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刘是位优秀的大学体育老师。她有一句口头禅是“应该”:我的学生在这次比赛里本应该破上届纪录的(其实已经得了团体冠军);系里没有体操老师,应该安排我啊,我考过证的……在同事眼里,小刘是个认真、有原则、公正的人,但就因为她总是有太多的规矩,让周围人感到压力,逐渐疏远了她。
小刘性格非常开朗,落落大方,总能轻易交到许多朋友,但接触时间一长,大家就不愿意跟她深入交往了,这令小刘非常有挫折感,也影响了她交友的信心。有时她想,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可是事情本来就该这样嘛!分析:小刘的认知体系中存在典型的不合理信念。
她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出发,坚定地认为事情必然会发生,或以其认定的方式发生。这样的不合理信念让小刘极容易陷入情绪困扰,体验不到愉悦、兴奋感。
这种信念的形成主要是受后天生活教育环境的影响。据了解,小刘的母亲是个事事要求完美的人,从小到大,小刘对母亲言听计从:考试要得第
一、一定要考研究生、女孩子应该有份稳定的、受人尊敬的工作。母亲在生活上有洁癖,看不惯家里有一点杂乱,不容许地上有些许污渍。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刘,很努力、很认真,也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诸事皆要求完美、高标准,进而形成了上述的不合理信念。但世事不可能皆如人意,所以小刘经常失望、难以接受和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
建议:详细列举出不合理信念的清单,但凡涉及到绝对化、必然化、以自我意愿为出发点、要求必然结果的想法,都要列举出来;逐条辩论,自己寻找证据,证明这个信念的正误;问问自己,假如没能做到自认为必须做到的事情,可能产生的最坏和最好结果是什么;从生活的点滴间调整思考方式,减少“应该”、“必须”这类字眼,改用“如果……可能会更好”、“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我,就像我并不会喜欢所有人一样”、“完美当然吸引人,但尽力达到要求就可以了”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发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乐趣,而曾经远离自己的朋友们又回来了。
..
太苛刻难有知心朋友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