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是汉语的一个词,拼音是席语第一种是指事物的头尾之间的联系,第二种是指两个独立的对象与一个对象之间的联系,第三种是指在诗歌语境之间进行联系和转换的写作技巧。第四个是胎头进入骨盆入口平面的双顶径,胎头颅骨的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做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论文结尾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做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论文结尾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扶贫工作重心将从攻坚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政策和工作都要相应做好过渡衔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20_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工作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扎实推进规划、政策、工作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有机衔接,接续推动已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已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改善,努力开创我国减贫事业新局面。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必须看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将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将长期存在,大部分贫困地区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大部分贫困群众仍然是低收入人口,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提升。现在已脱贫地区,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外部“输血”脱贫、自身内生“造血”能力不足,有的刚迈上持续发展的轨道仍需要拓展提升,如果现有政策突然退出,返贫风险和压力很大。另外还有一些收入处于贫困线边缘的农户存在致贫风险,一旦遭遇疾病、灾害或意外,可能陷入贫困陷阱。所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后并不意味反贫困事业就可以鸣金收兵了,而是要根据贫困状况的变化对减贫战略和帮扶方式及时进行转型调整,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规划、一体实施,进一步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帮扶的精准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逐步迈向富裕。
(一)保持过渡期内政策稳定,确保不出现松懈滑坡。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决不能在最后紧要关头出现闪失。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真正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摘帽县要做到频道不换、靶心不变、力度不减,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实践中,一些贫困县脱贫摘帽后不同程度出现了松劲懈怠现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隐患所在。必须把防止工作松懈滑坡摆在突出位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摘帽县保持攻坚力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保持投入力度不减,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继续大幅度增长,重点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各地还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确保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要求相匹配。
(二)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衔接、工作衔接。要全面梳理总结脱贫攻坚各项政策举措执行效果,总结推广脱贫攻坚战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促进乡村振兴。研究推动部分临时性、超常规政策举措转化为常态化的制度保障,把那些好政策、好制度、好办法借鉴过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要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把过渡期内需要延续的倾斜支持政策明确下来,给贫困县吃“定心丸”。要做好工作统筹衔接,对攻坚期内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重点举措,应安排好后续工作。要做好群体统筹衔接,对“边缘户”、相对落后的非贫困村加大帮扶力度。要做好规划统筹衔接,把脱贫攻坚规划需要持续推进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使其长久发挥作用。要做好工作力量统筹衔接,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以及军队和社会力量在脱贫攻坚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在加强政策研究的基础上,可选择一批已摘帽两年以上并且稳定脱贫的县开展试点探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县的指导,各地要积极支持试点县开展探索,为20_年后减贫政策和工作转型积累经验。
(三)继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夯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近几年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的任务仍很繁重。要继续改善交通、通信、电网条件,重视打通贫困地区交通瓶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村供水、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改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四)持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激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脱贫攻坚以来,各地采取农林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和小水电扶贫、旅游扶贫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实施一大批产业扶贫项目,建成一大批扶贫产业基地,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很多地方的扶贫产业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脱贫攻坚战要收官,但扶持扶贫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能收官,要继续加强财政、金融、土地等各方面支持力度,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不断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持续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壮大。继续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培育,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机制。继续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继续打造产品品牌,开拓市场,增强扶贫产业的竞争力。
(五)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把扶志扶智作为脱贫攻坚重要内容,强化扶志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改进帮扶方式,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意识,有力有效提高帮扶成效。但也有一些地方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重视不够、做得不够,有的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有的统一入股分红“一股了之”,有的低保兜底“一兜了之”,导致有的贫困户依赖感越来越强,形成“政策养懒汉”,既不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还引起了其他群众的不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进减贫工作,必须把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要注意调整相关政策,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充分调动农民群众依靠自身能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正向激励和约束并重,更多采取以奖代补、事后奖补等方式,鼓励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劳动,提升广大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要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帮助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和增强劳动致富的热情和信心。要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促进贫困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引导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要加强典型引导,引导农民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
第2篇: 做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论文结尾
近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率队赴会理县就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开专题调研和重点工作督导。调研督导组一行深入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实地踏勘了彰冠镇古桥村3A景区农旅融合发展项目基地、新打造的石榴观景台项目建设基地及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地,并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
结合当前实际,推动全面工作要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和把握当前工作重点,务必要高度重视、统筹兼顾抓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防火防疫安全责任要贯穿全程,与其它工作同研判、同部署、同检查、抓落实。要结合县情实际,站在会理撤县建市的新高度新起点精心编制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远景规划,稳打稳扎、有序有力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地落实见效。
基于近年脱贫攻坚和人民“战疫”考验下的三农工作实践,会理三农服务体系在大灾难大挑战中牢牢把握发展大机遇、切实作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扎实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做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们要深入总结会理经验、探索特色创新模式,立足行业部门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工作实际精心编制实施“十四五”作战规划。
首先要加强领导机制衔接。充分发挥党委(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全面的领导作用,着力构建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压实责任的决策议事协调机制,及时成立乡村振兴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专班组,跟进常态化监督和协调指导服务,扎实有力推动各项三农重点工作落实。
其次要做好“十四五”规划实施和重大农业项目建设衔接。深入总结近五年来脱贫攻坚实践经验,持续发力推动脱贫村的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期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现有的脱贫种养示范产业。
要聚焦聚力推动域内石榴、芒果、柑橘、茭白、玉米、烤烟、生猪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持续增强园区联农带农、强农惠农功能。以多园区示范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主抓手,持续改善脱贫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重点规划、均衡布局区域内“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根基。不断加强上下沟通协调,跟紧全程监管指导和督查督办,全力确保上半年重大农业建设项目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努力开创乡村产业、生态、文化、组织、人才全面振兴新局面。
要立足近五年脱贫攻坚工作实践,进一步细化完善农业农村系统产业技术和人才队伍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做好人才智力支持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切实发挥农业农村系统对接联系省州以上高层次专家团队的纽带作用和县(市)乡农牧专业人才队伍的骨干引领作用,精心组建新时期“政产学研”促发展联合体,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人才下沉乡村一线帮联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各方面农业农村实用人才扎根基层、服务于乡村振兴大业。
要着力做好农业农村系统考核管理机制衔接。制定实施乡村振兴关于班子队伍的考核管理办法,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晋职晋级、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以建立健全的考核管理机制正向激励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担当作为、争创佳绩。
第3篇: 做好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论文结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话题。
依托“中国之制”,巩固脱贫成果、讲好脱贫故事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源于“中国之制”,即贫困问题的系统解决与综合治理,短期纾困与长效赋能、政策兜底与内生脱贫的统一,普惠支持与精准施治的均衡。这背后的逻辑,是政府发挥战略先导作用与市场对发展脱贫起决定作用的耦合,是中央统领、对口支援与地方能动的联动集成,是从扶贫到脱贫的内生化施策赋能。
在新发展阶段,应基于贫困性质新变化,继续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贫困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贫困治理的战略重心应从物质基建、要素输入驱动的超常规脱贫,转向科技基建、制度供给主导的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
一要坚持精准扶贫“制度刚性”,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形成中央督查与群众监督治理合力,补齐脱贫质量短板,提升边缘贫困村户发展能力。
二要强化综合减贫“制度韧性”,完善返贫风险监测预警与长效防治机制,精准追踪、有效管控因疫因灾返贫、因产业失败而返贫等风险,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要激发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制度活力,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转型升级,构建20_之后相对贫困治理体制机制。
最后,要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展现中国之制影响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减贫中的领导力与话语权。
做好“制度转型”,推进脱贫成果拓展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政府层面,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特别是在经济、民族、宗教因素交织的“三区三州”乡村,应借助脱贫奔康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契机,使党建与法治建设结合,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内生化。而在党建与三农发展疏离的发展落后乡村,将党建考核与三农发展成效全面挂钩,则能发挥党组织在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此外,还应该将乡村振兴帮扶分包的基准单位由村调整为乡镇,实行“小核心+大网络”组团式帮扶,平衡帮扶资源配置。
产业层面,要突出城乡融合形成的市场规模优势,精准补齐乡村产业链短板,激发企业家精神,培育农企共享、城乡链接的乡村产业体系。经营规模化与企业家涌现是乡村产业成长的主导力量,可通过外引内育,培植产业链龙头企业,打破“经营规模小——资源聚合弱——产业贫瘠”的恶性循环,从而推动“精准扶贫”向“精准育业”转变。对于打通城乡产业链与供应链,可通过精准招商,推动城镇工商资本下乡、本籍企业家及专业人才回乡投资创业,建成有规模优势的集体企业以带动产业链成长,进而培育本土经营者与技术骨干,实现集体企业经营接续和市场化转型。最后,优化农户与企业契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坚守农户权益不受损的底线。
农户层面,要强化小额信贷直达农户“货币资本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用金融工具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笔者近期在一些脱贫乡村开展村户调研时发现,农户得到的小额信贷资金中,约有30%的贷款存在非生产性占用情况。针对这一问题,下一步应重点优化信贷申请和发放标准,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让信贷资金精准直达有经营意愿和技术能力的脱贫农户。调研还发现,有13%的农户“未听说或不了解扶贫小额信贷”,54%的农户反映“不需要小额信贷”。对此,除应改进小额信贷宣传外,更应优化产业配套和营商环境,激励有经营潜力的农户投身产业经营,用准用活小额信贷,助力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