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400字
春华秋实,暑往寒来,忙碌的一学期结束在即,现把半年来的教学工作作以回顾和总结。
本学期我秉承“大语文观”的思想,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社会,与好书为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朗读写字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阅读教学上扎实备课,明确“要给学生教什么”“为什么教”和“要让学生学什么”。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留足时间让学生“读、思、说、写”。如教《桃花源记》时,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准读准,然后让学生思考“桃花源人的生活与作者所处的东晋社会有何不同?”,再让学生交流,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以“我心中的桃源”为题练笔。
阅读中我还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察文章,发生情感的共鸣。如教《背影》时,先给学生播放了《父亲》这首歌,又读了我写的《父爱无言》,然后让学生以“细微之处见父爱”为话题说说自己的父亲。因为有了之前情感的铺垫,学生们说得非常动情与真切。
2、作文教学中,我主要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去指导。
内容上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从自我、家庭、校园、生活中取材,写触动自己的人、事、物。这方面,主要让学生写周记,每周一篇,本学期共写了20篇。其中,像李玉玺的《祝福,生命中的那些过客》、王梦芊的《母猫的微笑》、禹明超的《诗文朗诵比赛》等40余篇周记,都是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佳作。另外,在周记中还开辟了“自创名言”这一栏,让学生锤炼语言,其中,像王耀同学写的“光阴似箭,你手中应有一张弓——握住时间”、田恬写的“人生途中,无处不是起点”等都是有理有趣的精辟“名言”。
写作方法上,我开了一系列作文讲座,主要从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方面训练,来规范文体,提高文章的表现力。我还让学生在作文后附上“创作谈”,谈自己写本篇作文的目的、材料和结构上的构思等,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去写作。
3、重视课前预习,书不读熟不开讲。每上一节课前,都指导学生预习,包括查生字词,搜集背景资料,阅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等,为每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4、继续组建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定期推荐好书,坚持课外阅读。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能医愚,阅读是的学习。本学期给学生推荐了10本好书,像《哦,我的可可西里》《林清玄散文(少年版)》《金陵十三钗》等都是能引人思考,有大智慧、大悲悯的书籍。这学期学生人均读书5本,收获自然是润物无声的。另外,本学期我坚持给学生读好文章,如北岛的《太阳城札记》、陈忠实的《原上的日子》、圣诞节前夕读的《麦琪的礼物》等,读后让学生谈体会,我想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
5、利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演讲,演讲内容以时事要闻、班级事件、人生感悟为主,目的在于锻炼口才,开阔视野。本学期每人演讲1次,共60多次。经过评选,王天丰、杨琪、柴渝等10位同学荣获“班级演讲家”的称号。
6、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希望人人能写一手工整美观的方块字。本学期每周一节课专门练字,每次一张,写在“米”字格上。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能练近20张。经过评选,杨瑞华、林叶丽、凤齐凡等10位同学荣获“班级书法家”的称号。
7、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朗诵比赛、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大赛等活动。在学校举办的“金色十月 颂歌给党”的朗诵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训练,两班均取得了二等奖的成绩;在语文能力大赛中,解淋源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参加了全国的决赛。
以上是我本学期所做的一些工作,但仔细反思,还有许多不足和失误,其中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课堂上“民主”的气氛不够浓,学生参与度还不高,课堂上“对话”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语文教学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应关注一切新鲜的、有活力的时事、美文,为我所用。
3、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和背诵的检查还不够严格。
4、学生课外阅读后,读书交流会没有很好的开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扬长避短,克服不足,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400字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
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
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显示全部春华秋实,暑往寒来,忙碌的一学期结束在即,现把半年来的教学工作作以回顾和总结。
本学期我秉承“大语文观”的思想,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社会,与好书为友,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朗读写字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具体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阅读教学上扎实备课,明确“要给学生教什么”“为什么教”和“要让学生学什么”。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广泛参与,留足时间让学生“读、思、说、写”。如教《桃花源记》时,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读准读准,然后让学生思考“桃花源人的生活与作者所处的东晋社会有何不同?”,再让学生交流,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以“我心中的桃源”为题练笔。
阅读中我还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察文章,发生情感的共鸣。如教《背影》时,先给学生播放了《父亲》这首歌,又读了我写的《父爱无言》,然后让学生以“细微之处见父爱”为话题说说自己的父亲。因为有了之前情感的铺垫,学生们说得非常动情与真切。
2、作文教学中,我主要从“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去指导。
内容上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从自我、家庭、校园、生活中取材,写触动自己的人、事、物。这方面,主要让学生写周记,每周一篇,本学期共写了20篇。其中,像李玉玺的《祝福,生命中的那些过客》、王梦芊的《母猫的微笑》、禹明超的《诗文朗诵比赛》等40余篇周记,都是有真情实感、言之有物的佳作。另外,在周记中还开辟了“自创名言”这一栏,让学生锤炼语言,其中,像王耀同学写的“光阴似箭,你手中应有一张弓——握住时间”、田恬写的“人生途中,无处不是起点”等都是有理有趣的精辟“名言”。
写作方法上,我开了一系列作文讲座,主要从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人物的描写方法等方面训练,来规范文体,提高文章的表现力。我还让学生在作文后附上“创作谈”,谈自己写本篇作文的目的、材料和结构上的构思等,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去写作。
3、重视课前预习,书不读熟不开讲。每上一节课前,都指导学生预习,包括查生字词,搜集背景资料,阅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等,为每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4、继续组建班级“图书角”,给学生定期推荐好书,坚持课外阅读。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能医愚,阅读是的学习。本学期给学生推荐了10本好书,像《哦,我的可可西里》《林清玄散文(少年版)》《金陵十三钗》等都是能引人思考,有大智慧、大悲悯的书籍。这学期学生人均读书5本,收获自然是润物无声的。另外,本学期我坚持给学生读好文章,如北岛的《太阳城札记》、陈忠实的《原上的日子》、圣诞节前夕读的《麦琪的礼物》等,读后让学生谈体会,我想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
5、利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演讲,演讲内容以时事要闻、班级事件、人生感悟为主,目的在于锻炼口才,开阔视野。本学期每人演讲1次,共60多次。经过评选,王天丰、杨琪、柴渝等10位同学荣获“班级演讲家”的称号。
6、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希望人人能写一手工整美观的方块字。本学期每周一节课专门练字,每次一张,写在“米”字格上。一学期下来,每位学生能练近20张。经过评选,杨瑞华、林叶丽、凤齐凡等10位同学荣获“班级书法家”的称号。
7、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朗诵比赛、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大赛等活动。在学校举办的“金色十月 颂歌给党”的朗诵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训练,两班均取得了二等奖的成绩;在语文能力大赛中,解淋源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参加了全国的决赛。
以上是我本学期所做的一些工作,但仔细反思,还有许多不足和失误,其中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课堂上“民主”的气氛不够浓,学生参与度还不高,课堂上“对话”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语文教学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应关注一切新鲜的、有活力的时事、美文,为我所用。
3、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和背诵的检查还不够严格。
4、学生课外阅读后,读书交流会没有很好的开展。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扬长避短,克服不足,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400字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
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
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硬笔书法每日一页,字词听写“循环放映”;扩大积累――课外阅读每日一段,读书笔记(摘记)天天都写;训练能力――阅读理解,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作文训练――循序渐进,小作文依课文内容随堂布置,借“题”发挥,大作文紧扣课标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创新,鼓励学生放飞思想,大胆发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