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2024年文化经济的内涵(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一

:现代社会离不开商业,商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人们。商业文化也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给校园文化带来冲击,对高校的大学生价值观、学术文化和校园环境有着较大影响。而如何在商业化下建设校园文化成为教育者面对的一个课题。从普及商业文化知识、围绕商业开展主题活动、促进人文精神融合、筑平台健体制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商业文化的含义是:与商业经济发展相适应、受社会制度及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通过商品交换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传统习俗的总和。文化是商业的灵魂,商业是文化的表现,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商业文化源于商品交换,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传统。商业文化是具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吸收外国的优秀商业文化,加上现代的商品意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现象[1]。这种文化的形成必须依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其既继承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的鲜明性和进步性。

校园文化商业化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最大程度的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教育,符合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因为高校毕业生要成为在商业经济领域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商业文化教育必不可少。校园文化商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影响的结果。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价值规律的调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更新[2]。高校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与社会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作用。校园文化商业化是社会文化冲突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各种文化冲突在校园内部上演。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顺应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趋势,应实现校园文化与外来商业文化的互动对接,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

优秀校园文化应该在全校范围推行,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观、社会心理学以及美学等特色,当商业文化走进校园,由于盲目扩张和无限追求私人利益,利益相关的商业生产的商业文化对人的影响难以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于利益的追求在于现实和功利,往往非常在意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感,把金钱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感官上的享受当做是一种追求。从而使他们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变得低俗,严重的还会导致个人主义意识的膨胀。高校大学生的心态发生不好的变化离不开这种商业文化的侵蚀,很多学生甚至觉得那些在图书馆学习的人很做作,认为他们在图书馆都是在装样子,没有什么用,就算是认真学习的那也是死学习不会学习的书呆子,书本上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校园环境逐渐开放,学生的个人视野也随着逐渐扩大,由于价值观评判标准的不同,大学生更多的表现出世俗性与复杂性,甚至许多不合理现象都采取“理解”的态度,这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体现在这个学校文化水平和氛围上,大学不仅要有“建筑物”还应该有“大师”,人才和有名的学者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研究成果上,对于校园文化也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他们具有好的学术氛围,这是发展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的前提。在大学校园中,学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很多形式,比如:研讨会、座谈会、讲座等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当企业走进校园文化中时,帮助学校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也就是说从中谋取利益,想通过这些活动来寻找潜在的消费群体,从而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或许很多学校老师觉得企业协助学校在校园里举办活动目的在于双赢,企业在寻找自己的消费群体,而这些消费群体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想通过学校这一渠道来拓宽自己的市场,弘扬企业文化[3]。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也试着给学生上一节课,即步入社会的社会实践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让过多的商业文化步入到校园中来,以免侵蚀了校园这片干净的文化领域。

学校的校风和教师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都也体现在学校的建设上,比如花草树木,让周边的生活环境作为教书育人的另外一种资源。校园的环境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更能够给人启发。如果有过多的商业文化进入到校园内,商业广告的进入破坏了校园原有的风气,甚至会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比如:宣传栏原本是用来宣传校园文化或者是与学生交流,方便学生利用宣传栏及时了解校园情况,而现在由于商业广告的介入,学生丢失了及时了解学校文化的机会。而且,由于商业文化介入校园,校园的发展也越来越趋于商业化,多数学校里的基础设施都变得十分相像,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东西逐渐变少。许多著名大学在校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都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和景色,因为他们十分注重景观建设带来的效果及影响。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蔡元培、李大钊以及朱自清的塑像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博大精深、深远持久,同时也饱含历史岁月的沧桑。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理应少一些商业意识,把重点放在整体布局和安排上,让学生感受到视觉上美的.冲击,随时都能感受到文化气息。

(一)普及商业文化知识,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商业文化进入校园有很多种形式,第一,当然最好的形式是把商业文化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商业文化基础知识,根据学生需求并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学习这一相关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商业高校应非常重视这一点。那种对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不以为然的态度是不正确的,过去我们没有重视,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亡羊补牢,还来得及;第二,商业文化可以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承,和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有关的内容贯穿到教学中去,这个办法被广泛应用。到现在为止,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许多有关商业方面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商务信息管理、现代推销技巧、商品学等极具专业性的课程。说到底,这些课程都隶属于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范畴。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商业文化带进课堂,这样可以实现高效社会主义商业文化的繁荣。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社团,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可以围绕商业文化主题来开展,允许社团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文艺社团就可以举办“流行时装表演”诸如此类的比赛,文学社团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报告、专题通讯征文比赛,在原有的征文基础上增加一些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高校大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自行组织关于“强化商战中的文化意识”这一主题活动,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社会主义商业文化中去,使社会主义商业文化逐渐发展以致繁荣。通过上面所举办的活动,不但丰富了具有青春活力的校园文化,而且还加强了教师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得师生感受到更高层次的熏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更能够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

俗话说,一个民族若是没有了希望,那也就等同于没有灵魂。许多伟人也同意这一观点,比如,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教给学生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他可能会变成一台有用的机器,可是他不会成为一个能够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就是先让他对价值有所理解,同时还能产生强烈的感情。而他就一定得具备对道德和美的辨别能力[4]。高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才,在许多方面都混淆了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区别。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都物质至上,很多青年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泯灭了勇于尝试探索的想法。在学校里不免出现看重实用知识,不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功利化学习倾向,青年人的探索能力变得扭曲。根据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首先,学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变化;其次,大力宣扬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修养,最后实现人文精神与商业文化相结合。

(四)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建章立制

现今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重要成员,当然必不可少的会与外部市场有关联。我们应该适度的把商业机制引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注入全新的血液,但是如果引入过度的话,则会导致一些麻烦。所以,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校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地尝试通过建立有效的系统和流程来对商业经济进行指导和管理,这样方便高校校园文化步入正轨。高校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立一个这样的平台:第一,利用学校里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指标管理系统,与此同时,借助身边的资源来追溯校园商业文化的来源;第二,使用数据管理系统进行预测,即对高校内部校园文化进行预测,把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第三,制定关于高校校园管理商业文化趋势的对策。在商品经济盛行的时代,高校校园文化不能够独立存在,离不开商业经济活动。为了应对商业文化给校园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跟随时代发展潮流,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机会,勇于迎接挑战,做到不但能够推动大学生为社会服务,奉献自己的力量,更应该把学校本身的核心价值保护好。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二

;

浅析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

【摘要】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中的两类不同主体,在会计上存在着诸多异同。如今,大多数人都只注重于对企业会计的研究和学习,非营利组织会计则相对成为了盲点。本文浅析了非营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几点异同,旨在警示会计人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不要将二者混淆,并提高会计人士对非营利组织会计的重视度。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会计 企业会计

一、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

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具有经济法人资格的一种营利性的经济组织。简言之,企业就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组织。

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1.不以营利为目的;2.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因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3.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4.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营利性企业向公民提供的物品可称为私人物品,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是为社会公众所普遍需要的,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只能由非营利性组织来提供。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在社会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仅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上就可以窥见出非营利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巨大差异。正是二者在本质上的这种巨大差异,导致了它们在会计上的不同,因此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上应注意将两者区别对待。

二、核算基础的不同

会计核算的基础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收现付制,是以款项时否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简单的说就是只要本期实际收到款项就确认为本期的收入,只要没收到就不确认;只要本期付出款项就确认为本期的费用,只要没付出就不确认。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具体说就是在权责发生制下,只要是属于本期实现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实际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只要不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指出:“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目前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适当的结合运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而我国政府预算与会计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改革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当中。

三、会计要素的不同分类及相应会计等式的不同

会计对象可以说是指针对会计主体即会计所服务的组织的资金运动,而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这一抽象而涉及广泛的概念的基本分类。而会计等式则表明了各会计要素的基本关系。

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论是各政府机关单位、行政事业单位或民间非营利组织其会计要素都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大类。其会计等式如下:

资产=负债+净资产

本年末净资产=上年净资产余额+本年收入-本年费用

我国的企业会计一般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其会计等式如下:

基本会计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扩展的会计等式

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利润

利润=收入-费用

以上会计等式皆为恒等式,反应了各会计要素的之间的恒等关系。

企业会计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会计要素中的净资产都是反应两类组织组织权益的要素。因为前者资源提供者根据持股的比例对组织的资产享有所有权,而后者的资源提供者对组织资产不享有所有权,所以两类组织对组织权益要素有不同的命名。

由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也没有设立利润这一会计要素,也没有实收资本的说法,而是把设立组织投入的资金以及后期经营结余全部计入净资产中。

而两类组织会计要素除了设定不同外,还有不少具体规定的区别,这里就暂时不列举了。

四、会计报表的不同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至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预算外资金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不同分类编制的会计报表也有所区别:

财政总预算会计:预算执行情况表、资产负债表和财政周转金报表等。

财政预算外资金会计:资产负债表、财政预算外收支情况表等。

行政单位会计: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经费支出明细表、项目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部门收支决算表和会计报表说明。

事业单位会计: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事业支出明细表、项目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

五、不同的会计分类

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财政预算外资金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而企业会计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可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民用航空运输企业会计、邮电通讯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保险企业会计等。

(2)按照企业会计服务的着重点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或者,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

(3)按照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独资企业会计、合伙企业会计与股份公司会计。

(4)按照企业是否有外商投资,可分为内资企业会计与外商投资企业会计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沟通越来越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的影响值得研究。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文化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其中包含诸多积极有力的因素,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文化(culture)没有具体而固定的定义,就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而言,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影响并作用于经济与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所以自人类文化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呈现的一直是以地域特点或民族特色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如华夏文化,希腊文化等。对各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发生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地区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地区间文化逐渐走向趋同。在文化的影响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送自己的文化,而且在其他国家某种程度上成为主流文化,而地区的本土文化,却退居成为非主流文化。如东南亚的菲律宾,现在已经是完全按照美国的社会文化方式来运行,而本土的历史文化,却退居成为次文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中国首先将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国际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这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这种相异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有各自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受迅速变化的经济关系、社会生活的影响,发生变化,使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出现多元化和多极化。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现代科技含量低的异质传统文化因为其自身缺陷,在一体化浪潮面前显得苍白软弱,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一败再败,有的甚至在短时间内灭迹。中国传统文化当今的命运,很让人有感慨。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历史在演变,理论在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才有,研究文化艺术史,便可以发现:全世界的传统艺术在当代,它们都程度不同的受到了这一冲击。中国的戏曲,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日本的能乐,印度的戏剧等等,无不受到这一挑战,并对世界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其他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如何应对文化多元化?

针对目前的趋势,提出以下三点:

1、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它不是一个单一化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的过程。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所以,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倡导平等交往和对话,在沟通中取得共识,达到合而不同。?

2、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其中所凝聚的生活、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发扬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3创新传统文化?

创新是进步的马达。传统文化不易被人接收,所以就要将其创新,但本质还是原来的。以适应时代,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失自身传统文化特色,却又与时俱进。要从全方位角度考虑,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策略创新等。但主要是以一个容易被接受、被关注的文化形式为最主要出发点。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不能破坏文化本身的内涵,要从宣传角度改变策略,在纯粹的教育性意义方面有所改变。

总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应正确对待文化发展,在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保护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并令其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三

;

摘  要  文章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虚拟歌姬进行分析,探索它由日本二次元文化传播到我国并经过我国本土化后的商业价值,以及对以此为心理寄托的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  虚拟歌姬;跨文化传播;青少年

1  跨文化传播与虚拟歌姬

1962年,加拿大传播学理论家麦克卢汉在其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首次提出“地球村”,是指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国际交流沟通方便快捷,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全球化”的概念[1]。20世纪5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霍尔在《举止人类学》中第一次提出了以跨文化为理论视角的研究范式,其著作《无声的语言》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2],是该领域研究的奠基之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促使国家间不同的文化交往也日益密切,跨文化传播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大众传媒对跨文化传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次元的跨文化传播,由以电视为载体的动漫为主,发展为现在以网络平台为中介的传播,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产业是其支柱型经济产业,大规模出口不仅对经济发展有利,也是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虚拟歌姬的运行模式受到日本影响,类似于日本的“初音未来”“镜音双子”等,我国本土受欢迎的虚拟歌姬有“洛天依”“言和”等,主要活跃在a站和b站弹幕网站,一般会由几个人一起合作,分工作词、作曲、编曲,乐器,pv制作等,不定时上传制作歌曲和进行互动,由此形成一批忠实的粉丝。

早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是初音未来的《千本樱》,最初于2024年9月上传至日本n站,几个月的时间就被点击几百万次,并且被大量转载和进行ugc二次创作。在国内同类型网站b站上关于它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墨韵moyun”自制上传的古筝演奏版本,播放量破3 000万,被誉为“镇站之宝”。初音曾经在日本多地成功举行专场演唱会,中国最成功的虚拟歌姬洛天依2024年在上海梅德赛斯举办了第一场演唱会,不仅很多粉丝去了现场,还有超过一百万人在a站观看了直播。b站早在2024年就在做线下的活动品牌——bilibili macro link,最初即up主们的线下聚会,因为其将二次元与现实三次元联系起来,一直得到二次元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后来聚会中加入vr元素,虚拟偶像们比如洛天依,黑白小姐等得以出现和粉丝们狂欢,这不仅成功地实现了电子产品的商品营销,还充分开发了歌姬衍生的文化价值。不同国家和开发者的虚拟偶像聚集在一起,仅仅是演唱会的预告就能看出粉丝们的狂热,刷屏式的弹幕飘过,阵势不亚于演唱会现场挥舞荧光棒的热闹场面,参与者很容易由此产生群体认同感。2024年时,bml的参与者只有800人,如今达到几万,门票一开卖就会被秒光。现场的场馆外会有很多家长们等待自己的孩子,结束后带他们回家,有新闻报道称“俨然是高考时考场外的场景”。

3  虚拟歌姬受青少年追捧的原因

虚拟歌姬的形象多是十几岁的萌系少女,比如初音未来的生日是2024年8月31日,年龄16岁,身高158厘米,体重42千克,出生于日本东京,擅长流行歌曲,造型与日漫中的青春美少女相似,这些设定把这个虚拟形象进行了精准的包装。尽管最初创作它是为了推广vocaloid这项技术,但在她越来越受到青少年欢迎时,其目标市场就成功地定格。青少年喜欢初音大多是因为她和现实中的女孩子无异,甚至更加漂亮和多才多艺;她比真正的人要完美,不会像现实中的偶像可能会出现丑闻来打脸粉丝;因为喜欢初音,基于兴趣,他们跨越国界,组成一个网络社群,产生群体认同来彼此陪伴,一起兴奋地交流;了解并喜欢虚拟歌姬的还是少数人,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比喜欢大众偶像的同学们更有个性和品味。

4  虚拟歌姬对青少年的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会弱化社会主体精神,导致人性“异化”。真正的演唱会是人与人的交流,而这类虚拟偶像的演唱会是虚拟技术与人类的交流,人们的表情,情绪以及行为都被一个全息投影的虚拟人物所影响,甚至是被控制。参与者在看到全息投影的偶像出现在舞台上时就会激动不已,完全忘记这是一场虚拟主人公的演唱会,舞台上的表演者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只是技术打造的全息投影。场下观众多为青少年,作为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原住民,他们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即时通讯工具成为了主要的联络方式,在不同的平台隐藏着一部分自己,谁也不会充分地了解其他人,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

我国青少年对这类虚拟歌姬的疯狂追随不仅体现出如今这个群体的心理迷失,也反映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互联网将世界连接成一个“地球村”,不仅为文化间的友好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环境支持,也为文化霸权提供了可能。文化霸权理论最早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不能只依靠暴力或强制,必须诉诸文化。霸权不能从整体上和绝对地把所有阶级吸纳进主导秩序,次属阶级有自己的文化、社会关系的形式、有特性的体制、价值观和社会方式。因此,霸权的实现不是通过暴力来实现,而是依賴成员的认同来实现。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包括动漫、音乐等就是利用网络渠道和媒介产品载体,潜移默化地攻陷青少年,使他们身边围绕着这些虚拟偶像,以此作为寄托,而远离优秀的文化,抛弃主流的价值观。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走向对国家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只要投入的心力适度,虚拟歌姬对青少年也会有积极作用。在内容创作方面,《千本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它采用了日本大正风格,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2024年地震引发海啸,影响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区,还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電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日本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了强烈共鸣。国内近几年也有制作相对精良,旋律抓耳的歌曲在二次元圈子内走红,b站年底拜年祭中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洛天依演唱的《权御天下》,以西游记为词作框架的《九九八十一》,以及以中国古代从部落到商周的神话为基础星辰演唱的《万神纪》,这些作品有共同的特点,制作者结合我们的特色文化,借助vocaloid的歌曲创作模式,将内容本土化。不仅仅是作品本身受到关注,还会产生一批衍生ugc内容,有唱见(泛指在视频网站投稿翻唱作品的业余歌手)来翻唱,或制作其他虚拟歌姬的调教作品,还会有各种乐器版、鬼畜作品,以及同人剪辑作品等。乐器版的制作者有时会重新编曲,并且把谱子分享给大家,让一些练乐器半途而废的孩子愿意重新开始。

5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媒介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网络技术和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媒介欠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强调和培养文化自信尤其重要。2024年中国网络文化传播峰会长春宣言提出“文化自信是指中国文化的自信,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代文化的健康化、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世界文化的交融化”。文化自信的培育体现在保留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上,弘扬和培育文化自信,必须在各种文化的冲击和侵蚀中保留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要发挥本土文化的包容性,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使其融进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具体来说要培育我们自己的青少年文化土壤,主流的优秀文化要以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准确地传播给他们,对当代青少年来说,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对其文化自信的培育影响较大。因此,我们应该形成学校、家庭、网络治理相结合的多方合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四

;   解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工业、以农养工”战略,人为构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农村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民生活条件改善落后于市民的城乡差别。这种差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有扩大的趋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及时解决不仅使城乡差距这条鸿沟更大,而且还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这已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农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所以,近两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农民进行扶持,包括粮食生产与良种补贴、减免农业税、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政策,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村又开始有了生机。但在“三农”问题上仍有不少地方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国家花大力气投入,下面农村老百姓喜欢,而地方上却有人认为:农民学不学技术照样可以种庄稼,农民工不经过培训同样能够挣到钱,政府没有必要为农民操那么多心。好象农民的问题跟经济发展没有多大的关系。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同农民打交道的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对“三农”情有独钟,则以为:地方和部门在“三农”问题上有这种认识,势必会影响到对农村的投入和农民的扶持,影响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切实贯彻与落实,进而影响到农村的发展。为此,特用平时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以餐读者。
一、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笔者用2024年和2024年先后调查的安县黄土镇石鸭村不同文化层次农民收入情况和游仙区玉河镇农民外出务工所得,以及2024年我市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经济发展指标有关数据来说明这个结论。
我市安县黄土镇石鸭村四、六、七社共有16—60岁劳动力322人,其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214人、初中文化101人、高中文化7人。在家庭收入上,小学及其以下文化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要比初中文化农户低60-200元,比高中文化农户低290- 450元,最低者与最高者相差2.5倍之多;在农民文化素质与外出务工收入的关系方面,我们调查了游仙区玉河镇2024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全镇有7485人常年在外务工,小学及其以下文化者年平均收入为4500元、初中文化者为6000元、高中文化者为 8000元 、中专以上为8400—10100元,最高者是最低者的2.24倍!所以,农民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最终会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上体现出来,其文化程度高,劳动所得也就高。这种差别同样反映在县域经济上面,2024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369.58亿元,人均7518元,超过平均水平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处于前两位的经济最好的涪城区和江油市,分别为26097元和10021元,而居于后面两位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最多的三台县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北川县,分别是3965元和3626元,其它文化素质一般的县皆在平均数之下。这说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各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相反的情况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差的地方,一般来讲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则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发展。对这种情形,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贫,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因此,从根本上讲,农业、农村、农民的富裕之路在科技、在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二、科技文化为农民所掌握,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的作用,可使gdp增加1—1.5%。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九亿多是农民。可以说,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重点在农村,只有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千万不可忽视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表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科技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社会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学习知识就是在积累财富。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得到很好证明。促进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本,即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当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越多,对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大,投入到生产过程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愈显著。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是缺少有形资本,而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接受过高水平教育、有技术的劳动力及其后备力量。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最根本的手段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和农村中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当前针对“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在今天,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即创新。例如:良种培育、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其结果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市转移,为国家二、三产业建设、繁荣城镇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见科学技术知识一经为人所掌握,它的力量和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三、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影响。
我国目前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的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上不了档次、经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以绵阳市农村为例,全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市),总人口52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4万人,比例高达76%,2024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46%,人均产值为1977.57元,16—60岁农村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结构为:小学文化及其以下者占37.68 %,初中文化占48.58%,高中及其以上占13.74%。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为7.12年。全国的情况是:小学文化及其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7%,高中及其以上占11.62%,平均教育年限接近7年。绵阳作为我国西部教育、科技力量都比较强的一个地市,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一点,这样一种农村劳动者文化结构是难以满足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可以说,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导致我市乃至其他地方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优秀劳动力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缺乏人才。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消除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桎梏,再加之繁华都市生活的诱惑,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磨难,加速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教育投入与人才成长存在此长彼消的局面。按理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较大的,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自古以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说明育人实属不易,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家这几年加快了城市互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有知识的优秀劳动力通过读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城市扎根,而一些扎不了根的农民宁愿每年象候鸟那样,年初出门、岁末回家,不管在外面能不能挣到钱,年年要出去闯荡,而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则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妇,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十分普遍,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后继无人,今后出现没有人种庄稼或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的怪事。这就给我们的各级政府怎样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严格来讲,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总量概念,而从劳动力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的数量却相当有限,高素质的农民群体规模并不大,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提升过程中,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低素质劳动者问题。 近年来,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各种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供子女上学不堪重负。这对于原本不富裕的、很讲求现实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个不小的包袱。为了子女,为了生存,他们往往在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在为子女将来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发愁而节衣缩食,如果子女读书的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就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即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有的甚至未毕业时就不愿再让其读书了,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跟随父母、亲友出去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地方,农民子女辍学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达到1/3以上,学校对此束手无策,这些辍学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无疑是今后农村潜在的低素质劳动者。仅我市农村每年就有数十万计的小学及初高中毕业生,从全国农村来说这将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各级不想办法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下决心采取措施杜绝各类学校乱收费现象,使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农民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机会。那么,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永远存在,我们在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的未来。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种田,知识都成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离不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办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村建设服务,严防把农村基础教育办成变象的升学教育和收费教育;二是专门为农村基础教育立法,从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经费投入的比例,以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等,使农村基础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制定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凡是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应在比照城市教师同等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环境补贴,使农村中小学留得住人才,教师安心工作。同时以县为单位建立城乡教师轮换工作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化,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国家可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建立“农村青少年教育基金”,调动农村青少年学习和学成回乡建设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学习,并且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工作者,在与当地县乡政府签定回乡工作协议(学生家长担保)后,可以根据其考入不同档次学校,国家拿出该基金给以相应的资助(如全额、半额资助或特别奖励等),如果毕业后不履约者,由学生家长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种办法既可以解决那些因家庭困难、贷款读书又不可行但学习又特别优秀的农民子女求学的后顾之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同时又调动了广大农民送子女学习的热情,并且还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拥护,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利国利民。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培训手段单一,招生规模不断萎缩,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面临“人散网破”的境地。如果以这种局面来从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想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与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相适应,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加,切实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指导,各级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县乡两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与培训手段,充分发挥因特网、广播电视、录音录象及其它声像媒体等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络优势,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及先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改变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与传播方式,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建立全方位的信息平台。 过去在农村中,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知识主要是靠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的方式来获得。现在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被精简、合并,以及农技人员为了生计下海经商、打工等原因,已很少见到有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作技术指导,农业科技推广在乡镇与农户间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农民要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进行生产与经营,只有靠农户间的交流或自己看书看报来完成,但这种有主动性学习的农民毕竟占少数,并且获得的信息准确度和及时性都较低。同时,对于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地处偏僻、科技意识不是很强的农民来说,要使其掌握到所需生产技术、提高致富能力,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一定方式和手段给予培训引导才能实现。
这就给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部门如何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今后有线电视、电话、电脑进入农户的比例会不断提高,农民获取技术和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农村信息化水平会有较大的发展。但目前,农村信息组织化程度和利用率都还较低,与农民渴求依靠科技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仍然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政府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如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电话、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构建农业技术、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就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市场信息等信息平台,在农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96168—信息到农家”和农业信息“111”工程,为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各种信息,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更加方便、快捷的有利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五

;

摘要:通过对洛川县苹果种植户生产调研,分析了政府模式、企业模式、合作社模式以及科技小院模式4种苹果管理技术推广模式对苹果生产的指导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小院模式的农户技术获取和技术采用情况最好,不同模式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合作社模式的果园产量最稳定,政府模式下的果园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对当地农业技术推广有一定指导意义,对当地苹果种植户的技术到位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苹果产业;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到位率;产量

苹果是我国主产的水果之一,苹果的生产和销售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我国的优势农产品。黄土高原产区的洛川县是全国的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该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世界上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2024年全县苹果总产量超过90万t,鲜果总收入达45亿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连续5年达到万元以上,洛川的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洛川县苹果已有7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众多企业与当地果农建立合作关系,苹果俱乐部的成立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推动洛川苹果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度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农业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推动农业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使农业成果的转化效率最大化,为农民带来切实的收入。在洛川县的苹果生产中,一直都存在着果园粗放管理、农户种植技术缺乏、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不完善等问题,加上市场上的农资产品纷繁复杂,效果好坏不一,农民选择困难。随着产业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往往忽略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存在着技术供给和农户需求的不匹配,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以突破,显露出诸多弊端。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洛川苹果的品种结构、区域规划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地的苹果种植以小农户为主,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果园管理,苹果的品质难以保证,同时机械设备推行困难,果园收益不高。农村信息闭塞,信息获取的渠道有限,往往不能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业动态,新技术的普及也会有延迟,果农往往参考自己的经验管理果园,缺乏科学依据,远达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实地调研,整合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模式下对苹果生产的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当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与内容

2024年12月,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洛川科技小院,对洛川县主要种植乡镇进行生产调研。根据政府、合作社、企业和科技小院主导的4种模式的界定,政府模式以各个乡镇政府设立示范园为主,企业模式以相应企业的重点客户为主,合作社模式以合作社的社员为主,科技小院模式主要以科技小院所在村选择科技小院辐射农户为主。以农户为调研样本,每种模式选择20户,调研方式是通过问卷的形式入户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的基本信息、洛川苹果产业技术推广情况、苹果种植管理情况、果农经济效益情况等。调查区域和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1.2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2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以及图表的制作,用软件spssl 8.0进行差异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模式下技术获取及采用情况分析

当地农户的技术获取渠道主要通过农民培训与田间指导。从表2中可知,科技小院模式指导的农户参加培训次数显著高于其他3类技术推广模式,每年农户参加培训次数能达到3.45次。其次是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最低,每年参加培训的次数仅有1.2次。科技小院模式下的农户接受田间指导的次数显著高于其他3类,科技小院模式每年的田间指导次数达到2.1次,其他3类均低于2次。

由图1可以看出,农户在秋施基肥的技术采用上,科技小院和合作社的比例分别是65%和55%,其他2种模式均低于50%。科技小院和政府主导的2种技术推广模式下,农户采用果园覆盖技术的比例高,分别为55%和80%,合作社和企業主导的模式下,农户采用覆盖技术的比例低,均只有15%。

2.2不同模式下产量和投入占比分析

果园的产量和投资的农药、化肥等,能够直接反映出果园的产投情况。图2不同模式下的产量和投入占比,可以看出,不同模式的产量都集中在30.0~37.5t/hm

2

之间,合作社模式下的果园产量主要分布在30.0~45.0t/hm

2

之间,小于30.0t/hm

2

的和大于等于52.5t/hm2的没有分布。从不同模式下的果园投资占比情况来看,投资在52500~67500元/hm

2

的农户最多,只有企业主导的模式下有超过75000元/hm

2

的投资,政府主导的模式投资集中在52500~67500元/hm

2

根据调研数据对不同模式下的果园产量和经济效益作了比较,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模式下的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均在37~38t/hm

2

之间。果园一年的投资中,科技小院和合作社模式指导的农户投入要显著高于政府和企业2种模式。果园的经济效益=产量×商品率×销售价格,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下,果园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企业和合作社模式,其他2种模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不同模式下技术获取及采用情况

洛川当地的技术获取主要通过农民培训、田间指导、技术宣传手册的发放和手机电视网络,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农民对“面对面”的技术服务途径有着强烈的需求意愿。科技小院的技术人员扎根农村基层,对种植户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和指导,而且能够针对出现的生产问题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农户提供适用的技术指导和咨询。农户对秋施基肥技术的采用普遍偏低,这与长期的种植管理经验有直接关系,科技小院和合作社模式下相对较高,这也正体现了技术的到位率,这2种模式下农户与技术服务人员接触更多,更有利于新技术、新观念的普及推广。当地苹果产业局每年为了推行技术,会免费为示范户提供地膜等生产资料,对技术采用有很好的鼓励作用。因此果园覆盖技术的采用中,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最高。科技小院模式的采用情况远高于合作社和企业主导的模式,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农户的真实采用意愿还是以科技小院模式居多。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六

;

摘 要:文章主要研究近几年中国宏观经济变量分别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尤其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国内的宏观经济因素波动剧烈,在此情况下,研究国内商业银行对于宏观经济波动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不良贷款率 宏观经济变量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仅承担风险、管理风险,还将风险进行转化。在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而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最直接的指标。普遍观点认为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金融监管体制的不到位造成的。然而,2024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发生了大幅波动,各大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率直线上升,实体经济的恶化对商业银行体系产生了不利影响。回顾历史,1929年10月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以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韩国等都在经历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资产价格快速上扬和信用快速扩张的阶段之后,金融体系却遭遇了一场全面危机。由此可以看出,宏观经济的波动会通过许多相关因素传递给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极其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宏观经济波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存在哪些影响,对于经济可能发生的转变,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吸取各国之经验教训,提前做好准备,控制信用风险,防患于未然。

二、关于不良贷款率的文献回顾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对于不良贷款,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其成因都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吴晓灵(1995)认为不良贷款产生的主要因素归于企业的过度负债,其因果关系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林毅夫(1998)认为其重要成因之一是可贷资金投向了效益低的行业和企业,解决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王瑞(2024)以法律的视角探寻症结之所在与产生的体制原因,指出应弥补债权保护的法律缺陷;施华强(2024)在双重软预算约束框架下分析不良贷款的内生性,指出应硬化银行软预算约束预期;刘青等(2024)用统计的手段实证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另外,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各种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比如,李江等(2024)应用主因子分析对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不良贷款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蒋鑫(2024)研究了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谭燕芝、张运东(2024)基于中国、美国、日本部分银行的基础数据对这三个国家的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也是受到这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启发,但在深入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我国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曾进行过政策性剥离,如果仅仅基于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进行分析,忽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政策性剥离,势必导致实证的结果出现偏差,为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政策性剥离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单独进行计算,以期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研究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多种口径混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有不良贷款、呆坏账、不良债务等多种提法,由于概念的不同导致计算口径的不同,因而不良贷款率的估算差异较大。二是不良贷款认定标准的变化影响了数据的可比性。2024年之前,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采用期限分类法(即通常所说的四级分类法),2024年之后陆续采用风险分类法(即通常所说的五级分类法),贷款分类标准的变化导致数据即使口径一致也不完全可比。三是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剥离,影响了各行之间和剥离前后不良贷款数据的可比性。中央政府于2024年、2024年和2024年分别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集中剥离。对同一家银行而言,政策性剥离影响了剥离前后数据的可比性;对不同的商业银行而言,政策性剥离的时间差异和剥离数额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行之间数据的可比性。

其中,time表示2024-2024年季度;y代表官方网站公布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y1表示剔除政策性剥离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率;y2表示官方网站公布的我国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不良贷款率的高低与生产、消费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密切联系,因此本文选取y1(国有商业银行剔除政策性剥离后不良贷款率)、y2(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则分别选取gdp(国民生产总值)、invest(投资)、consum(消费)、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四个与生产、消费有关的变量,i(7天同业拆借利率)、rm2(m2增长率)两个与政策导向有关的变量,以及ru(失业率)。

本文收集的不良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因为国有商业银行在2024—2024年进行过不良贷款的政策性剥离,所以本文应用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2024)的统计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季度数据进行政策性不良贷款剥离的剔除,得到了剔除政策因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实际的不良贷款率。宏观经济指标基础数据来自于2024年—2024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金融季度基础数据则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所有应用于计量模型的数据均是在以上基础数据经过数学计算所得到的。

(二)描述性统计

图1为投资、消费以及gdp的曲线图,由该图可以看出这三个变量都是随着季节周期性变化的,这种变动要素往往掩盖了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变化,因此,在做计量分析之前应先剔除其中的周期性变动要素。

通过进行季节分解(x11),可以得到如图二所示的剔除季节变化因素的投资、消费以及gdp平滑曲线图,该图客观反映了投资、消费以及gdp真实变动情况。

本文使用的计量软件是spss 17.0 for windows,首先将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2。其中,失业率标准差最小,其波动强度也最弱;投资标准差最大,说明在宏观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比较来说,两者不良贷款率的波动程度近似,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较高。

(三)相关性分析

为了证明不良贷款率是否与上面所选择的经济变量有直接关系,运用pearson模型进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两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与消费物价指数、gdp、投资及消费强负相关;贷款利率及失业率对不良贷款率没有显著性影响;m2增长率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负相关性较强,而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不显著。

(四)主成分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不仅不良贷款率与某些经济指标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且,一些经济指标间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消除模型的多重共线性,即要求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较大,同时各个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较小,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七个解释变量通过提取主成分,达到数据缩减的目的,以剔除造成多重共线性的经济指标。

表4显示了主成分的统计信息,得到了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值为4.204,它解释了7个原变量的总方差的60.051%;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0321,它解释了7个原变量的总方差的29.028%。前两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为89.079%,即前两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有7个变量的89.079%的信息,所以取前两个主成分来代替原有的7个指标变量。图3为所有主成分的碎石图,从中也可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高于1,进一步说明应取前两个主成分。

(五)主成分回归分析

将提取出来的主成分与各解释变量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以下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

z2=-0.43i+0.385rm2+0.368ru+0.036gdp+0.115invest+0.081consum-0.047cpi(1)

通过方程组(1)可以看到,z1对于gdp、投资、消费及cpi指标显示出较强的关系,因此z1可以作为描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变量,而z2对于m2、失业率显示出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z2代表与国家政策导向相关的变量。

接下来再将这两个主成分z1、z2与被解释变量y1、y2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回归方程,其中y^1、y^2、分别是y1、y2的估计量。

y^1=18.881-2.702z2y^2=4.094-2.109z2(2)

最后,再将方程组(1)代入到(2)中去,就可得到如下线性方程组(3),该方程组说明7个解释变量与两个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y^=4.094+0.02359i-0.22426rm2+0.18424ru-0.50107gdp-0.505invest-0.50841consum-047942cpi(3)

四、结论及建议

(一)实证分析结论

基于2024—2024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季度数据,本文对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和两类所有制银行的比较,结果表明:1.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与gdp、投资、消费及cpi这些反映经济大环境的因素都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但相对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回归系数绝对值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在经济快速增长,总体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下降趋势;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不良贷款便会增加,不良贷款率也随之上升;2.与谭燕芝等人研究结果不同,本文在近几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基础上得到不良贷款率与失业率呈正向关系,即失业率增加,不良贷款率也会随之增加,这一点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结果是一致的;3.对于m2增长率,国有商业银行与之有着更强的负相关关系。我国的货币投放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当经济增速放缓,政府鉴于维持经济稳定的考虑,采用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投放,来刺激经济,这也说明了国有商业银行是受到国家政策影响更为显著的。

(二)对策及建议

第一,应对不良贷款的分类方法进行改进,精确地评价银行的信用风险状况。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基本上一直呈下降趋势,但随着银行不良贷款率的降低,特别是当不良贷款率低于5%时,现行的五级分类法区分不良贷款与正常贷款的能力也将随之降低,过粗的分类不能充分满足银行有效信贷管理的需要。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一些大、中型银行正在尝试在原有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将贷款细化为12级分类,更加细化和更加科学的不良贷款分类方法值得我们去探索。

第二,加大对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政策的研究。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与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方程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反映宏观经济波动的指标,特别是那些能够提前反映宏观经济走势的指标,将会对商业银行下一步的信贷政策提供指引。

第三,进一步完善风险量化管理。商业银行在构建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不仅要从受信企业各相关指标入手,更要将宏观经济波动因素考虑进去,最终要做到对信用风险的可量化与可控化。

第四,加快金融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单调,受经济波动的影响极大,要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探索出适应我国情况的新产品、新工具,以更好的适应经济的波动。

参考文献:

1.谢平.融资结构、不良资产与中国m2/gdp[j].经济研究,2024(2)

2.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

2024[j].金融研究,2024(12)

4.李江,冯宗宪,万映红.国有商业银行企业不良贷款的主因子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24(1)

5.谭燕芝,张运东.信用风险水平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美国、日本部分银行的比较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24(4)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数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责编:廉靖)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七

;

[摘 要] 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4年冬奥会将会对张家口市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对此从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2024年冬奥会;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2024年11月3日,中国奥委会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为2024年冬奥会的申办城市,由北京市承办冰上项目的比赛,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县承办雪上项目的比赛。此次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4年冬奥会,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2024年7月7日在瑞士洛桑宣布完成对2024年冬奥会申办城市的初选,并根据规则选出三个候选城市:中国北京、挪威奥斯陆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最终的举办城市将于2024年7月31日在国际奥委会第127次全会上投票产生。

申奥将给张家口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可以结合北京2024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历届成功举办的奥运会对承办城市的影响,从以下方面详细解读冬奥对张家口教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现象,它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融教育、文化为一体,影响力远远超出体育的范畴,涉及到社会众多领域。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重任,在促进奥林匹克文化传播、推动奥林匹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奥林匹克的精髓在于教育。它提倡的是通过体育、文化及教育相结合,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建立公平的、互相尊重的和谐社会,创造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奥林匹克主义不仅把身体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同时也十分强调精神的教育,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奥林匹克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最重要的特征。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不断驻入新元素的体系,其内涵的丰富性、教育的广泛性是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教育运动无可比拟的。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在当今社会中对人们进行身心教育的重要手段。

2.对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体育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所以,迫切需要对人们的体育观念进行一次根本的启蒙教育。在传统体育课上,教师传授的核心内容是运动技术,而且一般只是对单项技术进行考评,而不去做学理的解释和价值的说明,体育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一是体育可以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典型的规范文化。体育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景中体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和行为,从而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二是体育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勇于进取、顽强拼搏的品格。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体育既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又是全民体育的基础,是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有别于与竞技体育和休闲娱乐,它更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的教育、心理的塑造、社会化的培养、个性的打造,愈加突出教育的内容,把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教育贯穿其中,寓教于体、寓教于乐、寓教于苦累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整体教育效能。

3.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影响

(1)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关键在于它唤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奥运会已成为凝聚国民的一种粘合剂。奥运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青年学生共同进步的心声,感召着他们去挑战困难的强大内在动力。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在奥运五环旗和各国国旗下的庄严宣誓,这是对神圣的奥林匹克思想、对整个国际社会和伟大祖国的尊重。用高尚的道德标准、公平竞争的精神净化运动员的心灵,对教育青年学生是大有裨益的。

(2)奥林匹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更快、更高、更强,而是要在不断地奋斗进取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人的意志品质,使人们勇敢面对困难,顽强战胜困难,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永不放弃,这正是我们学校体育教育所要培养的精神。青少年可塑性强,又崇拜英雄。奥林匹克主义针对这一特点,把树立"良好的榜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力图给青少年提供奥林匹克选手--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中的英雄,让他们去模仿,去学习。抓住奥林匹克的这一教育功能,挖掘运动员的成功背景和艰难歷程,并以此来激励青少年的壮志豪情,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奋勇拼搏、不断进取、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的养成。

(3)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几乎每一个比赛都需要集体协作完成。优胜的获得并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集体协作的结果。任何体育运动不论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好成绩的取得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如果没有集体的支持和付出,任何个人也不可能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当代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观赏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文化影响

在冬奥会的申办与举办过程中,将给张家口市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精神文化上的洗礼。之前对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知之甚少的人民群众,在大的申奥环境中,对冰雪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丰富和提升群众、特别青少年的生活哲学,使更多的青少年将走近冰雪,亲近自然,参与冬季运动。可以说,冰雪运动的兴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冬季生活方式必然发生的一种积极而健康的转变。张家口市政府围绕申办和举办冬奥会所进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国争光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力的激发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充分调动全市人民为奥运服务的积极性。此外,如果成功举办冬奥会将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层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体育的发展,推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在张家口市的发展和普及,有利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和发扬,一定程度上提高广大居民体育意识与体育素养,促进其关心体育、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推动张家口市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三)经济影响

北京奥申委委托法国益普索调查公司进行民调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京张申奥综合支持率达到94.8%,张家口的群众支持率更是高达99.5%。据调查广大人民群众认为,无论申奥成功与否,张家口都是最大的受益者,形成这样的共识源自于举办冬奥会对张家口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申办冬奥会有力的促进张家口地区行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024年11月初,中国奥委会正式同意北京(冰上项目)和张家口(雪上项目)申办202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以北京名义向国际奥委会致函提出申办。张家口市将承担主要雪上项目在各大媒体广为传播。受此影响,张家口市冰雪资源的知名度在国内外急剧攀升。调查显示,2024-2024年冬季, 到崇礼滑雪场滑雪的人数大约为50万人次。而2024年11月、12月和2024年1月,到崇礼滑雪的人数就突破了100万人次, 短短几年翻了一番。笔者从张家口市旅游部门获悉,2024年马年春节,冰雪游成为张家口市旅游最大亮点,全市实现旅游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22.83%。崇礼各大滑雪场内人头攒动,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崇礼滑雪场的成功运营,也给张家口市其它各个县带来了启发,张北、康保和沽源先后建立了冰雪乐园、冰上运动场也受到众多游客青睐。

冬奥会是一项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举办冬奥会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个重要契机,奥运比赛用的体育器材器械,专业人员的服装服饰,专门的电子电器设备,汽车设备以及奥运纪念品的制造,都有力的促进了区域制造业的发展。

与举办冬奥会相关联的行业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建筑业和制造业以外,还有很多其他行业,例如:餐饮娱乐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业、环保业以及高科技行业等等。这些行业与举办奥运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各个行业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举办冬奥会需要这些行业的积极参与,同时冬奥会也对这些行业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申办冬奥会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大力发展,而各个行业的大力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增加了居民的就业机会。从以往历届奥运会经验来看,举办奥运会都能为举办城市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社会影响

通过申办奥运,可以从政府、企业、社会等渠道得到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配套设施。北京申办冬奥会的一个劣势就是空气质量问题,而选择张家口和北京联合申办冬奥,利用张家口自然环境的优势有力的弥补了这一点,张家口市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前十,在长江以北地区更是排名第一。为了申办冬奥会,张家口市将继续减排治污,绿化城市,进一步改善环境,以良好的市容市貌来迎接奥委会的检查验收。

自2024年提出申奥以来,张家口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网络日趋完善。北京市马甸桥至崇礼县全程高速直达220公里。京张高铁已批复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通车后从北京到张家口仅需40分钟。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已经通航,又新增上海、沈阳、深圳等几条航线,便捷的铁、路、航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能够为申办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提供可靠而有力的交通输送保障。

国家正在制定和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在此大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既符合地区的长远发展战略,又能很好的服务和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

张家口市会因冬奥会而知名度大增。奥运会是世界性的大规模的体育盛事,举办城市往往把办奥运作为向世界展示城市独特的民族风貌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窗口,并把办奥运作为塑造国家形象的好机会,张家口也不例外。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冬奥会,把张家口市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现出我们的热情以及城市的文明。

二、结论

对于申办冬奥会,国家政府大力支持,张家口的民众支持率更是高达99%,在这样的优势申奥背景下,京张联合申办2024年冬奥会一定会为张家口带来预期的教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举办冬奥会还会对举办城市产生一些长远影响,如冬奥会后的体育场馆和滑雪场均可以造福当地居民,对外开放,还可以拉动旅游业的发展等,为张家口的发展带来崭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任立峰(1981-),男,满族,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体育部教师,研究方向:体育。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八

;

【摘要】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已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也长期影响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传统社会生产主要是农业生产,传统经济也已农业经济为主要成分,其特点就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方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要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

【关键词】小农经济;官文化;传统文化

一、小农经济的产生

刘永佶教授在《官文化批判》一书中指出“官文化的力量来自民众的不觉悟,来自民众对它的认可与适应,即形成了普遍的小农意识。这是官文化统治的结果,也是继续统治的条件。”中国封建社会是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土地全部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遭到了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繼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从而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两种人物构成。但无论是哪一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并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度结合起来。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官文化作为两千余年来的集权官僚的统治文化,其作用包括巩固集权官僚制,协调官僚地主阶级内部关系,还有就是控制其统治对象的意识和行为,同时这也是巩固集权官僚制的重要方面。小农经济便是中国在集权官僚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其“小”,是从生产单位和生产方式而言,它是以“家”为单位,以个人体力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农”则是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是主要的谋生手段。自秦汉以来,中国在农业上是相当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力都领先于世界,而其根据就在于当时的集权官僚体制影响下,土地分散且地少人多,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成为了农民的重要生产方式。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的目的。因此其特点包括有分散性、封闭性、自给自足性等。分散性是指它以独立的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封闭性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性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家庭的各项生活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在偏远的农村,也存在有这样的经济现象。

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变得十分脆弱,每遇旱涝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陷入贫困的境地。从此可以得出小农经济的弊端:农民经营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旧,技术难以突破固有模式,难以得到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并且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精神成果的综合。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农业自然经济其延续力最为持久,悠久昌盛的中国文化正是创造、繁衍、植根于这一经济土壤之上的,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变迁中,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

(一)从思维方式来看,农业经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主干,它的最显著特点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对天地自然的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适宜的光热、降水量以及土壤、环境是农业耕作的必备条件,对自然及土地的依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活动空间相对狭小,交流、交往较多的局限于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的关系之间,重“和”、重“仁”的人际交往准则,培养了人们的“中庸”性格,养成农人注重实际的认识原则,中国古代圣贤一向倡导君子“务实”,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人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鄙视华而不实的做派,这些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注重实际的优秀一面,同时也由于对于自然的依赖,培养了中国人安于天命的性格,即“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则表现出对平安、宁静的生活的向往。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说,小农意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也是专政社会得以稳国的基础。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农民既勤奋耕作,又安于天命,总是在不抵抗的自然环境中,循环往复的耕耘着,生活封闭而又单调。

(二)从国民品行来看,我国人民性格中最明显的特性便是重天命,轻人力,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农业是靠天吃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的思想,导致中国人民形成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的心理品格和道德原则。《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他人,对待他物,又要有宽厚包容的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虽经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而能屹立于世界东方,并不断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精神支柱。道家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不敢为天下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格言,导致国人重天命,轻人力,无创新,怕变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下场最难看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员信奉的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中国农民稳重实在的一面,也是农业生产决定的。小农思想中,能精心伺候那一亩三分地,是极大的美德。但是农业生产要求四时更替,对时间的精确性不作要求,从而导致中国人不计划时间,不重视效率。小农与官僚是一把利剑的两面,相互对立存在。小农的理想是温饱问题,那么民主与自由,就永远不是小农们最切实的目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体制为什么在我国根深蒂固。

(三)从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来看,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状况要求有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血缘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自然的结合方式,中国的社会组织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父子、夫妇、君臣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中枢则由部族、宗族向家族下移,政治与伦理的承担单位在逐渐地缩小,对小农家庭作为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功能不断强化,使得中国文化传统的辐射力在不断增大,以族立国阶段的小农社会已经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秦国在与六国竞逐中脱颖而出,更是较好地利用了小农经济与社会基础;汉代的奠基更是强化了面向小农的无为而治;北魏以租庸调制对在汉末乱世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变换的政权所破坏的小农社会进行了修复,为隋唐大帝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一直到近代帝国主义和商业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和干预之前,尽管代有损益,中国社会与文化在本质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农这个根基。另一方面,这种国、家、个人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使每一个人都将自身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每个人的修养最终都落脚到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培养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

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至今,的确存在有一些丧失掉其合理性的部分,而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时代精神,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刘永佶.官文化批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4(1)

[2]刘春.浅析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j].内江科技,2024(10)

[3]杨思远.改造小农经济[j].管理学刊,2024(1)

相关热词搜索:;

不同文化对商业和经济的影响篇九

;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它对文学评价的影响是深远的。英国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但关于英美文学评价来说,由于英美文学评论家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经历、个人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文学评论也个不相同,其中,不同文化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最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两方面——东西方文化和英美文化内部文化内容的介绍,分析了对英美文学评价的影响。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评论;影响

引言:随着文学作品的出现,文学评价也随之产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学评价,都是世界文化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引发历时长、范围广的评价。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使读者产生思索;同时,文学评价通过其不同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共鸣。二者是相辅形成的,共同发展进步的。但文学评价受着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英美文学内部的差异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两方面的内容。

一、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在世界文学中,地域上的差异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东西方文化最本质的差异在于二者的文化精神不同。

(一)文化理念的不同

东方文化比较注重人文理念,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科学理念。东方文化主要以中国文化为代表,主要研究人的行为与心态;西方文化的科学理念强调客观存在。这样的文化精神导致东西方的文化内容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语言的独特性

语言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重要标志。语言能够表达出人类的精神面貌,对于汉语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其意境的创造,这使得汉语更生动、更美丽,同时也让中国的文化更浓重、更深远。语言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各自的文化精神,东方人的委婉含蓄,西方人的开拓创新。

(三)文化艺术的差异

东方的艺术多追求其意境的悠远,主要表达人内心、灵魂的深层内容,经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西方的艺术多重视其科学求实的理念,主要展现观察所得的外在内容,经常以叙事的方式来表达,如:《荷马史诗》[1]。

二、英美文化内部的不同

在英美文学中,有着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体现英美人民精神面貌的方式,还是表达英美文化内容的重要形式。通过对英美文学的了解,让读者认识了英国、美国,了解了其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状况、生活态度等。

(一)英国文学的发展及特点

英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其中较为重要的阶段有: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现代主义等阶段。每一阶段都留下了大批优秀的作品,如: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诗歌、戏剧,在当今社会仍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对世界诗歌、戏剧的发展都有着指导意义。

英国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帝国叙事、政治文学——乌托邦文学及反面的乌托邦文学、经验主义。文化和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大英帝国的发展、壮大、衰落来看,英国的文化符合其政治趋势,满足了其政治发展的需要。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对于大英帝国叙事般的描述。随着,英国殖民主义的衰落,在文学作品中帝国主义的意识也逐渐消失。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最为明显的政治文学表现在乌托邦文学及反面的乌托邦文学。乌托邦文学是英国人对理想的国家制度的一种向往,目前,乌托邦文学对于英国制度来说仍是一种向往,一个伟大的蓝图。

(二)美国文学的发展及特点

美国的历史较短,独立革命的成功,美国的文学才逐渐形成。由于美国有着众多的外来人口,使得美国文学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影响,在19世纪末,美国文学才开始独立,逐渐形成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并得到快速发展。二战后,美国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新旧交替、实验主义和多元化发展阶段。目前,美国的文化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美国文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浪漫主义、乡土主义、现实批判主义。在19世纪上中期,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较多,主要是继承了英国文学,受英国文学的影响。乡土主义源于19世纪中后期,但随着美国内战的爆发,现实批判主义色彩的作品越来越多,主要是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批判,如:农村、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种族矛盾,殖民地问题等[2]。

三、东西方文化对的英美文学的评价

(一)东方文化对英美文学的评价

当东方人评价英美文学时,最先关注的是其艺术本身,如: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通过对个体情况的研究,来挖掘其艺术性,使个体得到升华,更具代表性。之后才对作品的内容有所涉及。

(二)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的评价

西方文化导致对英美文学的评价时,多关注作品的内容及作品中涉及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内容,以其求实而理性的态度来总结其客观规律。

对于英美文学来说,西方评价比东方评价的发展时间更长,有着较强的文学评论体系,东方在文学评论领域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仍需努力[1]。

(一)文化的载体语言

语言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对于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英语

英国英语是英语的起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传承着其文化。英语有着鲜明的节奏、朗朗上口的语调、丰富的词汇及强大的表意功能。出于对其语言,对其文化的重视,英国评论家对评论语言的选择是慎重的、中规中矩的、小心的,这直接赋予了英国文学和它的语言一样的色彩。

2美国英语

美国曾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而存在,所以其英语是从英国英语中演变出来的,并结合了本民族语言的特点,衍生出大量新的词汇,最终形成了美国英语。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通过成功的革命,美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美国的文化通过其人民可以看出更具有创新精神、挑战意识。因为对其语言的使用缺少顾虑,其评论也更加独立和开放,与美国倡导的独立、民主、自由的精神紧密结合。

(二)文化的内涵

1英国文化内涵

英国文化一直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从英国评论语言的使用上就可以略微了解到英国文化的优柔寡断,从莎翁的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在其男主人公面对生死的选择中就可以感受到英国文化的犹豫不决。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7-18世纪,英国的宗教控制着国家的许多事务,导致其文化具有大量的宗教色彩,到20世纪才有较大的改变。英国的评价也逐渐朝着后现在主义、女权主义等方向发展。总体来说,由于英国评价受到的制约较多,导致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很少。

2美国文化内涵

自从有了美国文学,就有了美国的文学评价。美国的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受英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但随着自身的发展,逐渐具备独特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特点。

(三)文化的历史

1英国文化历史

在英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最主要的特点是比较保守的人本主义。

2美国文化历史

由于美国没有英国那么厚重的历史,在争取独立、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下,美国的评论是自由、独特、创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英国保守的人本主义必须改变。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英国文学的很大影响,但美国的文学评价如同生机勃勃的少年一样,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英国。

总结:英美文学是英美国家、民族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英美文学的评论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关于英美国家的政治发展路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风俗等多方面的信息。在英美文学评价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文化的不同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本文通过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和英美文化的不同都进行了分析,并从这两方面对英美文化评价的影响分别进行了阐述。其中,美国文学的创新意识,使得美国文学的评论超过了英国文学评论,这方面值得英国思索,世界各国的文学评论都应予以学习。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