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特色农业经济(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特色农业经济篇一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24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24多人的流量。2024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24年6月4日

特色农业经济篇二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五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定位我省农业发展战略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为此,全面深刻地分析掌握我省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优势、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支持政策,找准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的切入点,对于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都至关重要。

我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目前,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现代制种、啤酒大麦、酿酒葡萄、蔬菜等已成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2700多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面对这样的有利条件,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已成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是特色优势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河西地区已初步建成特色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粮、棉、酒、瓜果、蔬菜、制种等六大主导产业;中部地区已初步建成了沿黄河谷川道区的蔬菜基地和马铃薯、百合、中药材、肉用羊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淀粉、蔬菜、百合、肉类、中药材

等五大主导产业;陇东地区已初步建成了苹果、杏、烟叶、肉牛、油料等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果、菜、烟、肉等四大主导产业。陇南地区已初步建成了以干鲜果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形成了干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三大主导产业。甘南、临夏地区的草食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以牛羊肉、皮毛、乳品为主的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我省马铃薯、中药材、草产业、现代制种、啤酒大麦等产业发展居全国第一,杂交玉米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我省落户。甘啤3号等甘啤系列大麦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种。当归、党参、红芪、大黄等四大名贵药材主要销往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部分远销欧美市场。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食用菌、食用百合、球根花卉等地方性特色产品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部分产品已走向国际市场。

三是特色优势农业经营组织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3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1700多个,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210多个。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也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竞争实力较弱,影响着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和对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我省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求。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初加工多、精加工少,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有重要影响的名、特、优产品很少。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技术咨询服务、基地生产环境和绿色产品认证发展滞后,农业标准化建设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优势农业发展的要求。三是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村各类中介组织还处于发展初期,大多没有产权关系,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运行机制不规范,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体上看,我省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的基础很好、潜力很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以下七项工作: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设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力争马铃薯播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加快马铃薯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由外销为主向外销和加工并重进而以加工为主转变,由销售商品薯向销售良种转变,由均衡发展淀粉加工企业向扶优扶强、强强联合和品牌经营转变。建

立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力争脱毒种薯应用率达到50%,力求在良种繁育、精深加工、市场建设、鲜薯销售、品牌打造、马铃薯保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将马铃薯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二要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培育牛羊产业大县,提高畜牧业增加值,重点支持养殖小区、良种繁育体系、市场体系和检测体系、产业大县建设。参照能繁母猪的补贴政策,将能繁母牛、母羊纳入补贴范围。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牛、羊、猪、鸡等优势畜禽区(带)。加快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草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发展草产业,形成草畜生产加工基地。到2024年草食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三要加快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加强以河西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马铃薯、花卉、啤酒大麦、啤酒花和葡萄制种为辅的国家制种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经营集团化、育繁推一体化和管理法制化步伐,全面提升育种创新能力、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和种子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努力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四要加快地方特色产品的发展。立足当地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基础,大力发展中药材、藏药、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以兰州、榆中、皋兰、红古为主,带动定西、白银、天水、平凉等市县的高原夏菜基地。大力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

合、苦水玫瑰、黑木耳、黄花菜、油葵、鲑鳟鱼等一大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打造名优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五要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快建设以日光温室和地膜覆盖为重点的保护地栽培示范基地、草畜产品高效转化的种养加基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经济林培育基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一批沙产业加工名优品牌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格局。六要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在全省择优培育扶持500个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24年,培育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个,5亿元以上的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力争近期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农业企业达到50家以上,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55%以上,二次加工转化率达到40%以上。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主要是培育5个在西部有显著优势、在全国有相当影响的名牌产品,培育10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21个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园区)。七要加快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按照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张掖、武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实行“草-牧-沼”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和“粮-菜-瓜果-牧-沼”的荒漠化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定西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特色农业经济篇三

寿光:立足农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今天播出山东寿光市--立足农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寿光经济快速成长,社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显著变化。1978—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3.5%和16.8%。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9元,城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寿光市在区位上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就是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寿光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靠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实现了发展的突破和飞跃,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路子。

一、充分利用初始农业优势,用农业培养工业。

二、根据发展阶段适时调整和推进工业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工业体系。

三、城市与农村有效联动,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四、坚持不懈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活力。

五、一以贯之地抓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

特色农业经济篇四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杨 一 中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辰溪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走特色兴农之路,不断打造和强化特色农业,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我县共有山地面积251.5万亩,耕地面积32.7万亩,水域和其它面积14.3万亩,不仅是省、市重要粮食产区,还是全省100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及20万亩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县之一,现有林木总蓄积量278万立方米,油茶面积26万亩,柑桔、蔬菜、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达7.2万吨、12万吨、19万吨和35万头,加快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过来,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了大棚蔬菜、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带动性的农业基地,涌现出了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客观来讲,辰溪农业仍属于初级、粗放、低效的农业,布局大而散,生产小而全,竞争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特色不够,规模不大,品牌较少,效益不高。辰溪农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特色立县的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要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的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我县资源优势、生产习惯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群众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

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来讲,重点要做好稳粮、增油、扩菜、优果、壮药、重养“六篇文章”,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稳粮”,即以优质稻为重点,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油”,即以油茶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油料生产步伐,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示范引路,着力增加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到2024年,使全县丰产油茶林面积达到3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提高到23万亩。“扩菜”,即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到2024年,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突破3亿元。“优果”,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发展高山葡萄、苹果桃、黄桃等名优水果,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24年,使全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9万亩。“壮药”,即以金银花、博落回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业,到2024年,使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博落回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重养”,即在狠抓种殖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养殖业发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商品猪和网箱养鱼等,拓宽增收渠道。在加快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各乡村要以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为重点,统筹发展烟叶、葛根等各具特色的地方主导产业,扩大种植规模,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引导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过来,我县农业之所以弱质低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目前全县农产品加

工转化率还不到21%,比全省的32%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8%低27个百分点,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更低,且大多是初级加工。加快辰溪农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现有资源和加工企业,围绕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把辰溪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一要切实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好规范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前提。要紧紧围绕全县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通过推行大户带动和能人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逐步实现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集中连片经营,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做到在发挥优势中扩大规模,在扩大规模中壮大特色产业。力争到2024年,全县建成10万亩优质超级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柑桔生产基地、1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二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是抓好“三个一批”:扶持壮大一批。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扶持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爱民生态养殖等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特别是对汉清生

物公司,要将其作为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生产规模。引进新上一批。建立健全农业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对于葛根淀粉、油茶和金银花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全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尽快落户我县或建成投产。技改扩建一批。积极鼓励现有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力度,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其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工艺流程,实现产业升级。到2024年,使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三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宣传和创建力度,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促使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积极争取获批一批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到2024年,全县争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18个以上,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扩大基地规模12万亩以上。

三、强化扶持措施,创优发展环境

当前,我县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全县上下务必要围绕特色兴农,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第一,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乡两级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在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集中向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倾斜。县财政要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整合支农资金使用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贷款贴息,支持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种苗培育,并根据财力状况,做到财政投入逐年有所增加。此外,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县外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保障机制。对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的重大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扶持建设。

第二,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规范操作,激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提供合法用地保障。同时,继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和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流通大户等,在信贷、证照办理、项目审批和土地报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

倾斜支持,支持其做大做强,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紧扣主导产业,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增强中介服务力量,促进农产品销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增收致富能力;要加强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养、动植物保护、疫病防治、森林防火、防洪保安、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增强预警预测能力;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帮助农户和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要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我县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切实加快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是加大农村机耕道、农田水利、人饮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一批病险水库、骨干山塘除险加固、灌区配套、中小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