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七号文库
2024年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13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1、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题的特点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2、结合我校实际,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为您编辑]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

①怎么做?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

④还能怎么做?

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和过程分析即对酯化反应演示实验的观察和有关问题及数据分析、推理又是性质教学中的重点。

我认为这节课的特点是:

(1)乙酸的酸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为了突出酯化反应的过程分析和加深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提出两种可能的脱水方式,给学生介绍同位素原子示踪法并运用多媒体配合讲解。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自然科学思维方法。

(3)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推断能力,达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效果。

但这节课也有诸多不足,探究点的设计还值得推敲琢磨。首先,这堂课的重点应放在酯化反应上,对于酯化反应两种脱水方式的探究应大步走,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给出“同位素原子示踪法”,由教师总结。对于酯化反应的实验,可以采用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比如:第一组用乙酸、乙醇加热,第二组用乙酸、乙醇、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加热,第三组用乙酸、乙醇、蒸馏水加热。通过这样三组实验的对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催化剂的重要性,并认识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优点。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地进行探究,必须大胆地进行问题的设计,而且将一堂课的重点突出来,不要小步走。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听了将小钢老师,林文兴老师关于高中化学实验考查特点及复习建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一下几点体会:

(1)以“工艺流程”为背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放置在真实的化学工业环境中,从而达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已有信息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

(2)以“实验装置”为背景,将教材实验某些装置分为具有一定实验功能的、简单的实验组合或片段、如制气、除杂、物质检验、物质性质实验、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装置,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依据实验原理,从中选出一些装置进行科学组合、合理连接,以完成某一具体实验,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问题的能力。该类试题特点: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重点实验综合运用能力的再考核。只要学生平时重视学习教材上的典型实验,该类题的解答还是很容易得分的。

纵观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可以发现题目难度并没有增加,但加强了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注意与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这种改革的方向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从题海中挣脱出来,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对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熟悉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

新课程下的高考实验试题在命题的形式上注重试题的综合化,即试题注重对多方面的实验基础知识进行考查。高中化学实验基础内容包括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强化对化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变质与保存、气体的制备、离子的鉴定、物质的鉴别、检验、推断等做一些小专题复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另外,还应针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对以上知识的联系类比归纳。

(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

从新课程下的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许多实验试题是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并由典型实验进行一些改装或创新。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做到:

①怎么做?

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

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尽可能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例如酸碱中和滴定等,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

(3)加强规范教学、注重审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题是高考中赋分最高、得分最少的题目,也是考生最没有把握的题型。因此答好实验题是做好高考化学试卷的关键,也是高考制胜的关键。从平时改卷和高考阅卷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做实验题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答题不规范,文字不简炼,词不达意,不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答题,从而造成大量失分。另外,答非所问也是考生解答此类试题经常出现的错误。因此在答题时必须注意:

①答名称还是答符号、化学式;

②答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

③答现象还是答结论;

④答规律还是答具体物质或具体内容。审好题才能做好题,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概括题意的能力,学会分析仪器装置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分析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学会分析每一步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定条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总之,“年年高考题相似,高考年年题不同”,认真研究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从试题中去领略试题的考查意图和试题命题的方向,从而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大大提高实验备考复习效率。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进入新课程已快一年,深切感受到新课程开设对我本人的冲击,现谈谈几点体会。

优点是: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生动活泼,有多样性,注重能力和方法,重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问题是:课时紧,知识系统“散乱”,深广度难把握,实验探究难实施,许多原理概念过于简略,不利于学生预习自学。

例如:必修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显著变化:不再分“周期律前”“周期律后”元素,仅从生活—化学—社会—应用的角度编排,变化促发思考:元素化合物知识整体放在物质结构和周期律之前,引发:编者的用意是什么?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从原先的三周时间约9—12节课降到3—4节课,还要实现三维目标,对教学内容组织和处理怎么办?如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材对概念原理知识覆盖全面,但同一概念原理在必修与选修中分层建构,转变了学生原有认识及其认识方式,但引发了如下困惑和思考:概念和原理形成的层级结构,在必修中对概念和原理的认识与迁移的“度”如何把握?

感受冲击力很强,还不能完全适应。

大统一的课程结构已被打破,教材受到冲击,逼迫我们教师不得不树立新的教材观,稳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体系被替换,使我们要重新构建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单一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使我们要学习多样化的化学教学方式和策略。但对教材的不适应之处就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值得珍惜和利用。

新课程进入后,我们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60%的学生反映学习负担加重。约20%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原因很多,以下几点较普遍

1. 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部分学生根不上.

2. 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包括教材课后练习),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学生做起来很困难..

3.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一些习题,教师增加了一些额外的知识,也加重了学生负担.

(1)面对现实,注意教学定位

针对高中扩招,生源水平跨度特别大的实际情况, 教学要求上要层次分明,各课任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定位好教学目标,定位好教学内容,定位好教学深广度,定位好教学难度, 研读“课标”,大胆取舍,在确保双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制定科学、细致、可操作的教学计划

(2)转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上,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训练学生合理有序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规范熟练的化学用语,训练学生简练准确的表述能力。给学生充分思考、活动和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形成能力。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可以使用“学案导学法”和“板块式问题组探究教学法”,学生通过看书、笔记可以自己掌握的,通过学案加以巩固落实,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3)慎用各种教辅材料.

现行各种教辅材料的习题,大多数含有过高要求的内容, 特别是不符合课程理念,不符合“课标”要求的,各课任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大胆取舍,不加重学生负担,不做无用功,甚至负功。

(4)夯实基础、狠抓落实,重视反馈,及时补漏

在基础年级的教学中,抓好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能力提高。第一次教新课程新教材,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对教与学的盲点并完全清楚,因此必须及时反馈,反馈不一定正规的考试,每节要留2-3个问题,在解题时让学生随时准备一张纸,重要的化学式、方程式、实验

操作表述、现象分析,让学生写写,教师及时批改;或者实行周检测,时间不需要很长,题量不需要很大,教师全批全改,就是一种重要的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不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我们深知要上好这门课,必须以新的课程理念对过去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扬弃和改造,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用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学校化学组教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与大家交流!

1、教师理念的转变

①善于吸收------做学习型、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掌控能力,才能使自己保持永恒的创造潜能,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我校的学生中有一些素质很高的学生,特别是实验班的学生素质很高,知识面很宽,经常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们平时要多钻研教材、多钻多做题目(中考试题、竞赛试题)、多看书、听课学习(我校有很多名教师)、多参加各种业务学习、专家讲座!我们学校经常聘请一些专家、学者给我讲学,我有时也反感,但坚持静下心听一听,想一想,再结合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觉得很有收获。真正理解校长说的精神福利!

②善于研究------做反思型、科研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如何在下一节课里弥补?这节课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节课中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收获是什么?等等。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要不断地提出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反思型、科研型教师,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我们学校,每个人一般都是带三个班级,大家都深有体会,第一节课的班级一般不如后面两个班级上的效果好!所以我们在上课前一定要重温备课笔记,重温往年备课笔记特别是老备课笔记的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力争第一节课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变为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改的顺利实验铺平了道路。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中间合作者的角色。不仅是身体走下来,还要把心带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要想做到做好,我们在课前就要下功夫!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把课堂上要求学生的掌握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讨论、交流、归纳和总结!为此,我们平时特别注重备课,特别是集体备课!我校在开展备课组活动方面注重从细实入手:平时每天晚上第一节晚自习,星期四大组活动。各位同志先自己备课,形成初稿,教研组活动时候主备人先发言,其他同志补充!据此各人形成自己的教案!遇到公开课的、示范课、评优课的,更是一人上课,全组努力;一人获奖,全组荣耀;一人开课,全组受益!

在课程改革中,学生最大的变化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会生存,首先是要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只有会学习,他们才有能力在未来的社会里独立生存。现在,在我们化学教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朝气、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的鲜活的个体。实践使我们课改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那种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培养"学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英国大文豪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教学也应取其精神,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课堂教学必须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新课程为师生之间的交流预设了广阔的空间,期望教学能成为真正的交流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备课,把一节课上要传教学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一个问题,让学生、教师之间交流、讨论,获取知识!大家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书本上的演示实验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民主、和谐、人文、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源泉。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针对班级不同的同学,课堂上采取不同的要求。课堂上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课后的作业包括作业的检查也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全员”参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学习形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如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密切结合区情、校情、乡情,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公民基本素质。

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我们学校多年的坚持在初三学生学习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磷肥厂。通过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的参观学习,学生真正体会到水的净化、自来水的生产过程。通过化肥厂和磷肥厂的参观学习,学生真正懂得了环保、分子的运动(很远就闻到氨气的味道)等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局面。代之以小品文、小论文、小调查、小制作、化学小壁报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也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我们班级的板报经常出现“我是二氧化碳、我是浓硫酸等小文章”

3、学生能力的变化

能力的提高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快捷灵巧;方法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提高。能力和方法都要有知识作为基础,它们反过来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好基础知识同时要进行能力训练,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在能力培养中学好知识,形成学科素质。把知识、能力、方法融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质量也会稳步地上升。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我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我所指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课堂心理环境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那么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应如何更好的营造与引导呢?在此我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三点:

教师在教学中,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

正如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我认为教师必须首先得“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泼的课堂学习环境。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深厚的学习气氛,比如蔗糖作“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好的教学环境仅仅只是一个前提,一个课堂的主体还是课堂教学。我认为化学教学最基本的便是化学概念的传输。这个环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于学生后面的应用与创新。我们应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入、形成、深化、运用四个层次,使学生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下面就概念教学的四个层次,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1)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不能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这样会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面现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我尽可能地做到启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问题的情境,循序渐进的引入概念,并特别注意教学中多“导”,在“导”字上做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个别的具体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本质,形成概念。中学化学教材中概念很多,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我常用以下“导”的方法:

1、言语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引入概念,如“天火”引入缓慢氧化,“鬼火”引入自燃。

2、直观法:主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手段,展示实验事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入概念,如:碘的升华升华的本质,苯与酸性溶液kmno4引入苯结构不同于不饱和烃,几个物质的导电性实验现象引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3、旧知识依靠法:通过复习旧知识或旧概念,结合有关的事例或现象引入概念。如回顾乙烯引入乙炔类似的性质,如na的性质引入碱金属性质。

在教学中引入的方法要不断创新,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并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概念的学习。在教学中我还常用一幅图画、一首古诗、一条谜语、一则小故事等为引导,再加上生动、直观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恰当的比喻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概括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好处?由此建立一个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概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完成。如何准确形成概念?

我认为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合乎实际的、能够理解的感性材料,这是形成准确概念的前提。由于教材有些概念的引入与实例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学生易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调查力,善于捕捉教材中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感性材料。如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因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于链烃。我们需把这一信息及时补充给学生,再如,教材对于溶液所举的实例都是无色溶液,我们应及时补上一些有色溶液,更正学生的认识。

其次,我们还需用准确的语言叙述概念,避免因口误而引入错误的概念。如弱电解质是在溶液中只有一部分电离的电解质,而不是在溶液里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3)概念的辨析

我认为在概念的辨析上要深刻、要讲到位,而且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概念,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这需要在复课时多琢磨,多下功夫,我主要着手于每一个概念的关键字、词的含义,每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比如: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关键强调解释。再如同系物的是: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若干ch2原子团。应着力于强调解释结构相似。还有气体摩尔体积四要素等等。

在概念的适用范围上,一般地讲概念是人们从某一角度下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概念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注意好以下两个关系:

1、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如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但共价键不一定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再如能电离的离子的未必是酸。如nahso4。

2、处理好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辩证关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做好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原理应用和普遍性与教材和教学实例的共型性。应理解教材中“一般”、“通常”、“大多数”或“许多”等的含义。如金属氧化物大多数为碱性氧化物,大多数有机物都是非电解质等等。

(4)加强训练

学生的能力并不完全随着知识的获得而自行产生,它是教师有意识培养的结果。我们应加强规律性认识通过凝聚和升华,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并形成一定的观点。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注意选题与方法。我们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这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同时我应注意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熟练。

对于概念教学,虽是课堂教学中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步。但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直接的应学会创造性思维。这也对我们化学教师提出高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它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辐分思维辩证统一,它不同于一般化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的活动能力,发挥了化学中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的作用。我们应按最优化的化学方法与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地把握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化学创造的完成。

我在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一点初步尝试。

1、创设情境,实验设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讲卤素的氧气这一节时,我们要讲到cu丝在氯气中的燃烧,我们首先做cu丝在氧气的燃烧,使学生回顾初中时对燃烧的学习,那么cu丝在cl2中会燃烧吗?学生产生疑问,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初中时对燃烧的现象产生了定向思维,我们应在此时加以引导,通过实验,扩展燃烧的概念。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原有的局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重新给燃烧下个定义。再比如说,在学习苯这一节时,它们中的键是一种特殊的键,我们应利用这一节通过实验锻炼学生敢于通过实验进行直觉思维。苯的分子式c6h6,单从分子式看,它应为一不饱和烃,但此时很多学生会在大脑中立即与所学的乙烯、乙炔联系起来,此时,我们如提出疑问,如把苯滴入酸性kmno4溶液中,会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吗?大多数学生会不自学的想到当然可以了。但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苯却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与以前所学的不饱和烃乙烯、乙炔不同。从而使他们可以通过直觉判断里面没有双键或叁键。当教师引入苯的取代反应单键的特性,与h2加成反应双键的特征反应,使学生们在直觉中可推断出苯分子中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的键。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也激发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的创造性的自觉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心理学和教科学法的诸种专著中,都一致承认“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应该是发散思维在化学上的具体体现,其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而不是在一个认识水平上转圈子,展开化学“一题多解”的教学要用启发式,激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愿望;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兴趣,讲清“一题多解”的思路,布置“一题多解”的作业,推广学生中一题多解的好方法。例如,在物质鉴别的习题中,一是发动学生各自寻求鉴别途径,以培养、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里,主要通过教师命题,学生设计鉴别方案,教师审查,学生实际操作鉴别四个环节来完成;二是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教师提供命题并规定学生至少设计出若干种方案来,这时学生就必须充分运用发散思维,努力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升华进入更高层次的水平,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设计信息进行反馈,汇集他们的设计方案,去其相同,取其不同,去其不合理,取其可行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使全部信息得到充分交流和传递。进一步启发、诱导学生去揭示,发现不同途径中所再现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及具体再现方法的规律性。同时在讨论解题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发现学生中有创见的同学进行适当表扬,激发他们的学生兴趣,把思路引向高潮。使学生学到从知识的港湾游向大海的本领。

3、多种形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我采用比较多的是让学生复述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物质的主要内容与性质,在这过程中,他们不自觉的在大脑中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敢于大胆提出某些假设,我不断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大力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兴趣,调动他们创造欲望和动机,无疑是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结果。

以上几点,泛泛而谈。因年龄与经验有限,难免有些观点过于肤浅。我觉得做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与总结,认真分析教材,教法与学生,因材施教,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通过12月9日的化学教研会观摩学习,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体会。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效课堂”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是研究主导和主体及二者的关系。指导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的也牢固。平常我们谈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学法,如何备学生?那就是要清楚学生的基础、思维和接受能力。所以“高效课堂”研讨,必须首先肯定这两个方面,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出高效。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向这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首先一定不要放过书本,现在高考很多内容来源于课本,设置习题时,要保证课堂。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是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活跃的课堂状态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我认为,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别剥夺学生的权力,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养成主动学习,主动记笔记,做练习的习惯。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这样做题速率就提高了。

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教师的充分课堂准备,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高效。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我有幸参加了骨干教师化学高中班培训,在培训学习中,我聆听了来自省教育厅领导及西华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精彩的开班报告,充分领略了专家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识了来自全省的优秀的同行们。这10天中,每天都安排了知名的教授或有经验的一线著名的校长对我们进行理论交流,每天的培训学习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想洗礼,每天的学习都引发我对自己教学和自己专业发展的不断思考。通过学习让我看到自己与省名教师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习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10天的培训学习虽然短暂,我的收获很多,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明确骨干教师肩负的责任,作为骨干教师应该树立学校意识,树立属于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整合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其它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共同打造教师教研文化、教师团队文化,引领全校、乃至全市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理论的学习使我对化学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通过理论的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关于新课标化学教学的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现实,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科结构论的学习,给我今后的教学很多启发: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沟通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沟通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教学的知识放在一个知识体系里,把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链,知识树,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结构的、有联系的知识学生就容易掌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沟通化学知识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内容结构化。在教学中突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重视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早期渗透,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重视原理和态度的普遍转移,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新课标教材的课程标准的学习,了解了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主要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和化学思想方法的育人功能,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更明确了化学教学中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兴趣、化学思考、创新思维、化学学习习惯、化学学习方法。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训练化学基本技能,领悟化学基本思想和积累化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发展,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思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目标的关系和教学近效应与长效应的关系。这为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化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化学基础、化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化学素养,不同的人在化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理论学习中,我也认识到自己的学科理论还存在不少缺失和不足,今后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多看有关教育教学方面书籍,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加本次化学骨干教师培训,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我知道我将要做的,不只是教有趣味的化学,有技巧的化学,还要教有文化的化学,有思想的化学。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化学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表现为:

一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不同志趣和发展潜能学生的需要。

二是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模块。三是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各章节需要探究的化学实验只给出实验方法,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四是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众多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五是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六是新教材中有众多的猜想与假设,留给学生质疑,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1、加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完成高中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对实验教材的编写。改革实验教材的主要问题是要转变实验教学的价值观念,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或者验证某些知识,而是具有多种功能。应使化学实验贯穿于教材的各个环节,如新课的引入,重点、难点的突破,设疑和研讨,小结和复习,习题和课外活动等,以尽可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实验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目前各学校的实验条件,但也不能为目前的实验条件所限。

要有一个与高中化学课程任务相适宜的实验目标,适当增加实验的数量和提高实验的质量。在目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适当编入一部分边讲边做是实验,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某些单纯注入结论式的编写方法,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可克服目前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内容雷同的不足。如果单从实验技能训练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学生分组实验教材自成体系、独立成册可能更好些。但从化学教学总体效果考虑,将学生实验与有关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编写似乎更好一些。可以考虑今后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可分插在有关章、节之后,使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成为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2.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

2.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

2.4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中要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己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要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12月9日,区教研室在四中举行了“区高一、高二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教研员和全区高一、高二化学教师参加了会议。

会上,四中高一年级边玉萍老师和高二年级姜志云老师给我们上了两节精彩的展示课。她们以高效的课堂设计,深厚的教学功底,精辟的教学语言,通过实验设计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学理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节课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课后三中的李宗奇老师,七中的禚琨老师作了精彩的点评;教研员张老师给我们指出了目前构建高效课堂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特别是发在每位老师手中学生上课后的导学案,让我对课堂的高效和实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的教研活动,让我感到收获颇大。下面是我对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感悟:

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导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认为,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要高。

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检测、反馈、补偿,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改变,只有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才会发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发生变化,才会有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空,才会有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出适合学生的教与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知识讲授具有很好的补充性。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有机化学基础中的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不同有机物的重要性质,将枯燥的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乏味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没有准备的课堂是放任的,必定杂乱无章、效率低下。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一堂课的分分秒秒,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准备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我们在备课时,要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状况,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备课越充分、教案设计得越详细、越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高。

另外,我们还应明确课堂教学内容不一定非要按事先准备的内容按部就班讲完。备课再充分,意外的情况也可能在课堂上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随机应变,适时指导。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乙醛的化学性质中,有的学生认为乙醛使溴水褪色为加成反应,而有些同学则认为该实验中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教室,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于是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装仪器、分析实验现象,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难,加深了学生对有机反应类型的认识,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意识是学习和探索的原动力。只要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宜,学生一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也在创造着课程。教师、学生不能只做课程的执行者,应该做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而非靠教师传授和学生记忆。因此在教学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而不囿于教材,而是研究教材,开发课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围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实施活动探究栏目,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能力,让学习化学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课堂教学要想高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思考意识,在新课程教学中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不仅能回答“别人的问题”还要让学生离开了“别人的问题”这根拐杖,能自己走路独立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要用“细心”去挖掘教学资源尤其是课堂中随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用“爱心”去呵护每一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以上是我在这次教研活动中的几点认识,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课堂效率的提高始终贯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以及自己认真地探索将引领我不断进步。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一

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复习教学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就有关平常教学中所反思的内容,举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co2通入ca(oh)2与so2通入ca(oh)2中实验现象相同。

有学生就此提出了自己看法:so2溶解度很大,若so2通入ca(oh)2速率较大,就有可能使so2+ca(oh)2=ca(hso3)2,也就无法看到现象中出现的浑浊。针对上述观点,我就着手做了有关co2与so2通入ca(oh)2溶液中的实验,结果发现so2通入ca(oh)2并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使之变浑浊又变澄清,而是一直保持澄清,后来,经过多次改变外界条件,如so2进气速率及浓度大小控制,才能看到浑浊。

案例二:生物与化学中均提到的一个知识点:碘遇淀粉变蓝色。

有学生提出,淀粉与i2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里面是否还存在i2?为此,我们经过探讨,得出应存在i2,并通过实验得以验证。

实验设计为:将饱和氯水逐滴滴入ki淀粉溶液中至过量。

观察到现象:①溶液先呈蓝色;②cl2继续通入,蓝色消失→无色。

原因:①cl2+2i-=i2+2cl-i2遇淀粉变蓝色。

②5cl2+i2+6h2o=2io3-+cocl-+12h2

案例三:在有关习题教学中,就能充分地意识到对题型归纳总结的重要性。其中在讲到酯的水解问题时,我就给学生归纳出主要三种考题,如①有一有机物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可被氧化成b,求c4h8o2结构简式。②有一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8o2,在稀酸作用下水解生成a和b,其中a最终能氧化成c,且b和c互为同系物,若c能发生银镜反应,写出c4h8o2的结构简式。③有机物甲的分子式为c9h18o2,在酸性条件下甲水解为乙和丙两种有机物,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同质量的乙和丙的蒸气所占体积相同,则甲的可能结构有几种?

以上三种题型,解题关键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提到的水解生成醇和酸,其中醇能最终氧化成酸,须满足醇中所含c原子与酸中所含c原子相同,且形状一样,并要使生成醇,羰基在碳链端点。另一种是提到酸水解生成醇和酸式相等,就要要求醇中所含c原子数与酸中多一个。通过上述归纳总结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就能较好地掌握。

这种教后反思内容还很多,如实验教学与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相结合,我们就不难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特点及平常教学应注意问题;还有有机合成题通过习题教学中出现题型,就能想到此类型题且多以酯化反应为背景等等,若平常教学中,能够随时记录这些点滴教学,自己将会受益匪浅。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二

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存在这么一个特点:知识点多,规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许多知识点是要学生记忆的。但是考题难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适中的,这在往届高考理综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体现。所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总结成:“一学就会,一多就乱,一久就忘。”不少学生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抱怨学习化学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得到应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把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我有以下心得: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能够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的方式有好几种:从教学内容导入,从学生学习基础入手复习旧知识导入,或者根据学生情绪,结合教师自身特长等等。总之,导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情绪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案例一:将学生情绪和教学内容相结合

《氮肥的性质及应用》是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可以提问一句:“刚才上课问好的声音很响亮,同学们应该是没人饿着肚子来上课的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比过去丰富了很多,我们来看看过去世界上粮食产量的情况。”然后展示在全世界开始使用化肥前后,世界粮食产量的数据对比: 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0。73吨粮食,1978年开始使用化肥每公顷耕地生产4。63吨粮食,如果不施化肥,中国只能养活2亿多人口,剩下11亿人就没饭吃。

(引导学生):“我们班上有51个同学,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个同学有饭吃。” 学生惊叹。

通过给出数据引导学生感受到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虽然好象离他们的生活很远,但是对人类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市面上常见的几种化肥图片,介绍化肥的种类,引出氮肥,介绍工业合成氨生产工艺,并解释设计该工艺的科学家由于成功解决了合成氨过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压,催化剂等条件,使化肥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并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介绍化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导入,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化肥的性质,应用也产生了兴趣。为接下去的新课推进做好了铺垫。

过去的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抱怨化学实验枯燥,单一,许多学生毕业后谈到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总离不开实验室,离不开试管,酒精灯,每次做实验之前老师总要先宣读一遍注意事项,清点实验用品,事先给出实验操作步骤,然后学生进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一堂实验新课程强调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发现,主动探究。这一点在教材编写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例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编写了许多学生探究实验,并将原来很多教师演示的部分,都改为让学生自主探究。与此同时,教师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上也可以尝试做点改变,增强探究的趣味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案例二:在讲解铵盐与碱共热产生氨气这个知识点时,教材中的实验是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于试管中进行加热,通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

本节课将实验进行改进:取一张旧报纸,将氯化铵与熟石灰混合后,放在报纸中用手摩擦报纸加热,然后检验氨气。把原来在试管中用酒精灯进行加热的实验改变成用生活中随处可接触到的材料并进行摩擦加热,让学生改变对化学实验的固有印象:“化学实验很危险,动不动爆炸,一般都在实验室做,而且离不开试管,酒精灯。”通过一个简单的改进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实际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化学变化,化学就在生活中,对于书本上的方程式,物质的性质,也就没那么难以记忆了。

许多学生来自城市,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也不感兴趣,实际上在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在农业,工业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体现和应用。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也是设计课堂教学时要考虑的一点。

案例三:在讲解铵盐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知识点时,按照教材设计,是通过加热氯化铵检验氨气说明这一性质。此处不妨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一位农民在仓库里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氢铵(俗称碳铵),有一天他发现这袋化肥包装破损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晒,结果发现没有人偷盗却少很多,你能从化学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吗?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提供相关的药品和用具,让学生利用已有条件,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同理,在讲解铵盐另一性质,与碱共热能生成氨气时,也可设计问题:在村子里住着两位农民,小李和小刘,他们都种了几亩水稻。小李很勤劳,不仅买了氮肥硝酸铵,还同时使用了自己烧制的草木灰(呈碱性),小刘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铵,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结果到了秋收时发现,自己田地的产量远不及小刘的,你知道原因吗?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将氯化铵和碱石灰混合摩擦加热,检验得到氨气,得出结论。在得出铵盐的这几个性质后,老师再提问:如果你是一名技术员,要指导农民使用化肥,你能列举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或者,拟出一张化肥的使用说明书?这样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学习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得到发挥,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对象,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三

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新一轮课改正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12天的远程培训学习,最深的感触是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通过实践和研究,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在就学习情况谈点认识和体会。

新教材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新大纲所赋予化学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的贡献,学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化学教学更清醒,充分体现化学教育的功能。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更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以化学教学为载体,让学生成为积极进取、热爱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代新人。

课堂形式多样化,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检测方法多样化,除了传统传统方法外还可采取课前五分钟小测验、分组竞赛、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化学通讯等增长知识面,同时又自觉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使之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化学实验功能的多样性,实验可在激起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中不但要完成基本化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尽量使化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的背景中,使之成为为人类服务的手段和方法,为此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学中应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如模拟微观世界中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已成为可能,从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与生产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可能,同时也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新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化学新课程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才能的所在。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