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免费下载网

展开

首页 >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对高校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成效显著。但是,当前经济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经济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师生缺乏互动,重理论知识轻框架体系,案例、数据陈旧等。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方法的落后。因此,认真研究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改革,是高校担任经济学类课程讲授任务的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经济学类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以教材为中心,缺乏对内容的精简和逻辑梳理。课件内容基本上是教材中的概念、标题、案例等,几乎是电子版的教材,没有图像、视频等材料,课件的呈现形式单一。

二是以纯理论为中心,缺少与实际的联系。教师偏重于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介绍,例如,在讲授《国际经济学》时,教师只告诉学生贸易保护理论是李斯特提出的要素享赋之谜是里昂惕夫提出的国际分工理论出自赫克歇尔-俄林的创见等,但是不能联系经济现象向学生生动阐释理论的由来,导致学生感慨外国人提出的理论太多,混淆不清。学生的兴趣没有调动起来,完全是被动接受,更不会主动地去发现身边的经济学,并利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或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三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授课方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中。

四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以知识的灌输,学生满足于授课内容的死记硬背,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考试而学,考完后就忘了,达不到真正的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

五是以多媒体为中心,忽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在快速的屏幕翻页中,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盯着电脑界面,进行讲解,自问自答,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学生望着投影幕布,抄录课件,不声不响,被动地跟着鼠标移动。由于教学信息容量大,教师为了将内容讲完,课堂上几乎不给学生思考或讨论的时间。学生忙着做笔记,无暇与教师互动交流,消化吸收的少。

以上方式导致教师授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学生在被动、僵化和单调的教学氛围下学习,从而无法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造成以上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高校量化式科研考核造成教师科研压力大,忽视对教学和管理等软指标的关注。依据国内现有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教师论文发表数量与高校的排名直接挂钩,成正比例关系。为了在大学排行中取得靠前的名次,高校给教师的科研任务层层加码;加之,发表论文的难度越来越大、代价越来越高,造成教师的科研压力逐渐增大。迫于科研压力,许多教师把关注力放在职称和科研等硬指标上,降低对教学和管理等软指标的关注,因为前者带来的效果更直观、实在。所以,教师很难将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更没有心思创新教学方法。

第二,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大学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用被片面夸大或使用过度,以致照本宣科,多媒体成了一媒体。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应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适时、适量、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并综合采用演讲式、提问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采用课堂提问法

如何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了解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而非死记书本内容。较为有效的方法是课堂提问法。

课堂提问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模式,锻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既可以是关于经济理论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在这一章学该经济理论?为什么该经济理论能或不能解释某一类经济问题?为什么提出该经济理论又产生了其他相关的经济理论?问题也可以是经济现实问题,如次贷金融危机等。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当场提出来,检验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是否一致,在哪些方面有自己新的理解,哪些方面可能还不是很全面。如果每堂课都坚持提问,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加深了对基本知识和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机构和体系,就不容易遗忘。

经济学类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章节之间有很强的逻辑联系。以《宏观经济学》为例,开篇是国民收入的核算,其次是国民收入的决定,接着是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紧跟其后的是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学习国民收入核算是为学习国民收入决定做铺垫,学习了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后才能分析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才能了解产品市场的失衡问题,进而才能有效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学生运用课堂提问法,就能把整个知识的逻辑体系串联起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逻辑体系图。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教学质量。

此外,在课堂提问法的训练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和理论都会问为什么,在深入理解经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把握理论精髓的前提下,能熟练分析并解释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体而言,课堂提问法不会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学生经过持续的训练,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反而会变得更轻松,对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组织热点问题讨论和数据分析

分析能力,是指运用已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将现实中的经济政策、经济问题、经济形势等内容融入课堂,而且要鼓励学生了解并关心当前的经济形势、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就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在课后给学生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经济类报刊上的评论板块、热点专题。在下次课上课前,利用5-8分钟进行热点问题讨论和经济现象分析。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既可以帮助其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经济学离不开指标数据,因此要注重对数据的收集。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而且要运用数据说明或解释问题。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常用的数据网站,如IMF数据库、WEF世界经济论坛网站,美国商务部BEC数据库、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数据库,欧洲经济论坛、中央银行网站,中国的国家统计年鉴、经济景气月报等,让学生跟踪并发掘国际、国内重要指标的最新数据。在课前5-8分钟中,组织学生运用这些最新的指标数据,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研讨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发言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均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允许学生就教学中的问题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研究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与大多数学科不一样,经济学类学科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并且各种经济学流派并存,相互独立、相互批驳。因此,在讲授经济类课程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要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和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通过研讨式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换言之,经济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思维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被动听讲,怠于主动回答问题,更不愿积极提出问题,出现这种状况实际上与教师的教学模式有着直接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那么学习效果会得到明显改善。

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需要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只要学生努力尝试讨论和发言,就给予表扬,即使回答得不正确,也应给予鼓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营造学生勇跃发言、积极讨论的学习氛围。

(四)尝试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案例教学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等特点,是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己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理论、规范和模式。

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经济类学科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总结,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日常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加深其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帮助其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然而,在高校经济学类课程的传统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业务发展需求。与中国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的目标,相距较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国内外著名公司的经济活动或者重大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精心策划和指导,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和专业术语的组织运用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尝试欲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三、结语

经济学类课程是一个内容庞杂的体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不断完善经济学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遵循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任何教学模式的核心都是人,不能忽视教学中人的因素,要处理好人与机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中,以人为本,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同时,教学内容不仅要注重基本理论、方法等的讲授,而且要引入国内外的经济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眼界,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问题。

二是要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勇于创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质疑问难,从而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

三是要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经济学类课程具有应用较强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此外,教师应营造探究的课堂氛围,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在分析国内经济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上述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可以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显示全部

标签

相关新闻

反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