡导绿色餐饮,建议市民少用炒、煎的方式做饭,可采取蒸煮、凉拌的方式,减少油烟排放。” 网友纷纷质疑说:中国人几千年都是这样烹饪,以前天怎么是蓝色的而不是灰色的?马军回应说:“现在北京市的环境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只能各方都做出努力。”但是他强调说:“从长期看,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这些主要污染源需要加大治理,通过控制这些污染源将pm2.5降下来之后,就可以腾出较大的环境容量,减少空气治理对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马军认为,如果政府部门在做好排污企业监管的同时,发出倡议呼吁市民绿色餐饮,市民的积极性会更高。王跃思同时提出治理对策,他认为,“烹饪源的控制只要加强监管就行”,如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可减少很大一部分pm2.5。其中并不涉及市民减少烹饪行为部分。

三、雾霾天气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日益增多,危害加重。出现雾霾天气时,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60%以下,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因此对人体和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1、对人体的危害: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其中直接有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由于雾霾中混有大量的这种有毒有害的小颗粒,人在呼吸的时候,这些颗粒就随着空气进入呼吸道和肺部,轻者会引进气管炎、肺炎等疾病,重者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并且,在雾霾天气时,城市中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中往往会带有细菌和病毒,极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雾霾对人体的影响不仅限于在生理方面,更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2、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2024年是全民开始为雾霾买单的一年。根据淘宝网数据:在这一年里,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已经比2024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也多了131%。全年全国网友友花了8.7亿元在对抗雾霾的用品上,共下单450万次。2024年十一过后,根据京东商城数据显示,空气净化器的销售同比增长400%以上;淘宝数据显示,口罩最近七天的成交指数环比上涨70.5%,与2024年同期相比上涨103.5%。有评论说:一场雾霾拯救了一个产业。但仔细算来,雾霾经济学实际上并不“经济”。口罩、空气净化器等销售数字大幅增长的背后是老百姓钱包里真金白银的加速流失,同时由于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而据测算,过去5年大气污染仅致公众健康损失一项就超过6000亿元。

2.1、雾霾对交通运输影响

因大雾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为常见,高速公路、民航机场因强浓雾的出现而实施封路和停班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还造成恶性交通事故。据相关统计的数据表明,由于大雾天气所造成的交通事故,相对于其他灾害性天气要高出 2.5 倍,人员受伤、死亡的比例更是占到了交通事故受伤、死亡总数的 29.5% 与 16%。而在城市交通中,因大雾天气会使城市上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量增加 20% 左右,同时交通事故也上升30% 左右。

2.2、雾霾对电力设施影响

大雾也是导致电力供应而发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线路输电过程中,吊瓶、瓷瓶等绝缘设备表面若附有大量雾滴则会大大降低绝缘的性能和安全系数,使高压输电线路出现跳闸或短路,即污闪灾害。据资料显示,华北地区出现的某次罕见的大雾现象,导致输变电设备的绝缘性能大幅度降低,造成京津唐电网中的 51 条输电线路共发生跳闸事故 147 次之多,使城市供电处于紧急状况,仅北京就有约200家大型工厂和工业单位因限电而停止生产2天,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2.3、雾霾对农业生产影响

雾天对于农业生产同样有着危害,其主要表现:农作物光合作用减弱,光照时间减少。在通常情况下,雾天会导致光热资源供应不足,其光照时间一般会缩短 3~4 小时,严重的可达6~8 小时,使光合作用的效能显著下降,大大减少了光合产物。因此,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发育。仅水稻而言,充足的光、热、水资源是水稻增产高产的必备条件,但若在水稻发育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长时间的阴雨和雾天时,将直接影响水稻后期产量。

四、雾霾的防治

对雾霾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pm2.5等微粒,是污染大气的主要物质,也是很好的凝结核。而大气中的水分,具有吸收、粘结、固定这些类似的微粒的功能。因此,人工向空中输送“水分”,改善区域小气候,是净化大气、影响成云致雨的天气形势,是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有效方法。

人工主动干预生态天气系统,以大气运动为条件,水分为因子,从水循环的‘水分’开始调控;降落地表的宏观水分,增加地表面的湿度,固定粉尘;水汽蒸发的微观‘水分’,增加大气的密度,改变空中大气的物理状态;地理空间的宏观、微观‘水分’,加大天地之间的‘物理量’,形成天地之间降水的‘同位素’条件交互耦合反馈成云致雨的天气系统。人工水汽,随着气流上升运动,紊乱扩散混合,增加空间大气的密度,水分发生随机性的自组织的混沌的内外潜热的交换,复杂多变的温度、气压的变化,连续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混乱的热力结构、动力结构和势能、动能的改变,通过涨落,空气中水分在“露点”饱和、凝结、相变,沾附在凝结核上,产生云滴或冰晶,涌现出新的“信息”物质的云层结构,水分子从无形体的微观气态水混乱运行的形态,到宏观实体物质降水粒子的状态转化。

以人工主动干预的科学技术手段,空中水分降尘,成云致雨、降水净化大气的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改善雾霾天气,达到治理的目的。

对政府而言,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才是解决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可以修改《环境保护法》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环保法律。改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提高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从能源消耗产业结构的关系考察,2024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4.8亿吨标准煤,其中70%是工业部门消耗的,24.3亿吨,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为61.9亿吨。其中,冶金、建材、火力发电、石油炼化、化工、重型装备制造等六大行业消耗的能源又占工业总能耗的79%。所以工业废气排放是形成雾霾的主要源头。为此,国家一定要加大对工业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保证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或加大对燃料燃烧废气的加工和处理,降低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

从工业布局考察,我国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高耗能的钢铁工业的比重过高,仅河北省的粗钢生产能力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且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能耗高。所以,必须优化钢铁工业布局,减少华北地区的钢铁产能,逐步关停那些能效低,污染大的中小型钢铁企业。提高燃料使用效益,从而降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废气排放。减少空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以减轻雾霾对城市和人体的影响。

另外对于汽车废气这一污染的主要原因,强制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可以明显改善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的的污染。其中三效催化剂(twc)法是净化汽车尾气的有效手段。贵金属(pt、pd、rh)搭载在al2o3或蜂窝陶瓷上,添加适当的助剂,如la、ce、ba等能够同时除去机动车尾气中的hc、co和no三种污染物的催化剂称为三效催化剂。其中pt、pd对co、hc的氧化脱除具有高活性,而rh具有对no优良的催化还原作用,它能选择地将n0还原为n2而抑制nh3的生成。目前有91%的rh用于三效催化剂的制备,rh资源相当匮乏,所以无rh催化剂是现今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口引。要使三效催化剂同时有效地脱除hc、co和no,必须把空燃比a/f控制在氧化还原计量比14.6附近,此时三种污染物的脱除率可达9o%以上。当空燃比较低时,co、hc净化不完全,空燃比较高,导致nox的转化率下降。尾气的处理同样治标不治本,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对于最近几年提出的“烹饪加重雾霾”的说法,也有专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今年的apec马上将在北京雁栖湖举办,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说,将采用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等八项措施。他说: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但是对此网友们并不买账,有微博评论称,“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更有网友调侃,“建议买灶具采取摇号的方式,做饭要以身份证第二位采取单双号限制。”还有网友认为,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再度遭遇雾霾侵袭,机动车在此次天时地利的“实验”中“刚刚洗脱嫌疑”,此观点是将烹饪当作“替罪羊”而已。

五、总结

治理雾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探寻人类社会与自然地和谐相处之道,运用科学的自然辨证法观点来看待和处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妥善解决人与自然地矛盾。本文通过对雾霾天气的状况、成因、危害及防治的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对当前如何建设好绿色、环保和美丽的中国、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治理雾霾,根治大气污染,让城市充满清新的空气,才能让百姓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呵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已刻不容缓。虽然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课题,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但有政府有效应对,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担当,人类的未来必将是光明美好的。

自然辩证法文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篇三

自然辩证法考查题

食品工程 陈训 12509310021、联系自己知识结构的现状,谈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何实际意义。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2、自然界物质演化的基本方式及其特征?

答:

3、科学问题的来源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而来:(1)从新经验事实的解释中提出;(2)从科技的空白区和结合部中提出;(3)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冲突中提出;(4)从相互并存的多种假说中提出;(5)从科学理论内部中提出;(6)从不同学科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中提出;(7)从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逻辑的简单性中提出;(8)从证实假说或事实的可靠性中提出;(9)从某一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向其他领域移植中提出;(10)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推广和应用中提出;(11)从社会需要与现行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中提出。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首要原则):要满足社会实践或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2)科学性原则:要有科学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依据。

(3)创造性原则:要求课题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突破性。

(4)可能性原则:课题有可能完成的主客观条件。

4、星野芳朗的技术体系更替模式述评。

答:星野芳朗的“三次技术体系更迭”理论:(1)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蒸汽机技术时代;(2)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电气化时代;(3)20世纪40年代微电子技术时代。

自然辩证法文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篇四

自然辩证法(讲稿)

本学期由我和大家一同来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由于时间所限(每周只有两个课时,总共不到40课时。原来一般安排每周3课时。)因而我们很难将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所有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而只能以专题的形式,有选择地介绍可能对大家有帮助、有启发的部分内容(据我估计,大致能介绍全部内容的一半左右)。我们首先要讲的第一个专题是“关于自然辩证法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在一般的教科书中都被安排在“绪论”中,因而这个专题实际上就是绪论。

一、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是极为丰富的,择其要着,我们这里介绍七个方面。

1、关于概念

自然辩证法这个词,来源于恩格斯的一本没有完成的著作,这本著作的名称就是《自然辩证法》。那么什么叫做自然辩证法?我们相信恩格斯心里一定很清楚,但他的解释却并不能使所有人都能弄清楚。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曾说道,所谓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这似乎是同义反复,等于什么也没说。我们看到,理解这个词的要害在于理解什么是“辩证法”。关于什么是辩证法,古今中外的认识和解释并不完全一致,好在,信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们对其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即认为它“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说”,它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两方面:联系和发展变化。即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变化的。了解了什么是辩证法,再把它套用到自然辩证法这个词上,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含义,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并形成认识,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变化的。

2、关于学科性质

我们认识自然辩证法,显然不能仅停留在对这个词的字面意义的理解上,而对其更深入的认识,需要我们分析它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问题,近些年来颇有争议。10多年以前,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认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教科书、相关辞书都是这样说的。这种认识具有很充分的理由,仅从词上望文生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辩证法,既然辩证法属于马哲的组成部分,那么自然辩证法当然属于马哲这是没有异议的。再从恩格斯的原著来看,其哲学色彩也是很浓郁的,马克思在1877年1月21日写给别人(威廉••亚历山大•弗罗恩德)的信中曾说恩格斯“正在写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是把自然辩证法当做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并展开研究和教学的。

但是,近些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有学者和研究者明确反对这样的观点。一是因为自然辩证法在发展中吸收了包括西方科学哲学在内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已经远远超出了马哲的范围;二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哲的组成部分不利于这门学科自身的发展,破坏了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在我国现有的学科建设体制中,哲学属于一级学科,马哲属于二级学科(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原来叫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如果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哲,那么它就是三级学科,而这与它在我国的实际地位相差太大。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有什么样的实际地位?我国目前虽有诸如中国哲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等全国性学会,但却没有全国性的哲学学会,而我国却有全国性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且是当年邓小平亲自批准成立的。担任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领导的,都是部长级的人物。哲学有这样的地位吗?似乎没有。现在说哲学是一级学科而自然辩证法是三级学科,显然会有很多人不同意。于是有人(例如清华大学的曽国 1 屏教授)力主改为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新版教材就是这样说的,后来的教材竞相效仿)。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目前属于一级学科,说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至少它属于二级学科,地位当然有所提高。但这一说法还是存在不少争议。比如作为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有属于自己的二级学科(2024年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时明确规定其包括5个二级学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后来又增加近现代中国社会,共6个二级学科),但其中并没有自然辩证法。这让人真是感到困惑不已。

我们再看另一种情况,1987年我国教育部重新修订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正式把自然辩证法改成了科学技术哲学,而我们刚才已经说过,科学技术哲学是属于哲学的一门二级学科。这显然是重新承认了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但到此事情还没有结束,还存在许多疑问,如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吗?或者说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能够完全代替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吗?回答是否定的。有一部分人(主要是理论界的后起之秀)认为,有了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明确地说科学技术哲学就是当代的自然辩证法。大家注意到: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在科学技术哲学后面有一括号,里面是“自然辩证法”,这也明确告诉人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哲学,就是以前的自然辩证法,至于为什么还要用括号的形式指出来,有人说是为了照顾一部分老同志的习惯。但也有一部分人不同意这样做(主要是理论界的老先生们),他们认为自然辩证法研究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出现了一个学派,有相当稳定的研究队伍,也有大体一致的研究规范。说的格调低一点,它养活着一大批人,这些人要靠它吃饭,取消它是无法让这些人所接受的。再者,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还存在着性质上的明显区别,很明显,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虽然科学技术也是其研究对象,但那是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界服务的,而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显然就是科学技术。连研究对象都不一样,怎么能说两者是一回事呢?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目前所形成的格局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两者并存,对哲学界就叫做科学技术哲学,如我本人,给哲学专业学生讲课就叫做科学技术哲学;而对其他,如对理、工、农、医及管理类的硕士研究生讲课,就叫自然辩证法。内容基本一致,形式和侧重点略有差异。

尽管存在着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还是应当予以确认。其原因有二:(1)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属哲学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哲学研究对象为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2)哲学之为哲学,研究的是最一般,不研究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具体的东西是各门科学的对象,自然辩证法也研究最一般,因而属于哲学。

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后,对于其中所存在的争议、不同意见仍不能忽视,为什么有人反对单纯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它?因为它与其他的哲学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科学性质。从恩格斯在写作《自然辩证法》期间与马克思的通信的内容来看,他们在很多情况下都称这一著作为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爱因斯坦在看了自然辩证法的手稿后也认为这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现在有学者(如肖显静)认为它应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这都是有着较充分理由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最一般规律,但最一般规律不是自发显现出来的,而是从具体规律中概括提升上来的。那么具体规律在哪儿?只能在各门自然科学哪儿,要通过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研究获得。因此,自然辩证法需要特别密切与自然科学的对话,要了解自然科学是如何研究自然界的。这种紧密关系使得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性质日渐浓郁。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它既有哲学的性质,又有科学的性质,是二者的中间环节和过渡桥梁。

3、关于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也有不少不同意见。首先,自然界是其研究对象,这一点不存在争议,因为它就是自然界的辩证法。其次,自然科学,包括技术,也是其研究对象,这一方面也可以达成共识,因为研究自然界的最一般规律,离不开对具体规律的把握,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正是把握具体规律的学科。其他的研究对象就存在不同意见了。长期以来,不少人相信,科学方法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要深入认识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关于自然界的具体规律,就需要搞清楚各门自然科学是怎样研究自然界并获得关于自然界的具体规律的,这就需要研究科学方法。因此,认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中也包括科学方法在内,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我国最早的权威教科书《自然辩证法讲义》就把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概括为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三个部分。)但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包括着什么内容?我们说科学并不是科学知识的代名词,它还包括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内容(通常说的四科)。这样,当我们说科学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时,实际上是包括了科学方法的,那就没有必要再将科学方法单独作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了。

还有一点内容需要引起重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出现了社会化的新特点,人们认识到不能孤立地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而要把科学技术放在社会这一大背景下,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把握其本质。这就是说,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这一方面的对象现在学术界对它强调的程度略有不同,但还是能够达成共识。

概括起来,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sts)。

4、关于内容体系

一门学科的内容体系,总是与其研究对象相适应的,我们既然认为其研究对象为三个方面,那么其内容体系也就是与之相应的三大块: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包括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即sts,有学者称其为“科学技术的社会观”)。研究自然界形成对自然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就是自然观。研究科学技术形成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观点,就是科技观(包括研究科学技术方法形成的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形成相关的理论观点,我们将其称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5、关于它的形成和发展

@上次课我们讲的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基础知识”,即绪论。我们说到,这一部分内容共有七个方面,我们已经讲完了4个方面,分别是:

1、关于“自然辩证法”这个概念;

2、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4、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体系。下面我们接着往下讲,第五点内容,“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 这部分内容极为广泛,大家可以参阅相关教科书。我们这里只做简要的叙述。自然辩证法形成的标志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出现。应该注意的一点,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那么这与恩格斯一人写书是否矛盾?否,因为恩格斯书中的观点是与马克思进行过沟通的,有的观点本身就来自马克思。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写于1873—1883年间,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3年5月—1876年5月。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信中明确提出了研究自然辩证法的设想,这被认为是恩格斯写作此书开始的标志。此后的三年时间里,恩格斯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了一些论文和札记,其中在全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导言”一文,就写于这一时期。从1876年夏天开始,恩格斯暂时放下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写作工作,转向去写另一本重要的著作《反杜林论》。但他把许多为写作自然辩证法而准备的资料用于写作反杜林论一书,因而《反杜林论》实际上也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原著,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它的重要性不亚于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成型的、系统化的,并且是公开出版发行的;而自然辩证法则没有完成。1878年6月以后,恩格斯继续研究和写作自然辩证法,引人注 3 目的是他写出了两个计划草案,这反映出他已经在整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开始从整体上构思理论体系。经过大约5年的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框架已经形成,理论体系已初见其雏形,就差形成一本书了。但此时,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这完全打乱了恩格斯的写作计划,他不得不把所有精力用于整理马克思留下的《资本论》手稿,直至1895年8月6日恩格斯也去世,他没能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自然辩证法》一书,于是在恩格斯那里,自然辩证法成为没有完成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相继去世后,他们的手稿开始由马克思的小女儿爱琳娜保存,但她不久于1898年也去世了,手稿落得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伯恩施坦手中。由于政见上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部分手稿一直被封存而没有被公开出版发行。十月革命后,列宁认识到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重大意义,于1924年派著名哲学家梁赞诺夫率代表团与德国社会民主党谈判,动用黄金储备购得了手稿的拍照权,一大批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得以重见天日。《自然辩证法》一书于1925年第一次以德文、俄文对照本在莫斯科出版。此后,世界各国纷纷翻译出版这部重要著作,相继有日、中、英、法、意等译本出版。据统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出版的各种文本近30种。中译本是1932年翻译出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进一步推动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发展,他针对现代科学革命中所出现的新形势,写出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对一些错误思潮进行了极有说服力的批判,捍卫并发展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毛泽东为代表,站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上,对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文革期间,虽然一直强调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由于教条主义作祟,极左思潮泛滥,使人们对包括自然辩证法在内的许多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产生了抵触情绪,影响了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应用更成为一句空话。拨乱反正以后,自然辩证法研究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邓小平密切关注并支持加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工作,他批示成立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并亲自为相关研究杂志题写刊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支持甚至亲自参与的情况下,自然辩证法研究在我国开展的有声有色,各种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如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秉承“为国服务”的既定目标,为各项工作献计献策,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自然辩证法研究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匹配的一项重要研究活动。

6、关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学习一门课程,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学习,即需要了解学习它的意义。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经常有同学问这个问题。文科学生还好一点,一般能够理解其意义。理、工、农、医类的硕士研究生则很有些抵触情绪,不理解、不愿学。我曾多次尝试做一些说服工作,解释说学习这门课程意义多么重大,但总是免不了有王婆卖瓜的嫌疑,效果不明显。但我今天还是想谈谈这方面的问题,哪怕是对大家稍有点启发也好。

第一方面的意义,如同教科书上所说,可以通过自然辩证法研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里涉及到这样几方面的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丰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固化、教条化,会给我们的各项事业带来损害,十年文革的浩劫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答案可能有许多,但实践是最重要的。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到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吸取养料。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抽象性程度较高,需要一个过渡环节来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各门科学,自然辩证法就可以充当这一桥梁,把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成果提升、概括,使之更具普遍性,成为哲学的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的理论。可能有个别人会说,这方面的意义对我来说等于没说,因为我们并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或者说即便是相信也是盲目的。这确实是个问题。但我们应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还是被作为我们各项事业的指导性理论,这一点现在看来不仅没有随我国社会发展而淡化,反而有进 4 一步强化的趋势,党中央不断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各类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形势不会因为部分人的怀疑而在短期内发生变化。退一万步讲,你对此感到很反感,也要说出反感的理由,如有人在多种场合用极不冷静的极端语言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评,但当问其读过马克思主义的什么著作时,却得到了没有读过的回答,没读过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所作批判就是没有根据的,是贻笑大方的。所以,即使我们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理论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合理的,那也要说出我们的理由。理由在哪儿?当然要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去寻找。有不少人实际上就是在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时,由怀疑到相信、直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这方面的问题还需要大家自己体会,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大家。

第二方面的意义:实现观念更新,以正确认识取代错误认识。人认识世界万物,经常会犯错误,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背了辩证法。有这样一个例子(教材上有)可以说明这一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理论是错误的,但它符合人们的直观,因而数千年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这样的错误观念有个特点,那就是想纠正很难。而当我们用辩证法的思路去思考这个问题时,可以把落体放在其周围环境之中,考虑其与他物的联系,则问题迎刃而解。自然辩证法正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视角,认识自然事物时能帮助我们少犯错误,对前人所犯的错误,也容易加以纠正。

第三方面的意义: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与哲学的融合。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整体化,这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的整体化,也体现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的交叉会通。这种整体化是人的知识发展之必然。为什么?因为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当然也应当是一个整体。那么为何有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野?那是为了人类研究的方便,是人为造成的。从长远的发展看,两者还是应当最终实现结合。但目前的现实看来,这种结合常常很难实现,因为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活动,会使人从思路到行动方式固定化。用哲学的语言说叫做主体客体化,人因长期受对象的影响而具有了对象的特征,表现为只熟悉自己的专业,进而偏爱自己的专业,对其他知识由于不熟悉进而产生排斥心理,与其他专业结合就会面临许多障碍。自然辩证法可以说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结合方式。从性质上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有文理结合的特点,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文、理两科的从业者都能较容易地进入并理解它。比如理科从业者在了解自然辩证法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反观自身,反观自己的专业,一看自己的专业研究是否能从自然辩证法哪儿获得启发;二看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自然辩证法中能起什么作用。再说的直白一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文科、哲学用什么方式说话,如何思考。文科从业者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启发。

第四方面的意义: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科技研究工作者创造出科技成果,最终要付诸应用,仅从兴趣爱好出发进行科学研究而不考虑应用,这种情况很少见。能够应用,总是让研究者感到欢欣鼓舞的一件事情。但科技成果的应用,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或效应:一是所希望的,二是不希望的。如何让符合希望的结果更充分地显现,而避免所不希望的结果出现,或让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实践已经证明,仅靠科学技术本身和科技界的从业者是难以做到的,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恰当的决策,使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相反。通过前面内容的讲解我们看到,自然辩证法既能够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本身,时刻关注科技成果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效应,同时又能够把科学放入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避免了片面,更容易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上次课我们讲到第一个专题的第六点内容,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共五个方面:(1)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2)实现观念更新,以正确认识取代错误认识。(3)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与哲学的融合。(4)规范科技成果的应用。(5)

最后一方面意义:指导、规范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实践活动。自然界本身是充满辩证法的,如果我们在与自然事物打交道时违背了其辩证法的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关 5 于这一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过精辟的论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辩证法,作为从整体上宏观看待自然界的一门学问,可谓站得高看得远,能够在看到好的结果的同时,注意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许多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自然辩证法界的相关人士很好地发挥了这方面的作用。他们大胆而理智地向决策层建言献策,从而使我们避免了许多失误。我们结合一个具体实例来看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三峡工程。在湖北宜昌,在长江著名的三峡风景区的下游,建起了一条高达180多米的大型水坝。此工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4月3日,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三峡工程上马,不久即上马。)动工,到现在基本完成并投入运行。但对于这一大型的水利工程,几十年来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虽然最终是支持者一方遂了心愿,但他们显然无法高枕无忧,因为反对的力量一有机会就会发表不同意见。我国政府对此也绝不敢掉以轻心,对于这一工程一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争论的焦点在哪儿?那就是利弊的权衡。

三峡工程预想中的好处和利益主要有三方面: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好处现在看来不会落空,如防洪这一方面的效益已在近些年显现出来。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自然辩证法界最为典型)要反对?因为他们看到了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关于这些不利效应,有人(如李锐)提出了有代表性的几方面:资金问题、移民问题、泥沙淤积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其中除资金问题现在看来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会产生严重问题外,其他各个方面都不能让人彻底放心。比如泥沙淤积问题,在以后会不会产生类似三门峡那样的严重后果?人们普遍不敢乐观。基于对可能出现的恶果的担忧,包括许多水利、泥沙专家在内的有识之士都对三峡工程持反对意见,自然辩证法界反对者尤其众多(近年有专家从发展的角度对这一工程持支持态度,也有一定道理)。众多的批评、质疑甚至否定,没有能左右决策,三峡工程如期上马并已基本完工。这似乎给人这样的印象,反对不起作用,但事实绝非如此,正是因为存在着绵延不绝的反对声,才使工程负责人和我国政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格外重视。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没有反对声音的存在,一些恶果可能已经出现。

7、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问题,教科书有较多的说明,我们这儿简单介绍一下。实际上,方法这种东西,千万不能被迷信和神化。同样的方法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用途,也就是说对一部分人适用的方法对另外的人不一定适用。因此,方法只可以作为意向性的东西,而一般不要盲目地作为规范性的东西,方法问题只能作为一种引导和启发性的东西被接受。这里简单介绍几方面与方法有关的意向性的内容。

(1)学习原著。从根源上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原著课,因为它来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虽然现在的自然辩证法与原著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原著中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还是有效的。因此,无论当今科技如何地突飞猛进,自然辩证法的具体内容如何地日新月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仍然是十分必要的。与自然辩证法有关的经典著作很多,主要的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前面已有介绍,这里不赘述。应当注意的是,对待经典著作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用固定化的和僵化的观点静止地、形而上学地看待它们。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反杜林论》写于100多年前,其中涉及的科学成就现在看来有部分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习原著不能囿于具体词句,而是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由于承担着为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辩护的责任,因而带有较强的驳论色彩,对一些他认为错误的观点 6 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这在当时无疑是必要的,但产生了一些其他的影响,如对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批判。由于列宁的批判,许多人将马赫所作出的科学贡献也忽略甚至有意抹杀了。

(2)学习自然科学和相关的技术知识。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则是关于自然界具体规律的揭示和描述,一般规律是在具体规律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因此,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理论。当然,当今时代科技发展导致的知识激增极为迅猛,且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在此情况下,人们要真正掌握科技知识并非易事,等学好了科学技术知识再学自然辩证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在这儿所说的,是要求大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大致的了解,特别是重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发展及应用。

(3)到自然界中学习自然辩证法。辩证法的规律在自然界当中,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与日俱增的科学知识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结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事情不在于把辩证规律硬塞进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出发加以阐发。”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和把握相关的条文上,还应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活动,与自然事物打交道,在对自然事物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领会其中的辩证法规律。

(4)建立科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联盟。前已述及,自然辩证法在性质上是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中间环节,是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自然辩证法,哲学可以及时获得各门自然科学发展的信息,不断吸收消化它们以发展自身。同样,通过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能够了解哲学理论的最新进展,从而获得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启发和指导。可见,自然辩证法无论对于哲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另一方面看,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真正建立起来,对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学习也有重要意义。如果哲学与科学互不联系,两方的从业者对对方的研究领域知之甚少,就会产生隔阂甚至相互轻视,此时自然辩证法的地位是相当尴尬的,其桥梁作用就无从发挥。一旦建立起两者的联盟,自然辩证法就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余地,因为哲学和科学双方都需要通过自然辩证法了解对方,这就有了对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的客观需求,必然带动自然辩证法学习和研究热潮的出现。

(5)科学技术史是人类认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原理,都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也是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长期发展过程中充分证实了的。离开了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原理就会成为空洞的,甚至会变成僵死不变的教条。只有深入学习科学技术史,把握其发展的整体线索,才能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成果的概括而总结出自然辩证法的普遍原理的,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领会自然辩证法的内容。除了科学技术史,还要学习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历史,包括它的前史及形成后的历史。学习前史,可以了解马克思、恩格斯之前人们的研究成果,从而使我们的认识不断由浅入深;学习本身的历史,既能了解经典作家们是在什么条件下创立自然辩证法的,也能了解自然辩证法是如何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充实并壮大起来的,使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有所借鉴。

第一个专题的内容就讲这些,下面要讲的是第二个专题,一般对应的是教科书上第一章的内容。

二、自然观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首先涉及到两个概念: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谓自然观,指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看待自然界 7 形成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人在自然界中生存,一定会有自然观。人们的自然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会不断提高,对自然界的认识必然会发生变化,越来越全面也越深入,于是就有了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那就是关于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即自然观是自然科学水平的反映,真是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自然观不断上升的发展历史。因此,探讨自然观的发展需要结合科学发展的历史来展开。

科学的历史(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历史,以后除非特别说明,科学限定为自然科学。)大体上可分成三个阶段:古代科学、近代科学和现代科学。(一些严肃的科学史研究工作者可能不赞成这样简单笼统的分期,但作为一种粗略的解释还是可以接受的。)三个时期间都有一明确的时间界标,即1543年和1900年,这是近代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革命发生的年份。这两个时间界标把科学的历史分成三段:1543年以前为古代科学,1543年至1900年为近代科学,1900年至今为现代科学。我们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1、古代科学及对应的自然观

关于古代科学,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有些东西又是发生在远古,关于古代科学的研究,人们常常有不知从何处说起的困惑。我们不是系统地讲授科学史,且时间又极为有限,更是感到无处下手。通过思考,我们选择性地简要介绍5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起源。科学如何起源?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祖先们的生产实践活动。恩格斯这样说:“科学的发生与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说道:要探索科学的起源,就“必须到早期人的这种种遗迹中去寻找”。可以认为,科学起源于生产是一种正统的认识,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这有众多的证据可以做出说明。

但事情往往有例外。有人指出:这种观点难以解答地球上所发现的众多不解之谜。我们知道,人们在考古活动中发现了许多难解之谜(主要是指远古遗迹),著名的有金字塔之谜、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之谜、英国的巨石阵之谜等等。它们是谁建造的?这是让人深感困惑的。当然,以前人们所说的不少不解之谜已经被破解,甚至有个别的还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出来的。但是,也确实有一些不解之谜是我们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所不能解释的东西,如上面所提到的几例就是。如何解答?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案,代表性的有三种,我们简单介绍。一是外星文明说,认为在远古的蒙昧时代,外星文明生命曾光临过地球,留下了他们科技文明成果的痕迹。第二种是所谓时空隧道说,是现代科技成果由于某种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原因,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了远古,又被现代人通过考古所发现,成为不解之谜。时空隧道是一个让人深感困惑而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它存在不存在?有什么性质?存在诸多猜想和争论。当然,即便有时空隧道存在,对于解决上述不解之谜似乎帮助不大,因为会陷于文明循环的怪圈。第三种观点是所谓的多次文明说,认为在我们人类现时代的文明之前,地球上还曾经存在过一次甚至多次其他文明。这就是说,地球文明是周期性的。周期形成的依据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是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最有可能是冰川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当冰川期来临时,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气候寒冷;但在间冰期则比较温暖,由于条件适合,逐渐发展形成了人类(或其他形式的文明物种)文明。但后来又进入冰川期,地球气温再次大幅度下降,广大地区的文明物种因无法忍受寒冷而大部分消亡,仅留下极少数来到河流入海口比较温暖的地方。在历经艰辛熬过了漫长的冰川期后,才又开始复苏,但他们对以前的一切已经无法忆起,就成为后来的不解之谜。

上述各观点中,无疑是第三种科学性更强一些,但遗憾的是它也缺乏必要的证据,仅是一种猜想,因而不解之谜仍是难解的。由于这些不解之谜的存在,使人们对科学的起源问题欲言又止,感情上宁愿相信生产起源说,但理智上有心存疑虑,认识到它还远远没有达到天 8 衣无缝的程度。因此,研究者在科学起源问题的研究上,还远远不能高枕无忧。

(2)关于中国古代的科学(包括技术)。谈起这个问题,我们一半是自豪,一半是遗憾。自豪的是我们一向认为我们在漫长的时间里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遗憾的是到了近代我们落后了。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恰当的态度应该是: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妄自尊大。我们古代确实曾经出现过值得自豪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说我国古代没有科学是不负责任的。但对这些成就千万不可强调过分,不能沉浸在过去的成就中无法自拔,虽然我们现在不行,但我们老祖宗比你们强,如此就无法正视我们落后的现实,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赶超。实际上,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虽然数量不少,但其特点中就孕育了后来消亡的萌芽。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有些什么特点,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这儿简单介绍几个方面供大家参考、体会。①世俗化。中国古代很少出现像古希腊科学家身上那种纯纯的求知精神,不能做到为学术而学术,而重点强调知识为世俗事务服务,特别是为政治统治服务,使科学成为政治统治的御用工具,天文历法是个典型。与天文历法相关的知识在中国古代发展很快,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封建君主专制做论证的。其他知识中或多或少都可找到这样的痕迹,如此就很难形成科学活动自己的传统。②拟人化。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识,强调人物一理、天人合一,用人的心理、行为来比附自然现象(反之也是一样)。比如关于磁现象的研究,一直把磁当作慈看待。再比如对宇宙的认识,我们头顶上的天为什么南北不对称?是因为我们人的前后不对称。还有把太阳看做君王,而把其他星体看做臣子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认识显然远离了自然事物的本来面目,无法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真正的科学成就。③流水账式地记录、不系统。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者往往都是一些所谓的边缘人,基本上没有出现像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那样的专门科技人才,因而很难对某一事物、现象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专一化的研究,而往往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只是记录下事实,不求甚解。如宋代被公认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鼎盛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是其代表。但大家翻开此书看一下,基本上局限于记录自然现象。类似的特点决定了它很难有发展的连续性,后来被西方科技超过,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3)古代阿拉伯地区的科学。如果说中国古代科学是自我发展、自成一体的典型的话,那么阿拉伯地区的科学就是不同文明成果相互融合的典型。从公元5世纪开始,欧洲结束了光辉灿烂的古典时代,进入了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神学兴起,科学陷入停顿。但与此同时,科学在世界其他地区却有异军突起的表现,阿拉伯地区是典型的代表。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地区文明获得空前大发展,包括科学在内,社会各项事业都独树一帜,很多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此时所创造出的众多科技成就,在后来被欧洲人所获得,影响、启发了欧洲的近代科学革命。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学的兴起,与伊斯兰教的兴起是同一个过程,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各项事业是紧密相连的,其中一项是难以独立向前发展很远的;另一方面还说明,伊斯兰教对科学及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里体现出的是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另一方面。

(4)关于中世纪。一般的观点认为,中世纪是欧洲科学的停滞时期,因为当时占据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宗教神学,人们的日常行为以神学教条为唯一的依据,不能越过雷池半步。于是自然研究停滞了,少量被保留下来的知识也主要用于为神学做论证。在理论方面,人们陷入关于宗教教义的无休止的争论之中。但需要加以注意的是,中世纪并非像人们一般性的理解的那样漆黑一团、一无是处。在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一千年间,前500年是名副其实的黑暗年代,而在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13世纪)以后,欧洲曾经出现过明显的学术复兴现象,出现了倡导实验方法的近代科学先驱罗杰尔•培根。忽视了这些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中世纪的黑暗刚刚过去就迎来了近代科学革命的曙光。在中世纪,建筑、市政工程等技术领域也获得长足的进步。即便是宗教神学,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之处。奥古斯丁,被称 9 为第一位基督教哲学家,他号召人们读两本书,《圣经》和自然之书,这简直就是在号召人们去研究科学。后来的经院哲学固然在总体上荒诞不经、乏善可陈,但也有积极的成果出现,那就是得出结论认为,上帝也不能做违背逻辑的事,逻辑、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在上帝之先。诸如此类的结论完全可以看作是中世纪给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5)关于古典科学(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科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这是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因为它是古代科学的典型体现,以至于人们一谈到古代科学,首先甚至是唯一想到的就是古典科学。

古典科学有一个简单分期:①爱奥尼亚时期,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480年,是古典科学的兴起时期。主要特点为:科哲不分,笼统地研究自然界,关注诸如本质、统一性等大问题。代表人物有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人。②雅典时期,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330年,是古典科学的发展时期。仍然科学哲学不分,但对自然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③亚历山大时期,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前100年,是古典科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成果和著名科学家,技术有不少成果出现,但科学与技术仍处于脱节状态。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基米德、欧几里得、阿里斯塔克等人。④罗马时期,从公元纪元始至公元5世纪。是古典科学的衰落时期,人文科学发展较快,自然科学开始走下坡路,技术受到重视,科学成就也许就是托勒密(约90—168)的地心说。纵观古代科学发展的整体状况,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些特点:笼统、直观和思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民主、脱离实践(古典科学最为典型)。这样的科学发展状况直接导致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出现。

关于朴素自然观,有两点内容值得注意:①探讨世界的本质,形成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关于世界的本质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可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在上述三种基础上加上“土”,主张“四元素”说,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在古代中国则有“元气”说。这些观点显然都是猜测,但明显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将世界的本质诉诸于精神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人较少。②探讨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看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到了自然事物身上对立性质的相互转化,显然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倾向。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国道家的老子说道:“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经典著作《周易》中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更是为人们所熟知。

@上周我们讲到第二个专题,“自然观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我们讲到第一部分内容“古代科学及其对应的自然观”。与古代科学特别是古典科学的状况相对应,出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尽管是朴素的,但仍有重大意义。

可以看出,古代自然观尽管是朴素的,但仍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既有唯物主义倾向,又有朴素辩证法倾向,成为后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先驱。但它显然不是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因为它没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由于古代科学的笼统、直观和思辨的特征,导致朴素自然观也有类似的特征。另外,古代科学脱离民众、脱离实践,导致朴素自然观也脱离民众、脱离实际。因此,当科学发展受到阻碍、趋于式微的时候,朴素自然观也就破产了。

请大家注意,朴素自然观不是与古代科学对应的唯一自然观,它只是有代表性 一种。除它之外,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但其他自然观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神秘气氛,可称为神秘主义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中世纪,发展称了一种宗教神学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在很多方面和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朴素自然观。关于宗教神学自然观,一般教科书并不作介绍,主要原因恐怕是它与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联系不多,甚至是对这种新自然观的一种阻碍。但人类发展历史上确实有一段时间是从宗教神学的教条出发看待自然界的,也就是说神 10 学自然观在历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既然要介绍自然观的发展,当然也不能回避这种自然观。

神学自然观出现并盛行于欧洲中世纪。此时,基督教的观念为欧洲各国所接受和信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性意识。宗教还与世俗权力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国家,在不少地方教权甚至超越政权,对社会起着实际的控制作用。在此情况下,人们理解自然界的依据和出发点,自然是宗教教义。其基本观点是:自然界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如圣经创世纪一章所述;自然界的任何事物,所发生的任何运动、变化,都由神或上帝所控制,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如有的主教宣称:没有上帝的旨意,一根头发也不会从脑袋上掉下来。盲目迷信盛行,与科学相关的知识成为神学的婢女。

这样的自然观相对于此前的朴实自然观,看起来明显是一种退步。但退步与进步是对立的统一,应辩证地看待。所谓进中有退,退中有进,退步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进步。古代朴素自然观虽然既有唯物论倾向又有辩证法倾向,但它是阳春白雪,高高在上,脱离民众,脱离实际,不能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神学自然观的冲击下,它的被放弃是必然的。在此意义上,这种取代当然也是一种进步。

二、2、近代科学与机械的自然观

1543年到1900年期间被称为近代科学时期,我们大体将其分为三个阶段:①16世纪—17世纪的科学革命,②18世纪的稳步发展,③19世纪的科学高潮。对应前两个阶段形成的自然观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应第三阶段则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在这一部分里,我们介绍科学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和机械自然观,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放在下一部分内容专门介绍。

(1)关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需要大家有所了解:革命的背景、标志和大致历程。我们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十字军东征。②文艺复兴。③远洋航海与地理大发现。④宗教改革运动。⑤基督教的兴起。

近代科学革命的标志: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书出版。近代科学革命的历程:开普勒发现行星运行三大定律,极大地增强了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性;伽利略系统研究了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建立起了新物理学。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近代物理学的第一次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的完成。

牛顿科学及其同时代产生的其他科学,有一些重要的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影响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成为机械论自然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体会一下牛顿科学有哪些特征。还是要说明,不同的研究者会因论证的问题不同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所分析的特征会有所不同。我谈一下我总结出来的几个特征:(1)公理化。牛顿显然受到了欧几里得几何体系的影响,其著作是用公理化方式写成的。首先将以前比较混乱的概念重新加以定义,以此作为构造其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最后完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2)数学化。其重要理论结论都简化为数学公式,让人一目了然,既有美感又有说服力和精确性。牛顿的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是万有引力定律,而我们知道,在牛顿之前,胡克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这一定律的发现,但这一发现最终不属于他,人们分析其原因,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胡克数学不好。(3)描述性。牛顿科学主要侧重于对现存事物的存在状态和运动过程进行描述,而对于事物如此存在和运动的历史原因不能理解,即它不能研究演化问题,其著名的第一推动就是如此提出来的。(4)机械性,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机械,不同之处在于复杂程度不一样。(5)神创论,这是与其机械论观点相一致的。比如我们走进沙漠,发现一块手表和一株小草,其感受是不一样的。手表让我们想到了人的创造,而小草才是自然的创造。把世界上的事物理解为机械,当然要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来创造它。

18世纪科学的稳步发展。整体上看,参照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 11 展开研究活动,纷纷建立各自的学科体系,稳步发展。

与16、17、18世纪200多年科学发展的整体状况相联系,形成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①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世界,反映了这种自然观的唯物主义性质。但大家注意,这种唯物主义是一种自发的倾向,而还不是人们的一种普遍自觉。②认为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由最小的物质颗粒组合而成,这是唯物主义观点的进一步深化,但也体现出其机械性特征。③给出的是机械的宇宙图景,认为世界就是一架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是一架巨型的机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机器,生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更复杂、更精致一些而已。④认为自然事物的本质保持不变,一物永远是它原来所是的东西,所发生的变化只是位置、表面状态等非本质的改变。⑤事物的变化服从机械决定论,未来的走向由其初始条件所唯一地决定。⑥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之中,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与其中的物质及其运动无关,这就是绝对时空观。

这样的自然观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很明显尤其进步意义。但它有着重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机械性。世界上的事物并不能简单地用机器来解释,生物运动,特别是人类及其意识活动,是没有办法还原为机械运动的。②形而上学性。它孤立地、静止地看待自然界的事物,根本无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性质。③不彻底性。刚才已经谈到,其唯物主义观点不彻底,因为机械论联系着神创论。再者,其不能将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人类社会;还有,它也看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但否定质变的存在,强调“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的观点。

三、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机械自然观由于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迟早会为更新的自然观所取代,取代它的便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诞生于19世纪,与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解释,近代自然科学在19世纪以前还处在搜集材料阶段,而进入19世纪后就发展到了整理材料阶段,因此使一大批重要的科学成果纷纷出现,它们揭示出了自然界事物的辩证性质,使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当然我们应该清楚,自然科学成就是不会自己变成自然观的,还需要有人来概括总结才能得到提升。这项工作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作出的。当客观条件、主观条件都具备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就顺理成章了。我们这里主要分析自然科学的成就对新自然观的形成所起的作用。1、19世纪的科学成就

19世纪的科学已经进入整理材料阶段,当人们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时,就会发现不同材料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探索这种联系,就会发现许多新的规律,于是一大批科学新成就纷纷出现,形成了这一世纪的科学发展的一个高潮,这一世纪也因此被称为科学世纪。在这一世纪所出现的科学成果,揭示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在旧自然观的形而上学观点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为新自然观的出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哪些科学成就呢?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列举了6项,认为它们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6道缺口。实际上,当时对形而上学自然观形成冲击的科学成就远不止6项,还有许多类似成就起了类似作用,我们再列出两项。加上恩格斯所作的总结,共8项成就。我们来看看这些成就是否起到了摧毁旧自然观、催生新自然观的作用。(1)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这是发生在天文学领域的一项成就。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出版了《自然通史与天体论》一书(此书后来翻译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但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是叫做《自然通史与天体论》的,于是现在很多人沿用这一名称),在书中,康德提出了一个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新说法,即起源于星云。太阳系原来并不是今天人们所能理解的那个样子,而是有其起源、演化的历史。最初是一团星际弥漫物质,也可以粗略地叫做星云。由于存在引力作用而收缩,收缩的不均匀而引起碎裂、旋转,其中一块由于存在相同的旋转方向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边旋转边收缩的过程中,由于存 12 在离心力作用,在收缩到一定程度后,有一部分不再收缩而留在原处,最后形成行星,中心最后聚集成太阳。

这种理论显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从科学上看,它使得人们对太阳系的研究从过去只研究结构转向研究过程;从哲学上看,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演变图景,指出自然界并不像旧自然观所宣称的那样是不变的,这显然是对机械自然观形而上学观点的一次冲击,于是像恩格斯所说,它“在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埋没达40多年之久,原因是什么?一个方面是康德个人的原因,不仅他本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而且他的著作浩若烟海、晦涩难懂,他人很难注意到;另一原因则可归为社会发展,这一学说太超前,领先同时代人太远,本应是整理材料时期才有的科学成就,在搜集材料时就提出来了。它的重见天日是40多年以后的事情。

1796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一书出版,在其中也提出了与康德类似的星云说。这是拉普拉斯个人的独创(没有从康德那里有所借鉴),它马上使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虽比康德晚,人们仍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将这一学说称为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这一理论成就所揭示出的太阳系的缓慢演化图景,是对自然界辩证性质的全新揭示,它当然是对旧自然观的有力冲击。

(2)第二项科学成就是德国人维勒人工合成尿素,这是属于化学领域的成就。1828年,维勒发表《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一文,宣告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以无机物为原料合成了有机物尿素。这一成果表明,无机界和有机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二者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这明显形成了对旧自然观形而上学观点的冲击。

(3)第三项科学成就属于地质学,是地质渐变论。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地质学原理》一书出版,系统提出了地质渐变论观点。由于长期受机械自然观影响,地质学领域也充斥着形而上学观点,认为地球本身一成不变,其内部构造中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外在的神秘力量所引起的短时间内的灾变。赖尔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不是什么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地球本身的最为平常的力量,如风、雨、温度、水汽、潮汐、火山、地震等等。在这些力量的作用下,地壳本身不断地进行着缓慢的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分层。这样,赖尔的地质渐变论在冲击了形而上学观点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对神秘主义进行了驱逐。恩格斯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4)第四项科学成就是细胞学说的创立。这项科学成就有时也被称为细胞的发现,恩格斯就将其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生物进化论的发现并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但关于细胞的发现,科学史上早有定论,是17世纪的英国科学家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发现了细胞。1665年,胡克出版《显微术》一书,其中记录了他发现植物细胞的事情。与胡克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antony leenwenhoek 1632—1723),以用自制显微镜研究微生物而著名,不要把两人搞混了。即然这样,为什么恩格斯将其看做是19世纪的科学发现呢?为此,在我国理论界还有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是恩格斯搞错了,他可能忽视了17世纪胡克等人的工作。为恩格斯辩护的人则认为,应区别“看到”和“发现”两个概念,胡克只是看到了细胞,并没有真正地发现。后来为了避免歧义,一般称19世纪的成就为细胞学说的创立。完成这项工作的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1838年,施莱登发表《关于论植物起源的资料》一文,他认为,自然界的所有植物,虽然外表看来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由相同的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细胞。施莱登所做的工作,实际上是在细胞的水平上统一了植物界。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物与植物结构和生长类似性的显微镜研究》一文,进一步指出,包括动物在内,所谓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一成果实际上是在细胞水平上统一了整个生命界。细胞学说的创立,揭示了有机体 13 统一的物质基础和发生发展的奥秘,消除了动物界和植物界的鸿沟,展示了动植物结构和发展的统一性,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四道缺口。

(5)第五项成就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恩格斯就是用这样的表述,但物理学用的是“能量守恒定律”,实际上后者就可以,但大家习惯了恩格斯的说法,就沿用下来。)19世纪中期,包括德国人迈尔、英国人焦耳在内的大约10多位科学家在约10多年的时间里,在各不相同的学科领域里用不同的方法发现了这一定律。它指出:自然界中的各种能量形式,诸如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生物能等等,虽然看起来很不相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本质,可以按照固定的当量关系相互转化。这一定律有力地证明了宇宙中的一切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其相互间存在着必然的转化关系。原来被认为是互不联系的各种力,不过是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表现形态或方式。这显然从能量的角度解释了世界的关联性和统一性,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

(6)第六项科学成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系统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自然界中的任何物种,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依靠遗产与变异的矛盾斗争,经极为漫长的历史时期的演化而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一理论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物种看做是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真正让生物学奠基于完全科学的基础上。这就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又一个缺口。生物进化论是与达尔文的名字相联系的,我们简要介绍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大致过程。

上述六个方面的科学成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总结过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科学成就对新型自然观的诞生发挥了相同的作用,我们再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7)电磁理论的建立。1865年,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麦克斯韦方程组为核心的描述电磁场运动变化规律的电磁场理论,将电、磁和光统一到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中。一种理论可以将原来认为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这显然是旧自然观的形而上学观点所不能容纳的,于是就形成了对旧自然观的冲击。电磁理论的建立被称为近代物理学的第三次大综合(前两次分别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