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必修三教案语文(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三教案语文篇一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1.林黛玉进贾府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

2、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点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者(略)

3、介绍《红楼梦》(见p99-103《红楼梦》导读)

4、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略)

5、背景介绍: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二)质疑讨论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结构:

开端(初进荣府)——发展(拜见贾母及众人,初见凤姐,拜见两位舅父(未见),陪贾母晚餐)——高潮(宝黛会面)——结局(安排起居)

(三)反馈矫正

通读全文后思考: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的不同呢?

讨论后明确:贾府的“与别家不同”作者是通过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用她的视线来描写的。首先,在贾府门前黛玉看到了宁、荣二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着“敕造”的匾额,门上有“华冠丽服”的仆役。这既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气派,也显示了贾府与众不同的威严和显赫。其次,黛玉看到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的贾母住房,以及仆役、婆子、丫鬟一大群的人物。她还看到了“荣禧堂”中的名贵家具,珍贵字画、古玩;“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 焕烟霞”的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这些显示了贾府与别家不同的气派。另外,黛玉还看到了贾府众多的、身份地位各异的人物,既有养尊处优的主子,也有受压迫、被奴役的仆役。

借助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皇帝御书的匾额,乌木錾银的对联,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由此看来,着实与别家不同。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四)迁移巩固

古代白话小说中有些词的词义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或发生变化。试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词目 课文句中的词义 现代汉语常用义 偏僻

形容人的思想行为偏激、不端正

形容某一地区远离闹市、偏在一隅、荒远冷落、交通不便 便宜 方便

物价低廉;占到不应得到的好处、小利 态度

人的神态风度

对人或事物的看法和由此产生的行动;人的举止神情 媳妇 妻子

儿子或其他晚辈的妻子 形容 形体容貌

对人或事物的性状进行描摹 老婆

老婆子;老年女仆 妻子 可怜 怜惜

同情怜悯,形容极少或极坏 夸张

夸耀,自我炫耀 夸大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进一步欣赏贾府的典型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

林黛玉进贾府,贾府便是她以后长期生活的地方。听母亲说过外婆家与别家不同,怎么个不同,黛玉今来至外婆家当会细心观察、判断。作者就是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二)质疑讨论

第页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三)反馈矫正

贾府“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硬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⑪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⑫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⑬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1、软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⑪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⑫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⑬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四)迁移巩固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1、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

2、思考贾母、王熙凤、贾宝玉各不相同的出场。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当然也包括林黛玉),略写的人物有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赦、贾政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虚写;对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出场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富于变化,同时也突出重点。

(二)质疑讨论

人物分析: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贾母、王夫人、王熙凤。

“黛玉进贾府”是因母亲亡故,父亲将她托付于外祖母。她是女孩子,并将长期生活在贾府,将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祖母史太君、二舅母王夫人、琏二嫂子王熙凤——荣国府三代当家主妇。那么这三位是什么样的人呢?

㈠贾母

1、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

2、贾母出场:贾母是相见场面的核心,然而作者却只写了她“迎”“搂”“哭”三个非同寻常的连续性动作,即不仅写出了她因哀念亡女、疼惜黛玉而涌上心头的那种悲中有喜、且悲且喜、大喜大悲的复杂情感,而且写出了只有贾母那样的老太太才会有的动作特点与心理特点。

3、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谑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

㈡王夫人: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谈谈她的思想吗?

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㈢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⑪出场: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

第页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②对肖像的描绘:特别的服饰:珠光宝气——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特别的容貌:“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的本性。

③见林黛玉时的言行:“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嫡亲的孙女”“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该打,该打”——善于奉承,随机应变。

④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小结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展示王熙凤肖像画)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黛玉和宝玉。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书中的两位主角。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一见如故、心灵相通?这都是读者急于知道的,也都在课文中得到了初步表现。

㈠林黛玉

1、肖像描写:

⑪众人眼中的黛玉:年貌虽小,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懦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⑫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人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2、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作者给黛玉安排的辞令,丝丝人扣,不正面否定长辈的话,而是先表感激之情,再说原因,让长辈自行取消前议。

④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⑥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㈡贾宝玉: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

⑪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黛玉先听王夫人诉说,再想起母亲的话,造成悬念:“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这些贬斥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⑫宝玉的出场与凤姐的出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2、肖像描写: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一见如故,心灵相通

提问:课文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表现了什么?

提示: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婆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娇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留下情根,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

(三)反馈矫正

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a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 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 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b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四)、小结: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序幕部分。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

(五)迁移巩固

1、背诵《西江月》二词。

2、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红楼梦》的赏析文。

2.祝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2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第页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教学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初中时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少年活泼可爱而中年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迂腐的孔乙己,这些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二、介绍背景,揭示主题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三、检查预习1.字词。

第1段 钝dùn响 幽微 寒暄xuān 第2段 瓦楞wǎléng 朱拓tà 第3段 间jiàn或 乞丐qǐ gài 第10段 悚sǒng然 踌蹰chóu chú 第17段 不更gēng事 第20段 谬miù种 第30-31段 淡然 俨yǎn然

第32段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第34段 颊jiá 周正 第50、56、60段 沸反盈天 贺家墺ào 嚎háo 第66段 荸荠bíqí 絮絮xù

第68、69、72、74段 呜咽yè 驯xùn熟 桌帏wéi 讪讪shàn 第79段 敛liǎn 第83、87段 怔怔zhèng zhèng 咀嚼jǔ jué赏鉴 渣滓zhā zǐ 瞥piē 第96、98、99、101段 拗niù不过 蹙cù缩 诡秘 门槛kǎn 第109段 窈yǎo陷惴惴zhuì zhuì第112段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补充解释:瓦楞:瓦陇,亦作瓦垄。即屋顶上用瓦铺成的凸凹相间的行列。间jiàn或:副词。有时候;偶尔。悚sǒng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chóu chú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瑟瑟:sè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沸反盈yíng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墺:ào可居住的地方。

絮絮:xù xù1.语繁不断貌。2.连绵不绝貌。

呜咽wūyè:1.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2.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歆享:1.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松树底下|步履蹒跚。也作盘跚。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明确: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四、分析课文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1.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必须先来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才能准确地把握住祥林嫂的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小说的主题。一般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情 节 内 容 起讫段落 时间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1 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2 补充知识

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又叫初春。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仲zhò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同样有暮冬、深冬。夏末。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3.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1)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2)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4.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第33段“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本文的线索: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6.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明确: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香(第1段)和人们忙碌的景象(第2段)。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第1段第2行)“阴暗”的天色,(第2段倒数第9行)“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2段倒数第7行)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第2段倒数第11行)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7.小说的开头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一句作何理解?

明确:从表面看,这话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上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8.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

明确:春日之时,丈夫死亡(第35段)/孟春之时,被卖改嫁(第40段)/暮春之时,痛失爱子(第67段)/迎春之时,一命归天(第28段)。

得出结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9.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第页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1)春天是什么

明确:春天是幸福、生机希望的象征。(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明确:从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明确: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要弄清祥林嫂的死因必须分析一下小说的中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要弄清她是什么样的人就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从而领会《祝福》的主题。

在分析情节的同时,可以结合起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我们知道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另外还有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和细描。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本文是白描的典范作品。(细描: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进行详尽的描绘。要求从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描写的对象加以渲染和铺陈,有如镂金错彩,绮丽华美。但要防止堆砌辞藻的形式主义或忽视艺术概括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34-35 明确: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②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正面描写)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第34段)(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第34段)

行动: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34段)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第36段)(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第36段)

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她的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③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34段)(侧面描写)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④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第37、38、46、49、52段)(侧面描写)明确: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中的族权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趣味问题:四叔先后两次说“然而”,他未说明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⑤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明确:作者通过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第45段),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第41段“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引: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祥林嫂被卖给了贺老六。2发展部分: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①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②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明确:1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

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2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也可认为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毒害,认为改嫁是耻辱的)

3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引:读到这里,读者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还是往下看吧。3高潮部分: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第66段)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66段)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祥林嫂这一次是丧夫失子。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明确: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明确: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在鲁四老爷家。

5小结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a.鲁四老爷的态度:不让她干祭祀的活(71、73、75、108通过四婶先后三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而其中尤以最后一次对其打击最大)。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第 10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c.人们的态度:“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这一淡淡的似乎不经意的过渡语,在具体语境中却隐含着深刻的蕴涵,反映出鲁四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整个鲁镇社会在伦理观念上与鲁四仿佛是形成了共识的,音调的变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关系的变化,充分表现出社会环境与祥林嫂的严重对立。77 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 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d.柳妈说鬼: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明确:文中第88段写到了一个叫“柳妈”的“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她对待祥林嫂,没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非常反对,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柳妈对动物“不杀生”,却主张祥林嫂“撞死”,这是自相矛盾的。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在第99段柳妈还一脸“诡秘” 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完全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这个主观愿望可以说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她的话,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为了争得这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生存的希望,她竭尽全力。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6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祥林嫂在捐过门槛插手祝福却遭拒绝后对其第三次肖像描写是怎样的?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4结局部分: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第四次肖像描写: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明确: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对“祥林嫂的死”的看法:

鲁四老爷的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惊奇的。

“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

“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上面就是对祥林嫂一生的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迫改嫁是其悲剧的开始,而这是受族权的唆使。再嫁被认为是“败坏风俗”,夫权视此为奇耻大辱,这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的悲剧,都是因此更为加深。她自己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对自己再嫁有一种罪恶感,她所生活的地方也为她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说明这是一个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她有对再嫁的罪恶感,因此产生了对鬼神的强烈恐惧。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所以才“怕暗夜、怕黑影”(第109段),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第109段),最后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祥林嫂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是被神权所害。在鲁家,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对她进行迫害和侮辱,把她变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把她逼向死地,一脚踢出鲁家。而这依靠的是封建政权。

结论:因而我们说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总结归纳: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是封建礼教和吃人的宗法制度害死了祥林嫂,具体说来,是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害死了祥林嫂。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

1.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作者刻意把丧夫、再嫁、失子、归天几个最关键的情节都安排在春天发生,将生机盎然的春给祥林嫂悲惨命运作自然背景,有养深刻的用意,它能造成强烈的对比,更有力地提示出封建制度的罪恶。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象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避免的:

主观原因:沉溺于丧失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生活丧失信心。

客观原因:小说中写到的其他人物,这些人物在祥林嫂不幸遭遇中扮演的角色: 生命轨迹 周围的人

初到鲁镇 鲁四老爷(鲁四奶奶)——冷酷自私(封建礼教)被卖改嫁 婆婆、大伯——冷酷自私(家庭)

第 12

西岗区83682706

中山区62898402

再到鲁镇 柳妈——冷酷(社会)

寂然死去 卫老婆子、“我” ——同情(社会)

讲析评价: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祥林嫂在新社会获得了“春天”,集听说读写与思想教育为一体,物象、意象相统一。启发:看问题不能单看表面,而要通过现象看本质。

1族权给了祥林嫂婆婆卖她的权力。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被剥夺。族权给了大伯收屋的权力。

2夫权给了鲁镇人叫她祥林嫂的权力。即便她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夫权视再嫁是“败坏风俗”,是奇耻大辱。因而即便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封建政权。

4祥林嫂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是因为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认为这将使她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这一线的希望,她竭尽全力。

但不管祥林嫂怎么做,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补充分析趣味性知识:古今婆媳关系之比较、遗产继承问题。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四大绳索:族权,神权,夫权,政权。从一而终:民间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二夫”。《周易·恒》:“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旧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gōng即“女红”、“女功”。指通常由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伦:旧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伦理关系。(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以前,三从四德是女人一生的枷锁,现在,社会男女平等了,三从四德却又有了新的定义。小幽默“新三从四德”:新三从四德:三从:跟从,服从,盲从(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四得:等得,记得,舍得,忍得(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完美丈夫:干家务是大力士,关心妻子象护士,辅导孩子象博士,钱包起码象雅士,听唠叨时当自己是传教士。小结:祥林嫂在新社会里拥有了“春天”。

二、分析鲁四老爷和“我”两个人物形象: 分析鲁四老爷形象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第 页 金三角86730280

华南86500956

兴工街84651279

南沙84399022

金州87807650 凌水84584519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归纳: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简略分析“我”这个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三、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第一处(第1、2段):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沉重”、“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透露出了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的描写,也点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后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悲剧的社会基础。

②第二次是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第二处(第32段):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

必修三教案语文篇二

2024——2024年度《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政治组 易莲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③通过为《舌尖上的中国》推荐一味具有本地特色的美味,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二:学情分析

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 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具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由辩论法和讨论探究法;具体教法——情景体验法、讨论归纳法、实践探索法。四:教学过程构思 [课前展示]:《舌尖上的中国2》宣传片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是《文化创新的途径》。在上课之前,先看看大家对娱乐新闻有没有关注?刚才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是出自哪里?——对,是《舌尖上的中国》。[思考]:《舌尖上的中国1》如此成功,让我们对《舌尖上的中国2》有了更多的期待。2024年4月18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正式登陆央视。同学们有看过这一部纪录片吗?与《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你感觉它给你带来了哪些惊喜?又有哪些遗憾呢?

——惊喜:很多精致的美食让我们欲罢不能,小时候的美道,家乡的味道让我很感动等

遗憾:美食没有《舌尖上的中国1》哪么多。

[老师总结]:无论是《舌尖上的中国1》还是《舌尖上的中国2》都是一部对以往美食类纪录片的一场革命。两部最让人期待的是哪些垂涎欲滴的美食,那大家了解这些美食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

——学生:不知道。

(二)新课讲授

[展示]:下面我们通过《舌尖上的中国》ⅱ—脚步的一些拍摄花絮来了解一下。

[展示]:共分为八集。摄制组历时半年时间,行程40多万公里,400个调试点,走访拍摄近150个地点,遍访各地“美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省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部分海外城市,积累了1000多个小时素材。

[思考]:看完这个拍摄的花絮,你又有何感受呢? ——很辛苦、很危险;拍摄工作组成员们很敬业等等

[老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任何文化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人们的艰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我们用文化中的专业术语叫——社会实践。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板书)

[思考]:常言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是要立足社会实践呢? ——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地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否则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过渡]:对《舌尖上的中国2》的开播,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热议。有人说美食太少,人物故事等人文信息太多,没有舌尖ⅰ好看。但有的人认为正是这些人文信息深深地刺中了我们神经,这神经就是来自故乡的命脉。[思考]: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好呢?

[准备]:将全班分为两组,正方:认为人文应多于美食;反方:认为美食应多于人文。讨论时间为2分钟。以自由辩论形式,轮流发言,每位同学发言时间不超少1分钟。正方主要观点: 反方主要观点:

[老师总结]:辩论中,双方针锋相对,非常精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你认为应该美食多一点,还是人文多一点,都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一个问题,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人文,这说明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也即:

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板书)

[讲述]:认为《舌尖》离不开借助碎片似的剪辑方式、高清摄像机等现代科技,展示出来的垂涎欲滴的美食。这说明文化创新离不开时代精神。也即:

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2)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板书)

可见,美食与人文并重,口水与泪水齐飞。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实践]: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做以下这道练习。

1、明末清初著名的国画大师石涛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这段话认为 a.创新就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补 b.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却传统 c.创新就是要张扬个性,彻底否认传统

d.在向传统学习的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风格

[老师总结]:易错点1:文化创新就是要彻底抛弃(或全盘继承)传统(板书)

——分析: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过渡]:《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还有一个大家所不知道的重要因素。[展示]:《舌尖上的中国》的叙述语言,镜头节奏,讲故事的方式,都明显是对以往中国纪录片的一次刷新和颠覆。执行导演任长箴愉快地承认了自己对bbc的模仿,他说:“因为人家先进。我并不觉得我可耻,我觉得自己模仿bbc,你们能看出来说明我模仿得到位”。[思考]:以上材料给我们文化创新怎样的启示?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板书)

思考: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是指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那交流、借鉴与融合的内容是什么呢? ——(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过渡]:所以说模仿并不可耻,关键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上。要“青出蓝,更胜于蓝”。[展示]:《舌尖上的中国》该片先后在台湾、香港tvb翡翠台、新加坡、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专家认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方式和语言比较会让西方的观众接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共鸣。只是中国太大,片子的空间跨度跳跃也很快,不了解中国地理的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为此,有人认为,要扩大《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外的影响力,应该按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宣传我国的饮食文化。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你认为《舌尖上的中国》要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谗人,要注意什么问题?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思考]: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

——“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实践]:根据以上知识,完成以下这道题。

2、当前,很多中国人热衷过洋节日,如漫画中的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①要抵制外国民族文化

②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③要正确对待外国民族文化

④要完全吸收各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老师总结]:易错点2:文化创新就是要完全吸收(或抵制)外来文化(板书)——分析:把握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海纳百川、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课堂小结:通过全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能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应反对两个错误倾向。思考:既然我们明确反对的错误倾向,那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正确方向呢? ——找课本总结。

[课堂拓展]:在前面,我们了解到,《舌尖上的中国2》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但也有很多遗憾,下面弥补我们遗憾的机会来了。《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现已开始。[展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征集广告

[探究]:请为《舌尖上的中国之一城一味》节目组,推荐一味本地美食。要求:

1、美食具有本地特色。

2、要说明推荐的理由。(要口水与泪水齐飞)。

(四)板书设计

§5-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纵向)

(1)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①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重视文化继承)

(2)推陈出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要体现时代精神,是创新的重要追求。(重视文化发展)克服“守旧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横向)(1)三个过程。(学生在课本上找)

(2)注意:①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3)克服“封闭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五)课堂练习(选择题见课堂练习)

主观题:材料: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协《贺辞》云:“……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及相关评论为:“鉴于莫言的小说将魔幻现实主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特将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思考:阅读材料,用“文化创新的途径”分析莫言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莫言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莫言的作品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③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莫言的作品吸收魔幻现实主义,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斯作品的融合。

必修三教案语文篇三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4)荀子的思想

荀子 “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三纲五常”。适应中央集权需要。理论著作《春秋繁露》。

三、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成为正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10 重点 :理学和心学的内容。

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导入:以《三教图》引入“三教合一”的局面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的局面?引入新课。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教盛行。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二、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和朱熹

介绍程颢、程颐、朱熹生平,思想的核心是“理”。“理”是世界的本原。

三、陆王心学

陆九渊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发明本心”以求理。王阳明“致良知”。

结果: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思想家们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4、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5、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过程: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介绍李贽其人。

“离经叛道”、《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进步思想: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二、三大进步思想家

1、社会背景:(1)剧烈动荡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2)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评价:进步的思想,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解放思想。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3 教学目标:关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难点:哲学观点理解。教学过程:

“人文精神”的起源、发展。

一、智者学派

1、由敬畏“神”到关注“人”——智者学派:公元前5世纪,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忽视道德。

二、苏格拉底

特别关注道德,“美德即是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识你自己”“美德来源与教育”(知德合一),喊出“知识就是力量”。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时代、外貌、思想。

三、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介绍柏拉图《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所有学科都精通,极有智慧的人

四、社会背景:

古代希腊经济的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人的地位的提高等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3

1、重点:二大运动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人文主义的理解。

3、导入:赏析图片《雅典学院》,导入新课。

4、新课学习: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二:“文艺复兴”。

(1)背景及实质:资本主义萌芽。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解放运动。(2)核心是人文主义。

(3)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文学三杰”、“美术三杰”。(4)传播及意义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等艺术大师的成就;“日心说”等自然科学成就。

影响: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事件。

三、“宗教改革”。(1)背景。

16世纪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压榨。德意志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运动。1517年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否认教皇的权威。(3)意义。

引起瑞士、法国、英国等国宗教改革,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第7课《启蒙运动》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19 教学目标: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及影响。重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浏览引言部分图画,提问:从图画中可以提取哪些信息?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启蒙运动的核心、主要内容、性质。核心:理性主义。民主、自由、平等、理性。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4.概况。

补充说明: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18世纪在法国达到高潮。

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另外还有百科全书派。本目以学生阅读为主。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扩展: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平等的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启蒙运动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对整个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28

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科学的思想。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阅读单元引言,提问: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和文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最当之无愧的应当是什么?

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蔡伦)、火药(军事始于唐末)、活字印刷术(北宋 毕升)、指南针(北宋时应用于航海)。

提问:四大发明的意义是什么?(极大地促进欧洲生产力的发展。)

二、其他科学技术成就。

(1)数学:《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2)天文: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慧星的记录。《石氏星表》。浑仪、简仪。《授时历》。

(3)四大农书:《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4)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总结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作出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2-3 教学目标: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特点与成就,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

教学过程:导入:由今天生活的文化交融的时代。引入中国古代文学的导入新课。

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屈原创立“楚辞”——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每年的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浪漫主义抒情长诗。

3、汉赋: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史”: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婉约派柳永;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2、元曲:关汉卿、马致远。

小结:中国诗体由四言诗到楚辞,到五言诗,到七言诗。古体诗之后有律绝诗,律绝诗之后有长短句的词。反映了由简趋繁,由粗趋细的发展必然性。

三、明清的小说:

1、小说演变:(1)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2)唐代的传记小说。(3)宋代的话本。

2、明清小说的繁荣:原因是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本课小结: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开发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繁多,形式丰盈。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1 教学目标:了解汉字、画作、戏曲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点:中国汉字和书画的发展脉络。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教学过程:导入:奥运会开幕式上,以视频“神奇画卷”引出独具魅力的中国书画、戏曲艺术,学习新课。

一、文字演变: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书法:两个阶段:自发—自觉 书体:楷书、草书、行书

老师概括: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走进书法的艺术殿堂,进行鉴宝比赛吧!

二、绘画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王冕《墨梅图》、明徐渭《牡丹图礁石图》、清郑板桥《墨兰图》

三、戏曲

京剧形成---乾隆末年:徽班进京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成熟---同光年间(“同光十三绝”),传播---清末民初 全国流行,民国以来: 走向世界

课堂小结:中国书法、绘画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我们感受到它神奇魅力,也必将把这种魅力传承下去!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5

1、重点: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2、难点: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3、导入: 提问:近代自然科学是以什么学科为开端?引入新课。

4、新课教学

一、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自创第一架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二、经典力学的建立:

牛顿最重要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发现,是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三、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

四、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论。

3、影响: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课堂小结:物理学的发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实践出真知。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14

教学目标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重点: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难点: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人类是怎么来的?”引入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上帝创造了人的神创学说。

2、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论思想

1、背景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①细胞学说;②生物进化论;③能量守恒定律)”。

2、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确立了生物的进化论。

2、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意义: 有力挑战了欧洲思想界封建神学创世说; 开创了生物科学界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机,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局限:进化论思想也被殖民者利用,成为他们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理论依据。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25 教学目标:识记三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发明;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重点:蒸汽机和电气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被称为“电气时代”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瓦特蒸汽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引入新课。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2.蒸汽机的改良(播放视频,简单介绍蒸汽机的运行原理)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局限性: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工人劳动强度等角度思考。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特点:侧重于基础工业、重工业;科学含量高;发明者主要是科学家;发明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影响:生产技术更先进,生产力水平更高;垄断组织形成。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成就: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信息传播加快,信息获得更为便捷。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家顽强探索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18

1、重点:“师夷”与“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2、难点:分析不同思想的异同和特点。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目的和内容: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创办学堂,培养人才,学习科技,派遣留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3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3)维新变法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25

1、教学目标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2、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标志《青年杂志》。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1)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2)进步性: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3)局限性:

四、后期的新文化运动

1、特点: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3-29

一、导入:20世纪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引入新课。二、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挽救民族危亡。二、三民主义的提出,基本内容及评价

1.提出: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

2.基本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但主张民族又不反帝,主张民权又不依靠国民,主张民生又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评价

四、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区别的根本原因。(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4-5

1、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2、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3、导入新课:师: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

4、教学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教师小结: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始终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本课小结: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4-5

1、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3、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歌词中的“老人”引入新课。

4、讲述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真理标准的讨论: “两个凡是”,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二、邓小平理论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三、“三个代表”思想:

2024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4-15

1、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2、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3、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引入新课。古代(辉煌)——近代(衰弱)——新中国(振兴)

4、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科技发展概况

1、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人民当家作主。

2、主要领域

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和农业新品种研究

二、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含义“两弹一星”具体是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2、背景:美苏争霸,局势紧张。

3、成果:自主学习。

三、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出示《饥饿的女孩》画面。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四、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983年 “银河-ⅰ号”。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本课小结

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4-20

1、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文艺成就。

2、难点:如何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3、导入新课:

引用春秋战国时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入新课。

4、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①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的破除。②三大改造的结束。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双百”方针的影响

第一,在学术领域:是生物学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二、曲折的年代

“文革”期间 数量大幅度减少。

三、文艺的春天

80年代 “五讲”“四美”。“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文学艺术欣欣向荣。课堂练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4-29

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2、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3、导入新课: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

4、教学过程:

一、“开基创业”。1.拉开序幕

(1)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

(2)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2.制定方针。

3.初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取得成就。

二、“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 “三个面向”。

三、迎接挑战。

1.原因:国际竞争的挑战。

2.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 1993年 “211工程”

课堂小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4-15

1、重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特点和文学价值。

2、难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

3、导入新课:你曾经阅读过哪些世界文学名著呢?它们分别属于哪种文学流派?各文学流派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什么关系?进入本课学习。

4、学习新课:

一、浪漫主义文学

1. 时间:18世纪未到19世纪初

2. 特点:深入挖掘人的感情,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3.代表: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英国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4.历史背景:革命和战争频乱,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二、现实主义文学

1.时间:19世纪30年代以后

2.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特点: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三、现代主义文学

1.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

2.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3.特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模糊不清,语言风格背离传统。4.代表:爱尔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四、20世纪苏联文学和亚非拉文学 1.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亚、非、拉美文学

印度:泰戈尔 中国:鲁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尼日利亚:索卡因

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分组讨论,列表归纳完成教材知识结构。

第23课 《美术的辉煌》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5-15

1.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2.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3、新课导入设计:

回顾19世纪以来有哪些文学流派?由此而引入新课。

4、新课教学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

(2)特点:①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代表:学生自学为主。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基本特点: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代表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

(1)背景与特点:资本主义的黑暗使得人民不满,对现实暴露和批判。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2)代表作品:学生自学为主。

三、印象画派

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向日葵》。

四、现代主义美术

法国画家马蒂斯《舞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教学小结:

请同学概括19世纪以来出现的主要美术流派。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24-5-29

1、重点: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进程

2、难点:音乐和影视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影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导入新课:播放准备好的音乐片段——《命运交响曲》,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4、新课教学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强调: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2、补充简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不同

3、浪漫主义音乐的民族特性。《天鹅湖》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变化

1、爵士乐和摇滚乐。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特点。启发学生:经济的迅速增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使人们人们的生活、心理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情境导入: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电视机、电影、黑白、彩色、无声、有声的。)反映了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本课小结: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广为流传。20世纪初电影和电视,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网所有文章及所有评论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好研网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任何观点,所有文章文责自负,若有任何非法及不当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作出相应的处理。[好研网]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文章评论

必修三教案语文篇四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教者:张一弓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的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

2.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3.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4.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5.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结合本案例掌握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把握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不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的发展阶段、特点及对城市化的影响。【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教具安排】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21 课时)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导入

回忆城市化的概念与标志。2.了解

工业化: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3.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差异。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类似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

二、案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学生自学完成)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图:4.17)①由哪三条河流冲积而成?(东江 北江 西江)②位于我国哪个方位?(南部沿海)

③由哪几个地级市组成?(广州、中山、肈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深圳,现还包括香港、澳门。)

2.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 开放的前沿,有着特定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1)国际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调整?)a.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b.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内条件: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4)良好的人文基础: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自学完成)1.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

(1)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2)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也相对较慢。(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3)一些工厂迅速成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2.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1)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图: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的升级)

──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工资水平的提高,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由于改革开放范围的扩大,使得原有的政策优势丧失。

转: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渐增大,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城市化进程加快

a.一方面,许多乡村地区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的规模迅速扩大。b.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第二课时(总22 课时)

四、问题与对策(分小组讨论)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

思考:为什么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具有脆弱性?

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受外资的制约性很明显,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

──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市场腹地范围较小。学生通过读地形图来体会(教师出示课件)。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与长江三角洲相比)

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b.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及国内的其他地区,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a.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b.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

c.外来人口的管理跟不上,“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3)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三角地区已成为全国的酸雨中心之一。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水质性缺水:即水质受到污染,以致水不能使用,或使水生生物死亡。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d.耕地锐减,土地肥力下降。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3.采取的对策(1)产业结构调整

思考:如何来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2)构建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思考:形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遍地开花,分散发展”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实施大珠三角经济圈(区),包括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可以与境内外区域经济相竞争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它将拥有中国20%以上的gdp总量,和占有60%左右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和出口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世界重量级的“成长大三角”。

(3)加强规划与管理

a.各城市都制定了发展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b.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另一方面,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珠江三角洲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外资的推动下,得以迅速发展。也正由于外资的作用,使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呈现了一定的脆弱性。

六、补充:泛珠三角的发展

泛珠三角包括: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①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区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②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赢的经济体系。

③区域合作是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④“泛珠三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并且在不同体制框架下实现的区域组合,区域内互补性很强,加强合作将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七、课堂练习

1.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着重发展的产业部门有()a.石化 b.纺织 c.玩具 d.服装 2.下列不是珠三角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a.酸雨严重 b.水污染严重 c.耕地锐减 d.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3.下列不是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利条件的是()

a.国际经济环境 b.对外开放政策 c.侨乡 d.重化工基地

必修三教案语文篇五

必修三总复习

教学目标:

1、复习必修三课本的整体情况及部分重点课文的内容,开掘写作素材。

2、复习巩固必修三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以及重点词语的运用。

3、复习巩固必修三课文中的有关文言文知识。

4、背诵默写必修三课本中的有关课文。

教学设想:

1、主要就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2、课堂复习计划用6课时,练习及评讲4课时。教学要点:

复习必修三的课文内容

第一个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必修三课本中的语音、字形。

复习必修三课本中的词语运用。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的语音。

2、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的字形。

3、掌握课本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意义及其运用。

二、识记语音。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投影显示下列字词): 湖泊 莽苍 烧灼 丘壑 唧唧 斑斓 涟漪 溪涧 颓然 盎然 瑰丽 瞿塘 婀娜 启碇 夔州 怪诞 马厩 夙愿 瘠薄 簌簌 迸着 罡风 噩梦 擂着 颓垣 载负 混浊 笳笛 淳朴 熏黑 蜗行 干瘪 胚芽 绯红 香囊 砂砾 构恶 羁縻 诣北 巡徼 觇北 缙绅 毗陵 翌日 自刭 纾祸 愧怍 张溥 皦皦 社稷 投缳 缇骑 户牖 赀财 橱窗 靴子 断炊 赊账 蹙眉 褶皱 取缔 伛曲 骷髅 滞笨 绷紧 镶嵌 孟陬 庚寅 辟芷 搴毗 弃秽 骐骥 洞窟 枷锁 僵硬 脉搏 陷阱 范畴 媲美 自戕 攻讦 华裔 俯瞰 伎俩

铿锵 轻俏

澄澈 咆哮

滟滪 翡翠

崆岭 草坂

缱绻 天籁

呕出 塞外

沉浸 骸骨

淤滩 簇新

蹂躏 齑粉

渚洲 献谄

二阃 靡及

蓼洲 湮没

溷藩 傫然

一爿 鬈曲

脚趾 塌败

攥着 愧怍

肇锡 扈江

苗裔 苦役

下锚 步履

暴戾 婚媾

钳制 双臂

泛滥 沉溺 自诩 冠冕 脑髓 蹩进

孱头 烹饪 僻静 雇佣 时髦 气氛

笤帚 氾南 阙秦 杞子 逢孙 浚源

载舟 壅蔽 谬赏 黜恶 缪贤 汤镬

袒胸 渑池 倨傲 列观 睨柱 盆缻

不怿 不肖 美姬 瞋目 鲰生 卮酒

眦裂 戮力 有卻 玉玦 彘肩 桮杓

樊哙 两涘 渚崖 园圃 鸡豚 栏厩

衣裘 兹甚 不辜 汀泗桥 汨罗江 诋大酋

诟虏帅 趿拖鞋 纫秋兰 佚之狐 缒而出 飨士卒 玲珑剔透 命运多舛 通衢大道 擎一把火 天高地迥 分当引决 抶而仆之 沁人心脾 昙花一现 残羹冷炙 礼尚往来 按剑而跽 一鼎之调 一蹴而就 有史可稽

三、识记字形。

注意下列词语的写法,并改正其中的错别字。

盎然 苍桑 威舏 娲行 虏掠 赌搏 肿胀 涨水 舒祸 皱纹 绳琐 脚指 绪言 羁靡 分沁 噪杂 针贬 不勘 国萃 荟粹 冷灸 垂诞 发掘 溃乏 船桨 疏峻 笨拙 上阙 汲水 降紫 轮廓 漩涡 吟哦 沧茫 荟萃 缭绕 妄想 枯躁 赋予 噩梦 蹒跚 惋然 澎湃 杖篷 草板 色采 飘缈 端泥 羽翼 怪诞 夔洲 阿娜 慰藉 褴褛 暴燥 伶仃 朦胧 馨尽 灰烬 玲珑 松驰 飘浮 妄想 温训 吉详 原形 缱绻 制订 通辑 材干 呼哮 忧郁 滞笨 重叠 疆硬 遏制 推托 献陷 谨慎 座落 安详 鹰品 淡薄 流逝 行囊 狭缢 炽热 惭悔 背乱 忿然 糟粕 落角 决裂 蜕除 咀嚼 噩梦 颓塬 包狱 回朔 浑蛋 层峦叠障 一泄千里 震耳欲聋 浮想联篇 暝思苦想 美仑美奂 饮鸩止渴 茕茕截立 神妙莫测 雷霆万钧 联篇累牍 有条不紊 根深蒂固 廖若星辰 精兵减政 矛塞顿开 绿茵蔽天 丰攻伟绩 轻歌慢舞 自惭形秽 殚精极虑 卷帙浩繁 大巧若拙 天高地迥 万卉争荣

层峦叠嶂

茕茕孑立

旌其所为

重蹈覆辙

生意盎然

销声匿迹

脉博

枷锁

悛巡

积淀

防碍

斑斓

丘壑

启锭

涌现

秭归

荫凉

决择

庇护

慌忙

侮蔑

观磨

按装

鼎藿

时髦

惶乱

绿草如荫

处心积虑

水乳交溶

新新向荣

真知灼见

釜底抽新

吻刭之交 嗔目结舌 叹为观止 礼上往来 消声匿迹

四、实词运用

辨析括号内抑郁的意思,选恰当的词语填入下列句中的横线处。(多媒体)

1、大自然季节的______,催促着新生事物的成长。(变换 变幻)

2、它也_____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度过 渡过)

3、甚至在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_____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专程 专诚)

4、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我也感到亲切,值得我 _____和爱抚。(眷念 迷恋 留恋)

5、翠锦_____的黄叶,露出树木些微的倦意。(斑驳 斑斓)

6、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______的组成部分。(质疑 置疑)

7、如果有人拖欠他„„靴子的价款,竟心安理得地确信自己还是他的主顾,所以走进他的店铺,„„,那就_____有点儿太不应该了。(不免 难免 未免)

8、这时候,反观其与_______的同异,虽然未必面目全非,却让人觉得陌生。(原型 原形)

9、一般来说,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____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制约 限制)

10、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_____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蔓延 曼延)

11、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需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_____”,才会成为传统中的一个新成分,带来传统的变化。(整合 调整)

12、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 _____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舍。(简朴 俭朴)

五、成语运用

辨析括号内成语的意思,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下列语句的横线处。

1、轰隆的巨响,______,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震耳欲聋 振聋发聩)

2、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_____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凤毛麟角 寥寥无几)

3、有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_______地走进他的店铺。(漫不经心 漠不关心)

4、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_______。(不可理喻 不可思议)

5、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_____,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6、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_____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斑驳陆离 光怪陆离)

7、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______。(不可思议 不堪设想)

8、及至时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______。(明日黄花 事过境迁)

9、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______,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昙花一现 稍纵即逝)

六、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重点掌握必修三课本中的文言课文的重点字词。

一、明确目标。

1、诵读课文《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二、复习《指南录后》

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

注意本文的文体,表达方式上有什么显著特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投影)

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⑥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⑦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③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⑧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④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⑨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⑩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三、复习《五人墓碑记》。

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

(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2)注意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7、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8、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3、以旌其所为。

9、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4、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10、发其志士之悲哉!

5、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11、亦以明死生之大。

6、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四、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投影)

1、且贰于楚也。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6、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是寡人之过也。

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夜缒而出。

8、因人之力而敝之。

五、复习《谏太宗十思疏》。

1、诵读课文,简要概括。

(1)理解“十思”的内容及现实意义。

(2)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2、解释下列典故在本词中的作用。(投影)

1、必浚其泉源。

6、则思谦冲以自牧。

2、承天景命。

7、则思慎始而敬终。

3、虽董之以严刑。

8、则思正身以黜恶。

4、能克终者盖寡。

9、简能而任之。

5、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六、课后作业。

复习其他四篇文言文,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复习必修三课本中的文言课文几种语言现象。

一、明确目标。

继续复习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多义词。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肇锡余以嘉名 秦伯说,与郑人盟 扈江离与辟芷兮 失其所与,不知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肉袒伏斧质 府 可予不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拜送书于庭 主辱,臣死有余僇 召有司案图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独五人之皦皦 赵城 敛赀财以送其行 设九宾于廷 亦曷故哉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共其乏困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夫晋,何厌之有 请奏盆缻秦王

三、找出下列活用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予分当引决 阙秦以利晋 诡踪迹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草行露宿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道海安、如皋 入秦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间至赵矣 去今之墓而葬焉 卒廷见相如 其疾病而死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缇骑按剑而前 前曰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怒发上冲冠 人 臣乃敢上璧 众不能堪,而仆之 舍相如广为传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不敢复有株治 赵王鼓瑟 不能容于远近秦御史前书曰 则尽其天年 左右欲刃相如 人皆得以隶使之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安能屈豪杰之流 宁许以负秦曲 晋军函陵 归璧于赵 邻之厚,君之薄也 臣请完璧归赵 若亡郑而有 益于 君 大王必欲急臣 越国以鄙远 秦王恐其破璧 距关,毋内诸侯 要项伯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令将军与臣有郤 因击沛公于坐 拔剑切而啗之 秋豪不敢有所近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 其不仁兹甚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毕礼而归之 且庸人尚羞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吾得兄事之 常以身翼蔽沛公 沛公军霸上 道芷阳间行 籍吏民 范增数目项王 素善留侯张良 此其志不在小 沛公今事有急 豪毛不敢有所近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臣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拔剑撞而破之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众闻则非之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以亏人自利也 从而誉之

四、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四、一词多义

间:

得间奔真州 出没于长淮间 间以诗记所遭 间至赵矣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

见:

徒见欺 于是王召见 我见相如 不见水端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故遣将守关者 君安与项伯有故 如:

不如因善遇之 沛公起如厕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之私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不如因而厚遇之 于是相如前进缶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杀人如不能举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乃令张良留谢 幸:

而君幸于赵王 则幸得脱矣 大王亦幸舎臣 不幸短命死矣 始皇帝幸梁山宫 负:

宁许以负秦曲 负其强

决负约不偿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肉袒负荆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亦以明死生之大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之”

臣所以去亲 戚而事 君者

传以示美人左右 璧有瑕,请指示王 沛公居山东时 约为婚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百川灌河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具告以事 请以剑舞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未有以应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疾病而死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则噪而相逐)

而仆之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劳苦而功高如此

项王按剑而跽 拔剑切而啗之 焉:

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佯狂不知所之者 人皆得以隶使之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何厌之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将焉取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野语有之曰 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其:

以旌其所为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课后作业。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以其无礼于晋 君知其难也 又欲肆其西封 失其所与 吾其还也 于:

激于义而死焉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不能容于远近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为:

以旌其所为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无亏为之大道哉 则思三驱以为度 为天下笑 相如为上大夫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 为一击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军中无以为乐 窃为大王不取也 君为我呼入

为之奈何 何辞为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复习必修三课本中要求默写的名篇名句。

2、翻译课文中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背诵下列课文《五人墓碑记》

五、六两段、《离骚》、《谏太宗十思疏》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一段。

2、注意有关名句中容易写错的字。

3、注意重点句子的实词和句式的翻译

二、课堂背诵。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__________________。

5.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念居安思危,_______________。

6.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

7.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傲物则骨肉为行路。9.念高危,__________________;

10.怨不在大,__________________;载舟覆舟,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则思江海下百川; 12.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 ;

13.虑壅蔽,__________________。

14.简能而任之,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为赵将,_______,而蔺相如图以口舌为劳。16._____________,徒慕君之高义也。

17.且庸人尚羞之,________!18.______,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

19.大阉之乱,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0.________,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1.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23.其辱人贱行,__________________,轻重固何如哉?

24.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人皆得以隶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其志士之悲哉。

26.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_______,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5.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6.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 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9.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 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10.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1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1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1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1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7.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18.虽董之以为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19.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0.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2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6.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2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8.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0.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3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32.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四、课后作业。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