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线上系列课程《与你谈科学》第一季的收官讲座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教授用医生的心态向线上和线下的同学们再次分享了他推荐的《查医生援鄂日记》。
该书的作者查琼芳是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她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中的一员,也是这支队伍里交医系统唯一的女医生。一位观看课程直播的交医学生第一时间阅读了这本书,产生了许多感受,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并写信给陈国强院长。陈院长建议匿名学生,发表这篇文章,以引发我们对医学情怀的思考。
亲爱的陈院长:
你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毕业生,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或许三年前刚踏入交大医学院校门的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年后的今天,我居然有了足够的勇气,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主动提交一篇未被要求的“观后感”作业。
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的在线课程,我积极参与并聆听了第一季的结课讲座。雷鸣教授分享了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知识,这些高深难以理解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结合的内容让我感到困惑不已。在讲座即将结束时,苏冰教授出现在现场,传承第二季的讲座,让我感到震撼和激动。您短短不到半小时的演讲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对您这位备受尊敬的教授更加钦佩。
您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与学生分享网上互动趣事,关心学生的需求并积极回应,让我这位平凡的研究生感觉与您这位杰出的院士更亲近了。在演讲中,您分享了医学情怀,让我产生了讈量的思考。作为药理学生,与临床医生不同,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医学使命感,感觉自己处于医学的边缘,迷茫无法找到人生方向和目标,更不用说像医学情怀这样崇高的情感了。但是在您的推荐和现场二维码发布后,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查医生援鄂日记》这本书。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一向不写序的陈院长能够为查医生打破惯例,并豪爽地答应了他的邀约。
惊叹京东物流的迅速,离讲座结束48小时后,我收到了这本本来以为会放在角落的书籍,打开快递包装,看到了这本书的真实内容。因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陈院长力挺的这本读物,与往常不同的是,平日里不太热衷于阅读的我,可能会翻几页书就搁置,等待它逐渐被遗忘,最终成为真正的角落之书,甚至在搬家时被抛弃。而今天的我竟然连续花了近4小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医学人文教育著作,一边在实验室孵育二抗,一边处理膜片,一边坐在办公室椅子上,感受着医生记录的每一个援鄂故事,读后领悟颇多,其中几句触动心灵的话语更让我热泪盈眶,内心澎湃。
身为医学生的我,在疫情爆发时仅透过微博、多媒体等方式实时了解疫情进展。除夕之夜,年夜饭时,家人团聚,但初次过年的喜悦被武汉人民抗击疫情的艰辛所掩盖。这个春节别有寓意,得知武汉封城消息时,即使远在北方小镇的我们也感到震惊,意识到疫情的严峻。春节期间,街上行人寥寥,零星路人皆戴口罩匆匆而过,显得匆忙急促。随后疫情蔓延,各省市响应党中央号召采取紧急措施。身为医学生的我,每日密切关注疫情,严格遵循政府“严禁外出”的指示,为了自己、家人还有他人着想。以实际行动保卫我们的家园,不为医疗资源短缺的医院增添负担,保护自己,为众人尽绵薄之力。作为党员,在研究生党支部倡导捐款时,尽自己所能,协助我们的国家团结强大。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感受到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虽然作为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我没有直接治疗病人的能力,但通过三年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训,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幕后技术员,在整个实验课题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同“小齿轮”一般。我愿意成为一个普通的技术员,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一个人微薄的力量无法推动医学的发展,但医学的进步必然需要幕后的技术支持。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医学事业奉献,并将技术运用到实际需要的地方。也许在未来,当疫情再次来袭时,会有更多医学生、更多幕后科研人员挺身而出,使黑暗的城市重新充斥着光芒。这是我对医学情怀的浅见。如果我有幸被院长查阅这篇逻辑不太清晰的感想,谢谢您的指导。身为医务工作者,我将不辱使命,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