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西游记读后感1500个字初中篇一
全书写有三次与水怪的大战。一是流沙河收沙僧,一是黑水河,一是通天河之战。后两个水战重复的成分很多,书里写到水战时,几乎都是孙悟空先说:“兄弟,我不擅水,进水还要念避水诀,使不了棒子。”然后,八戒说:“我是天蓬元帅,在天庭掌管八十万水军,我下去。“沙僧也说要下去,他们俩每次肯定是和水怪打个平手,这时,八戒就和沙僧把水怪引出来,让孙悟空和水怪打。八戒和沙僧先后从水里跳出来,嘴里一定还喊着:“来了,来了!”正喊着那水怪就从水里出来,与孙悟空战不几个回合,就跳入水中。这时,八戒就骂孙猴子性急,如此三番几次就是打不着妖精,然后,孙悟空”驾起筋斗云”,“不消半顿饭时间就到了南海”。这时菩萨的众多侍从们就“把行者拦在了竹林外”。孙悟空肯定就对着竹林子喊,让菩萨快出来。过了一会,菩萨就提个竹篮,没梳妆就出来了。孙悟空又会让菩萨“先着衣再走吧!”结果,菩萨又肯定没登莲台就去救唐僧。到了那里之后,八戒就会对沙僧说:“不知这猴子在南海怎么叫嚷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过来了”。菩萨到了海面上就把竹篮放入水中,不大一会,篮里就出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鱼”,在这之前一定还要念“死的去,活的住”七遍,这之后菩萨就会说:这是她养育池里的金鱼,每日浮头听经,日久天长,修炼得道,下界为妖。
而路战呢?有好几次都是女性要强跟唐三藏成亲,要他的元阳,修成太乙散仙之类。又有许多次是妖精假扮成遇难的人,把自己绑在树上要唐僧救,而唐僧的肉眼不识善恶,就在跟孙悟空争论一番后,把那妖精救了下来,而且几乎每一次都是孙悟空去背那妖精,妖精又一定使一阵风把三藏摄走了,孙悟空又会变个苍蝇之类的小虫,飞进去看唐僧,趴在唐三藏耳边第一句话是:“师父,我来了!”而唐僧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悟空,救我!”
虽然《西游记》被世人称做“四大名著”之一,但其意义与精彩程度却远不能与另外三部著作相比。
看完《西游记》后,想了想,总结一下发现,似乎每次唐僧遇难,都会有个神仙出来降伏妖怪,这些神仙要么是自己主动下来的,要么是孙悟空招来的请来的,这些神仙才是真正打败妖怪的人,孙悟空和其他师兄弟的攻击可以说是徒劳无用的。八戒懒惰,沙僧攻击力不强,孙悟空的能力程度大多和那些妖精差不了多少,真难想象,如果菩萨没有给孙悟空“叫天天应,叫地地灵”的能力的话,这八十一难怎么走过去。
而且我还发现,吴承恩到最后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又不肯就此罢手,想到前面唐僧四人组乘坐大海龟过河时,大海龟问他们,能否替它到如来佛祖面前问一下,它海龟能不能修炼成仙的时候,作者灵机一动,故意让唐僧把这件事给忘了,结果回去送经书的路上,又经过这条河,被海龟摆了一刀,掉入河里,至此凑全了八十一难。可就这件事,也算一难?
吴承恩写《西游记》灵感的源头是三藏法师去印度取经的故事,但是却连时间也不对,《西游记》中取经所用的时间是19年,但唐玄奘取经的实际情况其实是14年。
书中还多次出现“走他娘”,“吃他娘”“打他娘”之类粗俗语句,而且写盘丝洞里的蜘蛛精的时候,还有***描写,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简化本和动画片里似乎都把这一段给删去了。
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句话:“天上一日,人间一年,”孙悟空就总去天上搬救兵,临走时总甩下“不消半顿饭工夫就回来,”书中的描写是:“好大圣,驾起筋斗云,哪里消半个时辰”?就望见了哪儿、哪儿、哪儿,一天按24小时计算,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半个时辰就是一个小时,地上就是一年365天*1∕24=14天还多,唐僧在地上,哪能等这么长时间呢?不合理!
西游记读后感1500个字初中篇二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从小到大最喜欢看的一本书,而且百看不厌。
一天,我搬着一个凳子坐在门前,手里拿着一本书,那便是《西游记》。我看这本书看得如醉如痴,仿佛沉迷在《西游记》的剧情里,满脑子都是书里的情节。妈妈正在扫地,见我看书看得竟这样痴迷,便放下手中的扫帚,凑上来看我看的是什么书,结果,妈妈也被《西游记》这本书吸引了,于是我便给妈妈简要介绍一下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具体人物。
《西游记》讲述的是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们同心协力,一起克服了无数困难,降服了无数妖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动,调皮,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疾恶如仇。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它一路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打败妖魔,把师傅从危难中救出来,但唐僧却有些看不清事实,被妖怪伪装成的善良表面所蒙蔽,责怪悟空杀了他们,念紧箍咒,甚至把它赶走,但它还是对唐僧非常忠心,一路保护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终于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却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它有着一身毛病,好吃懒惰,爱占小便宜,怕困难,总是退缩,它相对来说小脑筋比较多,我很清晰记得有一集,某条河流结了冰,但这样马就不容易前行了,当大家都在困扰之时,猪八戒立即就说可以给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但在妖魔面前,担着保护师傅的重任之下,他也会扛起他那把九齿钉钯,勇敢的与妖魔作斗争。它就是这样,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虽然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但对师傅却很忠诚。所以令读者不但不觉得很讨厌它,还觉得它有几分可爱之处。
沙和尚的本领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朴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象孙悟空那么好动调皮,也不象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他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总是挑着行李默默跟在身后,任劳任怨,憨厚和淳朴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师傅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他诚实善良,一心向佛,但胆小怕事,鉴别能力差。虽然没有高强的武艺,但是却有很大的毅力,坚持不懈的一直向西走去,不被困难所抵挡,直到达到目标才肯罢休。在此之前绝不半途而废。
我介绍完之后,妈妈问我:“既然你已经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你从这部小说中能明白什么道理呢?”
“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终于取到了真经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学习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要勇于承担敢于挑战。同时也要改掉生活学习中的小毛病,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保证在今后的求学道路上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要勇往直前,坚持下去,直至成功!”
妈妈听后笑着对我说:“亚伟,你这次随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取到了真经————听了妈妈的夸奖,我高兴得笑了。我很喜欢这种亲子共读的方法,既可以看书,又可以交流。我和妈妈约定,有时间,我们还要亲子共读,一起享受快乐的阅读时光。
西游记读后感1500个字初中篇三
西游记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既然是四大名著,那一定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东西,读了《西游记》,我发现了它许多的秘密!
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师徒五人去西天取经,在途中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一路上,总是因为唐僧太心软,或妖怪有什么厉害的宝贝,唐僧总是难逃“妖”手,哎,谁叫他是金蝉子的转世呢!幸亏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在,不然唐僧可能连第一难也过不了。而且这本书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很好,心慈手软,固执己见的唐僧;神通广大,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好吃懒做,头脑简单的猪八戒;身强力壮,成熟稳重的沙和尚;尽心尽力,忠心耿耿的白龙马。一个个都好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的心理描写也很出众:比如在一集里,孙悟空让猪八戒去巡山,因为猪八戒懒惰,所以就偷偷睡觉去了,但还不忘记想着要怎样编一个谎言才好让唐僧相信,让我皱紧眉头,又让我笑个不停。还有一点,里面的故事情节也很有趣:我们知道,一个家庭中,都是女人生孩子,但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路过女儿国,唐僧和猪八戒因为不小心喝了子母河的水,因为水有魔力,喝了可以让人生孩子,所以唐僧和猪八戒都肚子疼得厉害,可有趣了!
西游记中的人物每个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而且都是缺一不可的,就算是猪八戒,也是有优点的,那么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好好分析一下各个人物吧!
唐僧:又名唐三藏,玄奘,而且他还是金蝉子的转世。唐僧之所以要来西天取经,是奉唐太宗之命去西天取得真经,带回来为东土百姓造福的。在途中,因为是出家人,他先解救了孙悟空,又相继点化了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于是这四个徒弟,一路上都尽力保送唐僧,只是有时唐僧总是黑白颠倒,不分是非,明明是妖怪孙悟空都说了还不相信,总是说要“慈悲为怀”,真是太固执了!
孙悟空:又名孙行者,徒弟中的大师兄。人们都经常说:“你干嘛呀,猴急猴急的。”孙悟空本身就是猴子,自然也是毛毛躁躁的,从来不想后果,特别容易冲动;但四个徒弟里,武功也属他最厉害,七十二变,火眼金睛,钢筋铁骨,本领高强着呢;不过,虽说有点毛毛躁躁,但一般猴子还带个特点——鬼点子特多,还是与众不同的鬼点子:比如在女儿国,因为女儿国没男人,所以女王见唐僧来了就一定要他做皇帝,还好孙悟空鬼点子多,让唐僧假装同意,并说让徒弟去取真经,换好通关文碟,最后借机找个理由出去,自己用定身法定住他们,就可以脱身了。你说他的鬼点子是不是很有趣?
猪八戒:又名猪悟能,呆子,徒弟中的二师兄。在西游记中,我最不喜欢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事都帮倒忙。但猪八戒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对师傅很忠诚,而且很憨,也很可爱,有点小孩的味道。但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里,而白骨精因为变了样,迷惑唐僧,但后来孙悟空发现并打了她一棒,但妖怪逃走了,最后只留下尸体,让师傅不开心,可猪八戒还添油加醋,说是孙悟空自己变的,这样一共三次。看完三次,我真恨不得冲进书里,骂猪八戒一顿,想必你也有同感吧!
沙和尚:又名沙僧,沙悟净,徒弟中的三师兄。他是徒弟中最稳重的了,所以他经常在许多事件中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沙和尚也是最能吃苦的人,西天取经一路上那么多时间,那么多行李,都归他一人挑,而且任劳任怨,而按照我们的说法就是“优秀干部”。总之,我心目中沙和尚的代名词有这么几个:沉稳,忠诚,和事佬,任劳任怨。
白龙马:虽说白龙马也是一个徒弟,但他好像早被我们忽视了,我们潜意识里他就是一匹坐骑,而不是唐僧的徒弟,但确实,他在西游记里出现得很少,但还是在仅有的一次出场中表现得很好:而那一次正好“白骨精风波”后孙悟空回花果山去了,结果唐僧又正巧遇见一个很厉害的妖怪,因为没了孙悟空,沙僧、白龙马和猪八戒去救师傅,连沙僧和白龙马也被捉了。那一次白龙马也使出了全力,虽然只有一次,但我也看出了白龙马的忠诚和那种意志,都看得出他在无声地向大家说明:我也是唐僧的徒弟!
看了西游记,我深刻感受到了四大名著的不同凡响,以及人物的心态,作家的思想,并能让人为书中的人物焦急,伤心,喜悦,打抱不平。
好书,让人回味无穷,让人读上千千万万遍也不会觉得腻烦!
西游记读后感1500个字初中篇四
四大mingzhu中,难说哪本书的阅读率最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的故事是在大众中流传最广的。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西游记的影子。2024年春节,重新拍的六小龄童主演的《西游记》电视连续剧正式上演,记得那年我还小,也不懂什么叫四大mingzhu,只知道,西游记的连环画我曾经看了一遍又一遍,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特别是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后来电视剧上映时,我兴奋不已,天天准时守在电视机前……
那部电视剧至今还有电视台在播映。特别是每年的寒暑假,天天“西游”不断。近几年。一部片子在数个台播了不下数百遍,十年不变,试问除《西游记》,还有哪部经典大片能风靡十年?
《西游记》伴着我的童年一路走过。原蓍我记不清翻了几遍,每一回的情节都烂熟于心,电视剧我记不清看了几遍,每个人物的台词几乎倒背如流,可仍然是百看不厌,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
看过《西游记》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唐僧那人特讨厌。死板、懦弱,动不动就“泪如雨下”,少根筋……有时真搞不懂吴老先生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惹人厌的迂腐和尚作仅次于孙悟空的主角。
同样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也是“仁慈博爱”,跟唐僧似的懦弱爱哭,但至少刘备求贤若渴,爱护手下,不像唐僧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赶悟空走。然而刘备却也同样惹人嫌。因为他让人觉得虚伪。唐僧又有点不一样了,他是一个简单得复杂让人无语的人物。你可以认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视取经工作为一不为其他因素所诱惑,又有一颗仁善之心的君子,也可以认为他是一个虚伪、自私,对手下人极不信任的小人,一个该信任的人他不信任,不该信的人他却深信不疑的笨蛋。
奇怪的是诸如刘备唐僧这种领导,却有诸葛亮、孙悟空之类的有能力而且忠心耿耿的完美部下,令人费解。
孙悟空一直都是许多人特别是孩子最喜欢的形象,六小龄童的演技了得,将孙猴子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完全是天生一个调皮不羁的泼猴子形象。
从石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生来天不怕地不怕,敢于闯入地府擅改生死簿;横冲进龙宫“借”(有借无还)了龙宫的定海神针;公然挑战权威强势的天庭,为讨回自尊大闯天宫,这时的孙悟空是最单纯最义气也是最可爱的,他可以无视权威的存在,狂妄霸道,无法无天,但却让人为之畅快、振奋。他似邪实正!
最后这自负好强的淘气猴子终于没能逃出如来同志的手掌心。五行山下漫漫五百年度过,终于唐长老走过,救出了他。这一声师父叫出,从此,孙悟空忠心耿耿,跟定了唐僧。虽然他有被紧箍咒及观音逼的因素。
取经路上,孙悟空渐渐磨砺,脱胎换骨。三打白骨精时,唐僧听信八戒谗言赶走了悟空,悟空飞至云头小泪如雨下,伤感、悔恨、落寞,配上那段背景音乐,那一幕留恋,徘徊,心酸场景催人泪下让人触动!每看到这里,我多想告诉悟空,走吧!离开这愚昧无知瞎了眼的和尚吧,回去当你的美猴王,回到从前,不是更好!何苦取什么经?然而,这时的悟空,已不再是从前的淘气猴子了,他已经回不去,再无退路了。
最后,当孙悟空唐僧一行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后修成正果之时,却令人心酸。悟空坐得端端正正,成了斗战胜佛,他已经失去了从前的猴性,这难道是他想要的吗?《西游记》是四大mingzhu中惟一结局是喜剧的。这喜剧却喜得悲。那从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最终还是战胜不了封建强势权威,也透出了几分无奈。
谈起《西游记》,三天三夜讲不完!mingzhu之所以是mingzhu必定有它的理由。《西游记》全书在涉及人物塑造语言诗词地域人文也范围极广,一些诗词造诣甚至不亚于《红楼梦》。它无愧是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四颗璀璨明珠之一。
然而,记得有一次老师问道,“你们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复活》、《三个火枪手》。我也喊道:“《西游记》!”
就有许多人大笑:“幼稚!”、“没深度!”
我不禁感到悲哀,为什么人们会对这样一部以多种形式陪伴自己童年的中国四大mingzhu之一的经典会是这态度?难道,仅因它太容易被“看懂”,太神幻,太“迷信”?
西游记读后感1500个字初中篇五
《西游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名著,也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小时候,家里有一套西游记的vcd,翻来覆去地看,看不厌。大了,开始读书,《西游记》的青少版到原著,又读个遍,有时做梦,自己也取经去了。闲的时候问家人,都喜欢《西游记》中的谁,大多喜欢孙悟空或者猪八戒。惟独我喜欢沙僧。
不过,最初我对沙僧的印象却没那么好。话说他未放弃妖怪身份前是这个样子: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是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整个一怪物形象,这就是天庭卷帘大将,因为天庭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而被贬到凡间,到流沙河当起了塘虱精。
个人认为沙僧的身世还是很坎坷的。人是未来的僧,僧是曾经的人。沙僧的可爱,体现在这个“僧”字上。
记得刚看完《西游记》青少版,觉得沙僧这个人可有可无,因为描写他的笔墨并不多。但捧起原著再读一遍,发现沙僧其实是师徒四人中必不可少的人物。
首先他是一个任劳任怨的人。之前未收服悟净时,唐僧的沉重的行李总是由悟空和八戒挑,尤其是师徒三人时那担子总是八戒来看管。试想,八戒这种好吃懒做的性格,没有毅力,日后定免不了的满腹牢骚,免不了耍小性子。悟空定不会买他的帐,我们大胆猜想,八戒会不会放弃呢?答案当然可能。而自从有了沙僧,担子总是他在挑,从不说累,不抱怨,所以他的任劳任怨是西天取经成功的一个因素。
他是个单纯的人。还记得第二十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中的八戒“张开口,毂辘的囫囵咽下肚,却自下肚,着眼胡赖问:你们俩个吃的是甚么?沙僧道:人参果。八戒道:甚么味道?”这把八戒的小聪明与悟净对比,更能体现悟净的单纯。
他是一个憨厚忠诚的人。他不像悟空那么叛逆,不爱被束缚,向往自由。也不像八戒花痴不改,没毅力。自从他放弃妖怪身份后一心一意地跟随唐僧,保护师傅,一心向佛清守戒律。从那常说的几句话中无一不体现他对守护唐僧的忠心。记得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中,得知师傅被吃时,一个壮硕坚强的猛男竟泪湿衣襟,当见到师傅没事时也哭起来。还有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 孙行者智降妖怪》中,唐僧被奎木狼变成老虎,“行者笑道:你凡事撺唆,是他个得意的好徒弟,你不救他,又寻老孙怎的?——原与你说来,待降了妖精,报了骂我之仇,就回去的。沙僧近前跪下道: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足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若我们能救,也不敢许远的来请你也。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沙僧为了救师傅可为师兄跪下,足以见到他对师傅的忠诚,西天取经是个艰辛的路程,那么忠诚是最重要的一个品质。
其实在生活有一些个小细节也体现了沙僧的重要。悟空八戒二师兄弟总会吵起来,唐僧因肉眼凡胎,太过慈悲,所以总与悟空产生误会。每次悟空八戒二人课题得天翻地覆,悟空气急败坏抡棒揍八戒时,总是被悟净制止;每次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总是沙僧在悟空与唐僧之间做工作。若不是沙僧,唐僧定会被悟空八戒折磨得“精神分裂”,悟空被赶回花果山再不回来,成为野猴子,定修不成正果,取不了真经。可见沙僧的重要。尽管他的墨少而色淡,但他是一个有血有肉、个性典型的人物。他是一个螺丝,把不同零件栓在一起,是一个关键人物,没有他,根本取不了真经。
喜欢《西游记》也许是因为悟空那聪明伶俐,勇敢担当;也许因为八戒的圆滑可爱,小聪明小性子,也许因为唐僧那种坚定信念……我喜欢沙僧,喜欢他忠实憨厚的责任,任劳任怨的品质,朴素低调的为人。僧的意义,在于合,在于众,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格,我们和沙僧一样,走在取经的路上。
西游记读后感1500个字初中篇六
近日,我读了由当代著名学者钱文忠所写的《玄奘西游记》(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从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唐三藏”,一个与《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唐僧”形象不同的“玄奘”新形象。
说是“全新”也有些夸大,《西游记》与《玄奘西游记》中的“唐三藏”都有极其高远的信仰和追求信仰的恒心,都有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除此之外,历史中的玄奘所具有的论辩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及大无畏的胆识、魄力等就都在《西游记》中得不到表现了。当有妖怪出现时,小说中的唐僧不是手足无措,就是真假不辨,离开了徒弟更是寸步难行。这实在是大大歪曲了“圣僧”应有的形象与光芒。特别是玄奘大师善于动笔记录旅途见闻、人生足迹的习惯,《西游记》中更是没有一丁点体现,这不能不让人引为憾事。
好在《玄奘西游记》一书给我们还原了一个历史的玄奘、真实的玄奘,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文学家的光辉形象。特别是玄奘的“文学家”称号,不仅仅来自于他的西行求法故事激发了文学巨著《西游记》的创作灵感,并为之提供了素材,而且是因为玄奘大师本人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就是历史上一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巨著。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西行求法之旅的“副产品”。公元645年,玄奘在西行求法十九年后,满载而归,回到了唐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与玄奘会谈时详细询问了西去沿途的人情风俗,并提出了要求:佛国遐远,灵迹法教,前史不能委祥。师既亲睹,宜修一传,以示未闻。意思是让玄奘将当时书籍记载不详的西域及佛教诞生地印度的国情、风貌记录下来,让没有去过的人也了解一下这些情况。
于是,玄奘大师在繁重的译经工作之余,又写下了一部《大唐西域记》。书中详细描写了他西行路上所经过的几十个大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包括这些国家中的一些比较险要的地理状况。这本书详细到什么程度呢?即便是玄奘停留了只有一天的一个小国家——阿耆尼国(今新疆的焉耆回族自治县),他也将这个国家的大小、风俗、水文、地理、土特产等都记录了下来。特别是书中对当时印度的社会状况的记述、描写,更是对印度历史学的一大贡献。因为印度没有“信史”的传统,可靠的历史记载非常稀有。所以,印度不少学者都说,没有玄奘的记载,重建印度古代史是不可能的。
看看,养成勤于记录见闻感受的习惯是多么重要呀。像玄奘一样,不但记录了个人的足迹,还“拯救”了印度一国的历史学,其意义之重大,不可小觑。
然而,玄奘西行可不是专门去旅游的,他最主要的任务是修习佛法,而且他最主要的精力也放在了这上面。那么,他是如何把《大唐西域记》一书所需的素材积累下来的呢?《大唐西域记》是他回国之后才着手写作的,如果仅凭脑子记住本书所需素材,我觉得是不可能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他每天都要记录一些文字。而《大唐西域记》一书最后,玄奘也说自己“随游所至,略书梗概,举其闻见,记诸慕化。”只有这样,他在西行求法十九年后,除了精通佛法的收获外,还能收获一部《大唐西域记》。
而且,玄奘西行路上所遇磨难并不仅仅是“八十一难”所能概括的,他偷渡出境时差点被边兵射杀;他穿越大沙漠时不仅迷过路,还在迷路时失手打翻了水囊;他所经过的有些国家仇视佛教,他差点被放火驱逐;他还多次遇到强盗,险些丧命他乡……可磨难重重中,他信仰不改,并坚持记录见闻感受,最终成就了自身,光大了佛法,垂名于青史。
我一直想,对于历史巨人,我们有可能不能全面学习他们的优点,可如果我们选取他们的一点优点来学习的话,是可以做到并有所收获的。比如玄奘大师坚持不懈地学习精神与记录习惯,就是其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